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30日晚,音乐剧《贝多芬》中文版登陆南京保利大剧院,不少观众通过这部音乐剧看到当代年轻人如何用新形式纪念贝多芬。演出前,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专访了青年贝多芬的扮演者贾凡,他因在《声入人心》中的出色表现而走进大众视野,此次在剧中一人分饰两角,即贝多芬和卡尔。
因《声入人心》节目而走进大众视野
贾凡是新生代青年歌剧演员、男中音歌唱家,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全A硕士毕业,波兰卡托维兹音乐学院博士在读。
在美国求学期间贾凡成绩优异,曾出演《卢克丽夏受辱记》《维特》《女人皆如此》和《魔笛》等多部歌剧作品。两次受邀参与美国最负盛名的“阿彭斯音乐节”,并在其中担当主要角色。
归国后,因参加声乐类竞演节目《声入人心》而为大众所熟知和喜爱。后续参与了湖南卫视元宵喜乐会、“新青年“耀青春”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文艺晚会以及综艺《巅峰之夜》的录制,在《声入人心》音乐会全国巡演中有不凡的表现。
“能以自己的方式塑造贝多芬,非常有意义”
2020年是贝多芬诞辰二百五十周年,能在剧中饰演青年贝多芬,对贾凡这样的古典音乐人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我能以自己的方式去塑造这样一位伟人,让我觉得非常有意义,也特别开心。”
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22岁开始终生定居于维也纳,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此后20余年间,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并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
贝多芬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共留下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2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在瞻仰他所留下的艺术宝库。
贾凡介绍说,音乐剧《贝多芬》中文版则是有演绎的成分在里面,也与当下现实有结合。剧情上,贝多芬去世不久前写的一封信,送到了一个女人的手中。在丧失了听力,陷入挫败泥沼的青年贝多芬与死神擦肩而过的那个夜晚,屋外狂风呼啸,玛丽带着一个小男孩瓦尔特突然来访,请求贝多芬做瓦尔特的钢琴老师。已经渐渐失去听力、堕入地狱的贝多芬断然拒绝了这个请求,玛丽给原本认为一切都已经结束了的贝多芬打开了通向另一个世界的大门后便离开了。贝多芬在全新的世界里找到新的缘分,但这一切又成为另一个悲剧的开始……
用自己小小的力量去普及古典音乐
贾凡告诉记者,自己是古典音乐人,深知古典音乐大众化普及的艰难,“我的父母亲都是歌唱家,分别是男高音和女中音,在这样的氛围里长大的我,一开始也是不喜欢古典音乐的,因为它有欣赏门槛。”
小时候贾凡感觉这个门槛是无法逾越的,“那会我就是无法理解那种曲调,觉得我爸妈唱得都不好听,所以我不喜欢。”贾凡长大后有了人生阅历才逐渐对古典音乐有了深入理解,他认为要用一种思维去理解作曲家写出来的曲子,就像解数学题一样,现在再回过头去欣赏古典音乐,就会明白那些作曲家在其中想要表达的东西。
而关于这个接受的过程,贾凡表示,其实也跟做题一样,比如他开始很喜欢巴洛克的曲调,听熟悉了就觉得好听,因为听懂了它的模式和精密结构,“它的音乐一响起,我听懂了它的逻辑,我就觉得舒服,每个作曲家都有自己强烈的风格。”
贾凡告诉记者,古典音乐不是一个大众艺术,在普及上他也想利用自己小小的力量去推广它,“大家都说我出自音乐世家,世家其实也是要三代的嘛,所以我觉得至少需要三代人的努力才能够让这样的艺术形式在陌生的环境当中生根发芽。”
第一部音乐剧就是江苏出品的《九九艳阳天》
从综艺节目中“毕业”的贾凡,发行了自己的首张单曲《收件人》,EP《相信爱/TEMPLE》。
贾凡还参与了《九九艳阳天》《拉赫马尼诺夫》《贝多芬》等音乐剧的演出。凭借这些音乐剧,贾凡不仅被“纽约时报”、“歌剧新闻”等美国主流媒体采访报道,还获得了“新时代齐鲁最美青年”的称号,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大家看到了不一样的他。
其实对贾凡来说,江苏出品的青春版音乐剧《九九艳阳天》对他意义重大。歌剧出身,挑战音乐剧,对贾凡来说,是跳出舒适圈、实现自我突破的尝试。“大家好像喜欢给自己找一个安全的区域,觉得美声就是美声,音乐剧就是音乐剧,流行就是流行,他们之间有很大的一个壁垒在里面。当然隔行如隔山,每种音乐有它的一种风格,但是也不要把自己关在一个房间里面。”
因为对歌唱的热爱,贾凡将“开心”作为出演音乐剧以来最简单也是最有力的关键词,所以两年下来,他已经拥有了3部音乐剧作品,而且每次都是挑大梁。
《九九艳阳天》根据经典电影《柳堡的故事》改编而来,而“九九艳阳天”便是电影中那首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主题曲。贾凡在其中饰演四班长李进,去年在镇江排练了一个多月。
“我特别荣幸参排《九九艳阳天》,里面还有很多江苏地方特色的音乐,比如《拔根芦柴花》这样的扬州小调,我们在巡演中把江苏文化和江苏英雄的故事传播到全国各地去,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贾凡告诉记者,剧中的苏北民歌对他来说并不陌生,反而很亲切,因为他的父亲在教学中不光教美声,也教民乐,所以自己也是从小听到大,非常熟悉。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视频拍摄、制作:赵雨晨 孙楠羽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