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剪纸有哪些特色和绝活?南京白局因何而得名?……12月30日起,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明办、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扬子晚报承办的《爱上经典·优秀传统文化名家名师微课堂》融媒项目将正式推出第九组系列课程《探寻非遗文化》,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专家以及剪纸、面塑、白局、扬州刺绣等多位非遗传承人带你走进非遗的世界,感受非遗的内涵与魅力。
据悉,本组课程将在扬子晚报紫牛新闻APP、少年志APP、扬子读写网上线,并将按照每日一课的节奏持续更新,学习强国平台同步推广,扫码即可进入专区学习。
策划 王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王雪瑞 李晨
南京剪纸“圆嘟嘟、胖乎乎”
南京剪纸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方林出生于“剪纸世家”,自太爷那一辈起,家族就开始从事剪纸行业,如今,他的兄弟和儿子也在这一行。“中国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发现的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流行剪纸,有陕西、山东、安徽、江苏等地,剪纸是流传最广泛的民间艺术,最能反映各个地方的习俗。”张方林说。
南京剪纸有哪些地方特色呢?张方林介绍,南京剪纸的地方特色是圆嘟嘟、胖乎乎,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中有细、拙中见灵。“有的地方剪纸是用刻刀刻出来的,南京剪纸是用剪刀剪出来的,因此线条比较流畅、圆润。南京剪纸现场不用画稿,几分钟就能剪出花鸟鱼虫动物来。南京剪纸善于运用谐音、寓意和吉祥纹样,例如一组吉祥文字的剪纸,外形是葫芦,寓意‘福’和‘禄’,上面有一个铜钱,寓意‘福在眼前’,下面有如意,寓意‘事事如意’,这种花叫做南京的‘喜花’。”
张方林说,除了“喜花”、“金箔剪纸”以外,南京剪纸还有一项绝技“斗香花”彩色剪纸。“彩色剪纸在全国有很多产地,但是南京‘斗香花’彩色剪纸是镶嵌、拼接在一起的,这种制作方法是南京独有的,它的色彩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南京剪纸在参加全国非遗申报时受到了申报专家的一致好评。”
唱一局,不收费故而叫“白局”
“建康路有个夫子庙,夫子庙有很多桥,桥下就是秦淮河……”南京白局是南京特色的说唱艺术,是国家级非遗。南京白局省级传承人黄玲玲介绍,南京白局起源于明末清初,是云锦工人在打发枯燥无味的织锦工作时的自娱自乐,他们一边工作一边唱些江南小调和地方俚曲。
为什么叫“南京白局”呢?黄玲玲说,因为机房工人在机房织锦的时候,他们哼哼小调、唱唱俚曲还不过瘾,就到秦淮河畔,一摆就是几十桌、上百桌,唱一局不收费,故而叫“白局”。
“白局有说、唱、表,相似于评弹,它的人物可以进出。演出服装有旗袍、民族服饰、改良服饰,道具有手帕、小碟儿、小酒杯儿、鼓、板,伴奏有二胡、中胡、琵琶、三弦等。”黄玲玲说,为了更好地传承,白局艺术也与时俱进。例如小红花艺术团表演的《我的家乡在南京》《城门谣》,小天鹅艺术团表演的《花灯谣》都是用歌舞形式来展示。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徐龙梅介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项目在传承中不断地增加,从2010年的90项到现在的190多项,这期间是一个重新再认识的过程。”
相关链接:
名家大咖领衔让孩子“爱上经典”
“爱上经典·优秀传统文化名家名师微课堂”是面向青少年打造的旨在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项目。该项目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扬子晚报承办。
据悉,“爱上经典”系列课程涵盖名著、诗词、汉字、节日、运河、昆曲、书法、国画、中医、非遗十大主题,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李鸿良,江苏省写作学会会长骆冬青,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苗怀明,南京市藏书家协会主席薛冰,江苏省中医院药学部主任束雅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方林等二十余位大咖专家组成“经典讲师团”,为学生打造全面的、融媒交互式传统文化空中课堂,旨在传承中国经典,根植文化自信。
扫码看紫牛新闻。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