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为啥感觉格外冷?南信大专家:“寒潮观光团”组团来“敲门”了
2021-01-17 07:39:05

这温度和风,感觉是在催命啊!经历过1月上旬的寒潮,不少人都对“冷”的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温度回暖没几天,又一拨冷空气扑面而来。这个冬天为啥感觉格外冷?说好的“暖冬”去哪儿了?记者请教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与应用前沿研究院院长罗京佳教授。

视觉江苏  杨素平  摄

第11次拉尼娜事件在冬季达到峰值

“北京快和北极的温度差不多了!”最冷的时候,有网友截过一张图,图上显示,当天21:00,北京的温度为零下20℃,而北极也“只有”零下21摄氏度。导致北方进入“北极模式”,究竟是啥原因?罗京佳教授告诉记者,气象上的温度测量是在百叶箱内,并不是手机温度计测量,所以北京和北极的温度比较并不具有代表性。然而,导致去年年底至今年1月上旬大幅度降温的“罪魁祸首”,却有迹可循,那便是去年10月便被世界气象组织宣告形成的拉尼娜事件。

“这是1982年以来形成的第11个拉尼娜事件,它直接导致了‘冷冬’的产生。”罗京佳介绍,拉尼娜事件源自赤道中东太平洋海面的温度变化。东南信风吹走了太平洋东部被晒热了的表层海水,导致底部寒冷的海水上翻,赤道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洋表面温度的大尺度降温,并影响热带大气环流,进而影响风和降雨量。夏季天气新闻中常见的“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就是一对气候“CP”,它们经常轮流出现,但拉尼娜事件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恰恰和厄尔尼诺相反,会增加我国冷冬出现的概率。本次的拉尼娜事件虽然在去年10月就宣告形成,但真正达到峰值影响是在今年冬天。于是,“大风催命”的景象便在1月上旬上演。

“在过去的10次拉尼娜事件中,大约百分之七十都影响到了中国冬季气候。我国东部从北向南受影响的区域,都会偏冷。江苏绝大部分区域和长江以南,受到拉尼娜事件的影响,会出现降水偏少,偏干燥的情况。”

“寒潮观光团”组团来“观光”

拉尼娜事件的出现,是气候环境中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但这个冬天最“要命”的地方在于,寒潮是组成“观光团”扎堆出现的。导致“冻手冻脚”的元凶,还包括了极地涡旋、海冰等。罗京佳解释,“寒潮观光团”活跃在中高纬地区西风带附近,行程方向为从西向东。由不稳定的高压或低压组成,一路“行进”,一路产生向南的风,把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引导”到南方来。

此外,由于全球变暖,海冰的融化,导致原本在北极“安分守己”的极地涡旋也呆不住了,开始向南“进军”。曾在2019年肆虐美国的超低温,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极地涡旋的移动。根据公开的数据,2019年1月,美国整片五大湖区的平均气温降至-34℃至-40℃,芝加哥附近的气温甚至一度降至-46℃。

但“寒潮观光团”并不会长期在一个地区“驻扎”。等到“观光团”离开这一地区,气温便会迅速回升。下一批“观光客”来临时,气温会继续上演“跳水”,这样的周而复始,便带来了冬季天气变化的循环。这个周末,读者们又一次感到降温的来临,那便是新一批的“寒潮观光客”在敲门了。

寒潮是天气过程事件,“暖冬”趋势不可避免

“既然这么冷,干脆还是‘暖冬’好了。”在网络上,甚至有网友说出了“气话”。这样的逻辑,在气象上可行不通。“暖冬意味着来年夏天的温度会更高。导致温度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所以一旦冬天变暖,相应的夏天也会更加炎热,那温度会达到吃不消的程度。”罗京佳解释,虽然从1982年至今,我国共经历了11次拉尼娜事件,但从全球气候大环境来看,全球气候变暖是不争的趋势。极地涡旋南下与拉尼娜现象综合影响下的寒潮终究只是一个偶然天气事件。而宏观上的暖冬加剧,和微观上极端天气变化的频繁,恰恰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具体体现。

“寒潮在每年冬天都会产生,区别在于它的强度,还有产生的频次。”罗京佳表示,为了让全球气候尽量恢复正常“节奏”,减少人类不良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是第一要义。“如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扩大绿色能源占有市场的份额等,都是可以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也许对于眼前来说不会迅速产生效果,但在几十年甚至是百年之后,会对全球气候的变化起到关键性作用。”

实习生  邓琳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校对 李海慧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