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孙女撰文:林散之故居的历史由来
2021-01-19 12:50:51

小时候我很好奇,我家为什么是独家村,为何邻居都与我们家相距甚远。有一次我趁祖父心情愉悦之时问了下我们的家史,祖父陷入了片刻的沉思,而后微笑言道:今日无事,唠叨一下也无妨。祖父娓娓道来,与此同时,一幕幕生动的景象展现于我的脑海之中.......直到叙述至我记事之龄,才捋顺了整个过程。

1917年大家族分家之后,祖父随着他的母亲来到了今日的林园村侯山,盖了三间草屋。当时山上一片荒芜,祖父他们首先划了约12亩面积的荒地,开垦之后在最外围种上一圈杂树和枸橘刺做为园墙,园墙里面种了100棵柿子树和100棵桃树,这片果园在后来的一段时间还成了祖父一家的生活来源。果树的里面是一大片竹林,竹林是用来防风的,而位于竹林最中间的就是那三间草屋了,那也是祖父自己读书和教学生的地方,后来取名“江上草堂”,总体看来,我们家是通过开荒而建房屋的,并非是依村而建,难怪邻里距离相距较远,这也正体现了祖父勤劳和开拓的精神。

数年之后家境逐渐变好,祖父便在紧靠草堂的侯山之下盖了大瓦房,一个三间两包厢的四合院,这里就是后来我的父亲,叔叔以及几位姑妈的出生地了,此后一大家子便在这个四合院里过着勤劳,平凡的生活。直到十几年后,几位姑妈相继出阁,叔叔去了苏联留学,父亲也于1954年娶了母亲赵氏,不幸的是当年8月当地出现了大水灾,整个林蒲圩受灾严重,山下四合院几乎被淹没。祖父当机立断,带着父亲,母亲搬回侯山上的三间草屋。直到1956年10月母亲生下了我,年底祖父去了江浦县任副县长,所以56年对我们家而言算是比较好的一年。

到了1958年,由于父亲入狱,而祖父又在县里任职,家里只有我和母亲相依为命,偌大的一片果园和竹林,只有我和母亲两人在此,太缺少人气了,白天光线本就不好,到了晚上周围一片漆黑,还夹杂着呼呼的风声和沙沙的竹叶之声,异常可怖。好在不久之后,外祖母搬了过来,陪伴我们一起生活。就这样,我们三代人守在了这个最开始搭建的“江上草堂”之内。后来祖父退休之后将外围的果园捐给林蒲大队下属的林场,为了便于果园的看护,林场在草堂附近盖了一间小草棚,来看守果园的社员叫林昌余,是我的一个远房二伯,这下人气又增加一些。可不幸的是到了1966年祖母去世了,祖父一人比较孤单,缺少照顾,于是便开始了在几个子女家中轮流居住的生活模式。两年后的某月,祖父正好来到草堂居住,此时整个农村正处于“农业学大寨”的热烈氛围之中,大队将我们之前捐出的果园改成了粮田,顺理成章的,“江上草堂”也拆除了,经商量之后,大队在原果园外围开辟一块土地让我们新建房屋,大姑妈林荪若也来帮忙,她购置了很多新的材料带了过来,当时农村的集体氛围较好,得知我们要新建房屋,乡邻们都来帮忙,在众人的努力下,原果园外围很快便新起了四间小瓦房,这便是新的住所。至此,祖父算是了了一桩大心愿,此后每年清明祖父都要过来住上一段时间。

随着国家政策的逐步优化,父母带着后来出生的两个弟弟一个妹妹于1981年去往南京市区工作和学习,而我因为超过16周岁便留在了农村,继续住在老宅。房子住得越久,感情就越深厚,但人有生病之时,房屋也有修缮之需,到了1987年,瓦房已经出现各种问题,急需修葺,但我还是先问了下父母的意见,二老说:我们已经定居市区多年,习惯了市区生活,老宅早已留给你居住和打理,住或不住,修与不修,都是你的。于是我打定主意开始着手修缮,我找了远房二哥林永富帮忙,还请了泥瓦工匠以及乡邻一起动手,在大家的努力下,瓦房极快的修缮完工。在乡下,当你家需要帮忙时,其余乡邻都会过来响应的,而当别人需要帮忙时,你也要伸出援手,其间没有工钱一说,完全是互帮互助,这种纯朴的习俗不管过了多少年始终令人津津乐道。

2000年后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传统文化和艺术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人们经由对祖父作品的推崇将视线放到了祖父曾经的住处,常有尊重祖父艺术的人士在他住过的瓦房处瞻仰,但这四间瓦房终究不是真正的"江上草堂",于是经过深思熟虑我下定决心,于2003年向当地政府申请了侯山上“江上草堂”旧址的地皮,打算恢复老人真正故居的原貌。乡政府领导对此相当重视和支持,地皮审批下来后,叔叔林昌庚拿出自己的积蓄投入其中并全程监工,同时在政府的帮助下,仿建的“江上草堂”和曾经侯山下的老四合院重新坐落在旧址之上,2005年故居正式对外开放,关于从山下通往草堂的道路问题我也于2006年向政府反映之后,由乡政府全权负责,修建了一条平坦的水泥路,从此更加方便了大家来故居参观,得知故居恢复,想必祖父泉下有知也会感到欣慰吧。后来父亲为了与叔叔恢复的“江上草堂”相呼应,以我住的四间瓦房为中心,又向周围做了扩建,盖了不少房屋做为展厅,在里面放上一些书画作品供大家参观。

到了2018年,国家的“美丽乡村”项目建设也覆盖到了祖父故居所在的乌江镇,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农村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等目标,国资委对故居周围进行大规模深层次的建设和改造,高标准的道路,停车场等一系列硬件设施一应俱全,小桥,流水,亭阁,以及规划后的绿化等等丰富的融合在一起,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美丽乡村,而坐落其中的“林散之故居”也变成了当地乡民以及爱好和尊重书法人士的参观和游览之地。

撰稿人:林丽丹

2021年1月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