南京文化地理 | 王振羽:张辅与老门东膺福街
来源:紫牛新闻
2020-12-28 15:18:01

南京城南老门东,附近有一条英府街,后被李鸿章以膺祥得福而改为膺福街。为何有此名称?是因为明初的张玉张辅父子曾在此居住,而张辅曾是英国公,因而此处被称作英府街。

张辅出生于645年前,字文弼。他早年随其父参加靖难之役,任指挥同知。张玉战死后,张辅继承父亲的职位,继续作战,战功赫赫。朱棣攻入南京,大赏靖难功臣,张辅被封为信安伯。永乐三年(1405年),朱棣询问淇国公丘福、成国公朱能,众人对靖难功臣封赏是否有异议?丘、朱认为张辅父子功勋卓著,不能因为是外戚就不能赏赐。朱棣于是下诏进封张辅为新城侯,加岁禄至一千五百石,“杂犯死罪已免二死,子免一死”。

建文元年(1400年),安南陈朝外戚黎季犛篡位,向朱棣请求册封,被封为安南国王。同年,自称原安南国王之孙的陈天平从老挝来到南京,黎季犛假装请他回国。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派都督黄中率五千士卒护送陈天平回返,前大理寺卿薛岩担任副手。黎季犛在芹站埋伏军队,杀死陈天平,薛岩也被诛杀。朱棣大怒,同年九月命朱能为征夷将军,张辅为右副将军,率军进讨安南。朱能病逝军中,张辅接替他统领部众,继续讨伐。

此一战,黎季犛被击败,他焚烧宫室仓库后逃到海上,三江州县,望风而降。张辅又继续追击,抓获黎季犛和他的儿子黎苍等人,用槛车将其送入京师,安南得以平定。永乐六年(1408年)夏,张辅整军回到京师南京,朱棣论功行赏,在奉天殿赐宴招待,并赋写《平安南歌》,激励张辅。七月七日,朱棣下诏进封张辅为英国公,位极人臣。

张辅回师不久,安南陈氏旧臣简定又举旗叛乱。朱棣再命张辅前往征讨。当时简定已经僭称越上皇,另立陈季扩为帝,势力很大,气焰熏天,对抗朱明。张辅在美良山中抓获简定,把他押送京师南京,朝野额手称庆,大快人心。

永乐八年(1410年)正月,张辅进攻陈军余党,大获全胜,陈季扩侥幸逃脱。朱棣留下沐晟继续讨伐,召张辅班师。陈季扩乘张辅回师之际,又率军攻掠如故,沐晟无法控制局势,安南再度形势吃紧。永乐九年(1411年)正月,朱棣仍命张辅和沐晟协同进讨。张辅到安南后申明军令,都督黄中素来骄纵,违抗命令,跋扈张扬。张辅便把他斩首以服众。陈季扩逃遁到老挝,但终被张辅抓住,绑送京师南京,叛乱得以再次平息。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朱棣在北征回师途中病逝,朱高炽即位,命张辅掌中军都督府事务,进官太师。朱棣丧期满二十七日时,朱高炽戴素冠、穿麻衣临朝,而群臣都已改为吉服,只有张辅、杨士奇穿戴与朱高炽相同。朱高炽感叹道:“张辅是武臣,而他知礼则超过了六卿。”张辅从此更受朱高炽的敬重与信任。

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造反,暗中派人联络张辅,共同起事。张辅审时度势,立即报告宣宗朱瞻基,并建议查清朱高煦谋反证据。汉王朱高煦为何会派人游说张辅一起推翻朱瞻基?《明史》对此记述简单。也许朱高煦多边下注,动员联络的朝内实力人物恐非张辅一人。张辅首先告发,立场坚定,大事不苟,朱瞻基自然会铭记在心,更为倚重。朱瞻基决定御驾亲征,张辅奏道:“朱高煦素来懦弱无能,请给臣二万兵马,擒拿朱高煦献给陛下。”但朱瞻基最终还是决定亲征,不无树立威信,以示足以掌控大局之意,他命张辅扈从,陪侍左右。叛乱平定之后,张辅威名更高,堪称朝廷柱石。

太监王振专权骄横不可一世之时,文武大臣都对之望风叩拜,谄媚讨好,只有张辅与之抗礼,不卑不亢。王振视文武大臣为属吏,唯独对张辅礼敬有加,忌惮三分。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太师也先入侵,王振唆使英宗亲征,张辅虽然随行,但并未参预军政。张辅当时已经年迈,默默不能作声,形同傀儡摆设。八月十五日(9月1日),明军在土木堡即今河北怀来西南被瓦刺包围,全军覆没,张辅亦死于兵乱之中,享年七十五岁。一代名将,就此落幕。景泰元年(1450年),明代宗朱祁钰追封张辅为定兴郡王,谥号“忠烈”。

张辅身材高大健壮,刚毅威严,治军整肃,屹立如山。他历事四朝,连姻帝室,但仍小心谨慎,与蹇义、夏原吉和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同心辅政。明初二十余年间,国家太平无事,促成“仁宣之治”,张辅功不可没。他先后四至交趾,史称“凡三擒伪王,威镇西南”,后世比较张辅与沐英,多以张辅不得世守交趾为恨。

张辅之死,多认为是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的“土木之变”中,遇害而死。但查继佐的《罪惟录》却另有说法:“或云辅败逃还,知不可生,自缢死,家人以阵亡闻。”即张辅在“土木之变”后逃回京师,自缢而死。此为孤证,似不足为凭。

张辅虽是武将,却喜欢交结文士,他常常请假率领众勋臣到国子监听讲,颇有文人雅致之态。当时国子祭酒李时勉升坐师席,学生们都依次站在下面。李时勉讲解《五经》各一章,讲课结束后设酒席,诸位侯、伯推让说:“这是我们受教的地方,应当与其他学生坐在一起。”唯张辅与李时勉执平礼。张辅与国子监的学生们一起唱起《鹿鸣》歌,宾主和谐融洽,直到天黑才各自散去,时人称之为太平盛事。

张辅墓位于北京丰台区长辛店乡吕村南部,距今已有500多年。张辅之女,被明仁宗册封为敬妃,特免殉葬,死后谥“贞静敬妃”。

张玉追随明成祖朱棣,征战拼杀,战功赫赫,最终战死靖难沙场;其子张辅继承乃父,行伍之中,威名显赫,四征安南,功在当社稷,却最终在烈士暮年,陪着明英宗,窝窝囊囊死在土木堡军中,堪可浩叹。张玉是否在南京生活过,不便妄下断语,但张辅虽然戎马一生,死后葬于北京,但他在南京生活过,府邸就在如今的老门东,则大体可以确定。张家父子,在朱明永乐直到明英宗之时,都是非常显赫的家族,在史书之中,也多有留存,但在如今的朱雀桥、长乐渡这一地域空间之内,所谓英国公府邸,早已经难觅踪迹了,而李鸿章如此更改地名,是心血来潮,漠视过往,还是别有意图,甚或因有人逢迎顺水推舟,也就难以考辨了。多少往事云烟,就此尘封,很难索解了。 王振羽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