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在机杼夺天工的明代南京,苏氏布行难成江宁首富
来源:紫牛新闻
2021-02-23 12:00:11

昨晚,“赘婿圆房”喜登热搜,宁毅终于事业有成,感情开花结果。热播剧《赘婿》以虚构的武朝为时代,真实的江宁为背景,以搞笑剧形式来说故事,历史上有江宁,无武朝。

这个武朝自然是臆造的,一个由电视剧引发的话题是,假如故事发生在明代南京,赘婿领衔的苏氏布行真能一家独大,让宁毅实现逆袭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了服饰史学家、江苏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客座教授黄强。看来,电视剧终归是电视剧。

假如故事发生在明代南京……

黄强表示,真要对号入座的话,《赘婿》应该是以明代服饰背景来说清代江宁纺织业的故事。对照剧中的服饰,都是汉人服饰,因此《赘婿》的朝代只能是明朝,而不是清朝。明代南京的名称有应天府、南京、南都、南中。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南京成为留都,仍然保持了六部等建制,成为两京制度。江宁织造府与曹家鼎盛在清代康熙雍正朝,南京云锦的最繁荣也在这个时期,但是《赘婿》的时代显然不是清代。不过江宁的名称则是清代的。

明红色地凤凰穿花纹织金纱

明清江南丝绸迅猛发展,

江浙出现丝绸业的市镇

宋代之前,中国纺织业的重点区域在北方,宋代以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丝绸产区主要局限于太湖流域一带。以皇家的丝绸作坊为例,宋代在南方遍设于各地。

明清时期,丝绸业生产中心与交易中心的市镇大量出现,并繁荣发展起来,于是有了“无丝不成镇”的说法。江浙地区有盛泽、南浔、乌青、菱湖等,江苏的盛泽主要物产是蚕丝,各种蚕丝集中在镇上,通过牙行,运销各地。冯梦龙《醒世恒言》叙述:“市上两岸绸业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 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者,蜂攒蚁集,挨挤不开。”

清代蓝地长寿穿枝花纹织金缎

“暮云纱”在南京历史上存在吗?

剧中,各大布行还有一场行业比拼,在“濮园诗会”上,苏氏布行大放异彩。其自行研发的产品中有一种丝绸产品暮云纱,特点是“薄如蝉翼,夏不生汗,步步生香”。黄强告诉记者,明清时期南京有优质丝绸品种,并非剧中的所说的暮云纱。虽然暮云纱的名称是臆造的,但是类似的纱罗品种是存在的。

纱是轻薄透明的平纹织物。汉代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素纱蝉衣,轻薄透明如蝉翼,整件衣服重量只有49克,可以装进一个火柴盒了。唐代南方丝绸产品已有轻薄特点的丝织品,如透额罗、衫罗、宝花花罗、花纱、衫纱、轻客纱、吴朱纱、吴绫、缭绫、白编绫、交接绫等,都是名贵之物。

对于唐代的“绮罗纤缕见肌肤”的服饰,黄强在著作《绣罗衣裳照暮春——古代服饰与时尚》(商务印书馆出版)有专门介绍。唐代轻薄的罗纱,薄如蝉翼,在唐时名为“蝉翼纱”和“蝉翼罗”。李贺《石城晓》有云:“春帐依微蝉翼罗,横茵突金隐体花。”杜牧《宫词二首》亦云:“蝉翼轻绡传体红,玉肤如醉向春风。”

晚唐五代时期的妇女也喜爱着衫,的衫子多以轻如雾縠,薄如蝉翼的纱罗为之,唐和凝《春香两歧》诗云:“淡黄衫子裁春縠。”南唐后主李煜《长相思》亦云:“澹澹衫子薄薄罗”,咏的就是这样的薄罗衫子。

南宋黄昇墓出土的丝织品甚多,其中有一件深烟色牡丹花罗背心,仅重16.7克,还不到半两!一个火柴盒内可以装入两件这样的背心。背心轻盈若羽,剔透似烟。这是衣料所具有的吸汗,透气、凉爽的功能,帮助人们度过盛夏。黄强笑说,“炎热的夏天,穿上这样的轻巧、超薄的背心,贴身透气、超级凉爽,而且性感毕现、时尚迷人,用现在的时髦话说爽呆了,酷毙了。”

五代南唐,金陵(今南京)出产绚丽多彩的五色帛,其中有一种天水碧色帛,闻名于世。明清时期的云锦业也有妆花罗、妆花纱等品种,比如明万历皇帝的龙袍采用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面料。明末诗人吴梅村《望江南》诗云:“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雀妆花云锦灿,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团龙。”

逆袭不容易,

苏氏布行难成江宁首富

剧中,拥有现代思维的赘婿宁毅帮助妻子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打垮对手,成为江宁首富,但现实中这种逆袭靠谱吗?对此,黄强表示,江南纺织业发达,江浙两省以纺织业发家的不在少数,江苏盛泽、浙江南浔都以纺织业为巨富的商户数量不少。但如果换在明代,苏氏布行想成为江宁首富真不容易。

从历史来看,明太祖朱元璋实施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士农工商四民中“商人”排在末位,地位尚不及农民、工人。一直到明中叶,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增多,商业经济繁荣,商人的地位才有改善。

黄强说,明清时期南京纺织业发达,有官方的机构管理织造业,清代是曹家执掌61年的江宁织造府。民间织机虽然也很多,都是小户、散户,清代康乾时期,南京的织锦机户有二百余家,每户织机二三张、五六张不等,每年出品总数量价值白银二百余万两。“其产品规模无法左右市场,更不要说成为首富。明代传闻首富是沈万三,其财富并非以纺织业为主。清代如果说纺织业首富那只能是官府背景的曹家,哪里能轮到苏家?”

赘婿好难,

姜太公是最早的“赘婿”

《赘婿》中有宁公子入赘嫁入苏府,坐花轿,苏小姐戴凤冠的剧情。入赘,俗称倒插门,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也不会像娶媳妇那样大张旗鼓。社会上不会那么多倒插门的女婿,更不会有男德学堂那样搞笑的场面。赘婿多因男方家庭贫困,无力娶,才为女方家招去做婿,因为在家庭中并无多少地位和权利,更不要说承分妻家财产。不到万不得已,男人不会入赘。

黄强表示,历史上第一个赘婿是姜太公,《韩诗外传》:“太公望少为人婿,老而见弃,屠牛于朝哥,货于棘津,钓于磻溪。”姜太公后来成为周朝开国元勋,因此周朝时齐国赘婿较多。《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淳于髡后来成为齐威王的相国,从低层走出来的,也算扬眉吐气了。

赘婿有两种形式:养老女婿与舍居年限女婿。前者居住在妻家,对妻子父母进行抚养;后者在年限内生活在妻家,年限期满,可以带妻子和子女归宗。

赘婿的社会地位低人一等,官家对于赘婿也是歧视的。从秦代到唐代,官府一直将赘婿与犯罪官吏、逃亡人员和商贾一样对待,是社会的二等公民。汉代禁止赘婿为官吏。五代南唐将赘婿与佣人奴仆等同。宋元明清时期赘婿地位略有好转,官方贱视赘婿依然存在。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