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同意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复函》,原则同意《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这是全国首个由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的都市圈规划,从第一轮规划编制,到第二轮规划批复,历时整整二十年。9日上午,小编专访了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涛。
南京都市圈“由来已久”,“三圈五轴”90年代末已经提出
小编了解到,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江苏省建设厅组织编制《江苏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过程中就提出了“三圈五轴”城镇体系空间格局。其中“三圈”分别是指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徐州都市圈。南京、徐州两大都市圈均是跨省界的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是三市组合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是以江苏省会、特大城市南京为核心,联合了省内的镇江、扬州和安徽的马鞍山、芜湖和滁州,一共6个省辖市共同组成,苏皖两省及成员城市协商共建。“五轴”则是沿海轴、沪宁轴、陇海轴、京沪轴和江苏中轴。
“南京是全国第一个提出来‘都市圈’构想的城市,”杨涛说,“为什么是南京,一是南京历来是江南政治经济中心,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所在地,具有重要的区域服务和辐射功能;二是南京是我国地理学、区域规划、城乡规划理论研究重镇,聚集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科院地理所等等一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人才济济,专家云集。”
杨涛介绍,早在1990年代初,南京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城市与区域规划先进理念,以未来X年长远发展眼光,展望南京城市化到了成熟阶段,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当时专家们认为,城市化进入到高级阶段一定会呈现出城市区域化、区域城市化的态势。
作为经济发达的东部省会城市,未来30到50年,必须做好未来发展到500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的准备,一定会挑出老城和主城,形成类似大巴黎、大伦敦、大东京类似的多心开敞、拥江发展的大都会区格局。这就是最早提出的“南京都市圈”构想。
而到了1990年代末,这种先进的区域战略规划理念在江苏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有更加充分体现。根据我省所处的大京沪、大沿海、大沿江和陇海国家几大经济城镇带交汇区域的特别重要区位和省域城镇体系层次结构,特别是南京和徐州都占据了省际交汇的有利地理位置,有着良好的城市发展基础和区域辐射效应及服务功能,大胆提出了超越省域行政边界的南京都市圈和徐州都市圈构想,加上地处苏南核心区域的“苏锡常都市圈”,形成了“三圈五轴”城镇体系布局规划大格局。
此时“南京都市圈”概念从1990版《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南京区域范围内的都市圈小概念拓展成了宁镇扬马芜滁跨省6市大都市圈概念。这个规划随后获得了当时国务院的批复认可。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战略”,明确要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主要形态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这说明南京都市圈概念的提出与建立是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的。”杨涛说。
南京都市圈携手20年再出发
跨省市发展存在诸多障碍,其中,都市圈协调机制尤为重要。小编了解到,南京早在2002年就开始尝试建立都市圈协调机制,至2013年左右,成立南京都市圈发展联盟,并将包括安徽在内的周边8个城市组成一个跨省的决策、协调和执行三层运作机制。
20年来,南京都市圈规划建设和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都市圈兄弟成员不断扩大,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与决策协调机制不断强化;都市圈发展规划、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整合协同规划等规划成果陆续编制完成,规划协商协调机制已经建立并逐步完善;交通、通讯、金融、医疗等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等一体化取得重大成就;工业、农业、旅游、商贸等一体化产业合作不断扩大和深化;跨城购房、居住、就业、消费大幅度提升,同城化趋势日趋明显。“就全国同类型大都市圈一体化、同城化发展的程度与水平相比较,南京都市圈无疑是具有领先性和示范性的。”杨涛说。
交通方面,经过20年努力,高速公路“一小时都市圈”建设任务已经基本完成。近期内,南京北站、北沿江高铁、宁淮城际铁路、宁宣铁路、扬镇宁马铁路、宁芜铁路扩能改造、宁滁蚌(亳)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以及推动实施宁扬城际铁路、宁马城际铁路、宁滁城际铁路、南京都市圈环线高速 公路等重大项目建设正在快速推进,为实现1小时同城化通勤圈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紫东新区的发展规划和G312 宁镇产业创新走廊,为“宁镇扬”一体化提供了集合空间。紫东地区是指南京紫金山以东地区,与镇江(句容)接壤,和扬州(仪征)隔江相望。
杨涛认为,未来,南京可着力省市联动地推动宁镇、宁扬的轨道快线建设等:“跨越区域壁垒、实现行政便捷,形成符合市场规律、符合老百姓需求的区域机会共享、资源共享、共建共治 才是‘南京都市圈’真正的价值和趋势所在。”
实现“都市圈同城化”,是不是一定要建“新区”和大的枢纽车站?
那么,实现“都市圈同城化”,是不是一定要建“新区”和大的枢纽车站呢?杨涛说,从世界范围来说,所有的城市到了城市化的高级阶段以后都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形成一个同城化区域。“这个区域既是一个愿景,也是一个过程。”杨涛说,“人是要流动的,但去中心城市不单单是观光购物消费,还应该满足周边城市百姓经济、教育、医疗、就业等各项需求。”
而这样的“需求满足”,又恰恰需要综合交通枢纽、公交化通勤轨道交通来支撑,“因为如果通勤圈超过1小时,那么同城化就业、居住、消费就不太可能实现。相比较高速公路,集约化、公交化的轨道交通会发挥更大的带动作用。”
此次“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得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意味着全国第一个跨省域边界的都市圈发展规划首次获得了国家认可。
杨涛认为,南京都市圈发展正面临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尤其是“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三大国家战略叠加的大好战略机遇;面临着“交通强省”示范创建和“十四五”开始现代化新征程的大好时机。
目前,都市圈内城际间跨市同城化、通勤化、公交化的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已经起步,但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未来可以探索机场、港口及其运输服务的一体化共建共享共赢机制;以及,基于公平有效的跨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的投融资机制、成本利益共担共享共营共赢机制等。“可以展望和预期,在未来3~5年,南京都市圈发展将进入一个转型、升级和加快融合的关键期。”杨涛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