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警官证
假网站
为了骗到你的钱,诈骗分子能有多“努力”?近日,宝应开发区发生的一起案例,给市民们敲响了警钟。为了让骗局真实可信,诈骗分子不仅伪造了警官证、利用视频手把手“教学”,甚至还建立了一个假冒的“最高人民检察院”网站,将接到电话的女子小钱吓得不轻。万幸的是,小钱多留了个心眼,发现对方始终在闪躲摄像头后,思虑再三,最终来到派出所报警求助。
“警官”在线办案
检察院“官网”上还有冻结书?
“警官”在线办案,称你的医保卡涉嫌违规骗保,不仅发来了带有编号、姓名的警官证,还提供了“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官方网站”,让你自行查询“强制冻结执行书”。遇上这样的情况,你是否会方寸大乱?近日,家住宝应的女子小钱便遇上了这样的情况。
不久前,小钱神色紧张地来到宝应县公安局开发区派出所报警求助,称她刚刚接到一个陌生电话,称其涉嫌医保诈骗犯罪,对方还准确地报出了她的名字和身份证号码。“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真的,想请你们帮我看看。”
经询问,民警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当天上午10时左右,小钱接到一个陌生手机号码打来的电话,对方自称是扬州市邗江区医保中心工作人员,称小钱于2020年10月在上海办理的医保卡涉嫌违规骗取医保理赔金15680元,目前已被警方立案侦查。随后,对方还准确报出了小钱的名字和身份信息。
小钱从未在上海办理过医保卡,更别提骗保了,便在电话中质问对方是不是弄错了。“具体情况我们已经核实清楚,如果你有疑虑,我们可以将电话转接给办案民警。”“工作人员”说着,便将电话“转接”给了“民警”。“民警”自称姓郑,是上海公安局的。他要求小钱加他为QQ好友,称自己会在QQ上与小钱详细说明情况,如果小钱是冤枉的,他们定会将事情查明,“还她一个清白”。
为了洗清嫌疑,小钱便添加了“郑警官”的QQ。好友刚通过,对方便在QQ上向小钱发送了一张“警官证”照片。这张“警官证”上不仅有照片,还有编号,看起来颇为正规。难道是有人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冒用了自己的身份信息?这下,小钱心中有些慌了。此时,对方又趁热打铁,让她在手机浏览器输入一个网址查看“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官方网站”上发布的“强制冻结执行书”。小钱立即按照指示点开网址,这一看,更是傻眼了:自己的姓名、身份证号码丝毫不差地出现在“强制冻结执行书”上。
对方闪躲镜头引怀疑
机智女子找真警察求证
连“官网”上都有了自己的“犯罪”信息,这可如何是好?急于证明清白的小钱便按照对方要求,打开了QQ视频聊天,让对方“手把手”教她向“安全账户”转钱。然而,在操作过程中,小钱渐渐地找回了一些理智,发现了不对劲:在聊天中,对方始终躲闪摄像头,似乎不想露出自己本来的面目。如果真的是警官办案,为何要这么偷偷摸摸呢?此时,小钱生出了疑虑,思虑再三,她没有贸然转账,而是带着手机,匆匆赶到了辖区派出所向民警求证。
听完小钱的讲述后,民警立即告知,这是电信诈骗,劝说她千万不要转账。见小钱依然有些顾虑,民警当场回拨了那个陌生号码,但已无法接通。随后,民警又仔细辨别了对方提供的“最高人民检察院”网站,发现这并非什么官方网站,而是一个假冒的钓鱼网站。这些网站做得以假乱真,目的就是扰乱受害人的心神,让他们急于洗清嫌疑,按照要求汇款。
听完民警的一番解释,小钱恍然大悟,连声道谢。
警方提醒
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
伪造警官证、建立假官方网站、用视频的方式手把手“教学”……诈骗分子为了骗取钱财,可谓绞尽脑汁。万幸的是,小钱警惕性较高,没有上当受骗。然而,在我们身边,仍有部分群众因为防范意识不强,最终被骗。
警方介绍,这是典型的冒充公检法类诈骗。诈骗分子往往利用普通群众对公检法办案流程的不熟悉以及急于自证清白和惧怕的心理,冒充国家工作人员,以涉嫌“洗钱”“医保诈骗”等违法犯罪需要汇款至“指定账户”“安全账户”“保证金账户”等为由实施诈骗。
对此,警方提醒,无论诈骗分子如何伪装,最终目的都是要求受害人汇款、转账。公检法在办理案件时,会秉持书面和当面的原则对案件进行办理,绝不会使用电话、聊天软件、传真、网页等方式,对所谓的涉嫌犯罪等问题进行调查处理,更不会向个人发送通缉令、冻结执行书等。此外,公检法机关不会设立所谓的“安全账户”,更不会引导事主使用银行终端进行转账操作。市民如果接到类似可疑电话,切记不要轻信,不要向对方透露任何个人账户信息,不要点击任何对方发送的链接,更不要盲目进行汇款操作,应立即到就近的派出所报案,或者拨打110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