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保持“少女感”,单单和脸较劲还不够
来源:紫牛新闻
2021-01-22 14:35:45

近期,章子怡主演的《上阳赋》播出了,剧集开机时章子怡已38岁,演15岁少女的反差,让“少女感”一词在热搜上挂了好几天。实际上,遭遇年龄尴尬的,同样不只章子怡。在前不久播出的剧集《情深缘起》中,55岁刘嘉玲扎起双马尾竞选花魁的剧情,也让众多网友觉得“辣眼睛”。《大秦赋》中,演技派张鲁一以40多岁的年纪饰演13岁的少年嬴政,同样被观众广为诟病,成为该剧最大的槽点。

“少女感”曾经是用于夸赞女星冻龄美貌的高频词汇,也让很多普通女性心生羡慕。衰老不可避免,如何最大限度地将“少女感”延期,花费大力气、大价钱的人也不在少数,尤其是一张脸,提拉紧致美白除皱,更是护理的重点。不过医美专家提醒,“少女感”乃至“少年感”并不单单在一张脸上,抗衰是一项系统工程,更应当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上。

少女感,不只来源于一张脸

提到少女感,您会想到哪些“关键词”?紧致的皮肤、满满的胶原蛋白、嘭嘭的苹果肌?很多女生会觉得少女感最先体现在脸上,因此做保养、做医美,最重头项目也在脸上。

美容皮肤科专家周展超教授告诉记者,“少女感”的来源,其实有不少因素比脸部更重要。“少女感首先是一种精气神,是整体的一种展现。”随着年龄增长、阅历丰富,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会展现出与少年时不同的气质与气场,也同样可以是“美”的,但这种区别绝大部分时候掩盖不住,人到中年硬要扮十几岁少年,违和感就会很强烈。

周展超教授

同时,与面部状态相比,体重身形对少年感、少女感的影响会更大。哪怕是刚出社会的小年轻,如果体重超重肥胖,年龄感自然会蹭蹭往上涨。同样的,人到中年面部保养很好,但是身形肥胖,也同样不会有少女感。

“除此之外,少女感这个词的含义还要更广,通常包含着健康活力的总体印象,这就要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上,身患疾病、体态瘦弱,同样不会有大众眼中的少女感。”周展超教授表示。

抗衰,得系统做好抗氧化工作

周展超教授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维持少女感,在医疗美容上涉及的抗衰的概念,要做好抗衰,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抗氧化。

“从我们一出生,氧化就开始了。以皮肤老化为例,皮肤本身的老化和外界的影响是在同时进行的。年轻的皮肤柔软光滑,随着时间流逝,变得松弛、下垂,出现皱纹、长斑等等,都是发生氧化了。”维持少女感,也是让这个氧化的过程尽量变得慢一些。

周展超教授提醒,要抗氧化,防晒很重要。“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概念,挂在阳台上和衣橱里的塑料衣架,阳台上的老化快得多,一两年就碎掉了,这个对比就非常明显地展现出了阳光对皮肤的伤害。”防住了阳光,结合外涂抗氧化剂,尽量减少“光老化”,抗衰就做好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和少女感是整体的体现一样,抗氧化也同样是一个系统的工作。“有些人会觉得天天工作对电脑、晚上熬夜看手机,屏幕蓝光让皮肤老化了,实际上更重要的是,工作的压力、熬夜的习惯对皮肤的伤害。”周展超教授表示,我们吃进去的反式脂肪酸、高油高盐的不健康食物、我们长期熬夜的作息规律,都会成为加速身体氧化的原因。抗氧化没有“一招鲜”,要科学均衡饮食、早睡早起、保持有氧运动的习惯等综合保养,才能减慢氧化的节奏。

医美来补救可以,但不能过度

当皮肤已经出现了一些明显的问题,靠保养手段难以大幅改善甚至逆转的时候,采用一些医美手段,在周展超教授看来也是可以的,但要注意的是选用正确的项目,也要注意度的问题。

现在很多小姑娘年纪轻轻就上热玛吉等所谓的“提拉神器”,还有女星宣称,“从几岁开始医美,皮肤的状态就会停留在几岁”,这些想法一方面反映了社会进步、经济条件改善后大家对护肤日益重视,但仍然需要注意的是“过犹不及”的情况。

周展超教授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就像运动员有青春期一样,皮肤也有自己的生理过程,一般来说25岁-45岁会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平稳期”,直到45岁之后才会陆续出现松弛、皱纹、色斑、发黄、色素不均等老化的表现,此时用医美手段补救也是可以的。医美手段多样,维A酸疗法、IPL和光动力治疗、美塑疗法、注射美容、射频治疗、点阵激光等,都是已经被证实在皮肤年轻化方面有效的治疗手段,需要到有资质的机构,请专业医生根据求美者具体的情况来选择。

周展超教授也提醒,虽然医美技术多少都会产生效果,但并不是很多宣传中所说的“神器”,方法不对症、治疗过度了,都会给皮肤带来额外的伤害。以主打提拉效果的不少射频治疗手段为例,能量过了会导致皮下隐形瘢痕形成,时间长了皮肤反而丧失弹性,这种皮肤的“垮塌”还救不回来,非常麻烦。在临床上,更多的女性实际上是因为护肤过度、医美过度,破坏了皮肤屏障从而造成皮肤敏感甚至更严重的问题。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要抗衰、要保持“少年感”“少女感”,都不能单一把希望寄托在某种医美手段上。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彦

校对 盛媛媛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