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诗情画意叫“南京的柳”
2021-02-23 15:29:32

百度百科谓南京柳:“枝暗紫褐色;小枝赤褐色,近光滑,幼时被柔毛。芽卵形,褐色,被毛。主产地南京。”此柳并非名贵树种,但因生在南京而与众不同,文人们赋予她种种不同的含义。于是,柳因人贵,人因柳思。不论是“台城柳”“秦淮柳”“白门柳”,㧕或是“白门秋柳”“北湖烟柳”,在历史上都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或缠绵悱恻、道别相思,或人生多艰、沧海桑田,浩浩乎沉浸在历史文学作品之中,已然成为金陵文化一种特有的符号。

本文系“方志江苏”独家稿件,作者金毓平,经授权转载。

金陵四季图(局部) 明·魏之克

别名丹阳因柳色

“丹阳”之名源于赤柳。

《晋书·志第五·地理下》记载丹杨郡:“丹杨,丹杨山多赤柳,在西也”。《辞海》注丹阳为古县名。“阳”一作“杨”。秦置。

传说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东巡时,过丹阳前往钱塘,见此地山野、水边皆生赤柳,故置县,并命县名“丹杨”。《江宁县志》(1989年出版)亦载,秦始皇东巡“曾经此,见山多赤柳,定名丹杨。‘杨’通‘阳’,后世称丹阳”。

宋人马光祖著《景定建康志》谓:“郡国有赭山,其山丹赤。”对《晋书》所言进行考证并质疑,但终究不影响“因赤柳得名”这一美丽的传说。今南京市江宁县有“小丹阳”、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亦有丹阳镇,均在秦时丹阳县界。汉初,丹阳县为侯国。三国吴时期,置丹阳郡,建安二十六年(221)移郡治于建业,于是,南京便有了“丹阳”这一美好的别称。

柳塘图(局部) 明·戴进

金城泣柳倍感伤

《世说新语》载:“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概然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炫然流泪。”桓公即桓温,东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权臣,晋明帝司马绍女婿,宣城太守桓彝长子。咸康元年(335),桓温任琅琊内史(相当于太守),出镇金城,在山川、路旁广植杨柳。

《金陵世纪》载:“金城:即上元县金陵乡,晋成康中,桓温镇江东之金城,种柳。”后来,桓温升迁,出镇荆州。永和十二年(356)七月,桓温第二次北伐时,途经金城,看见自己早年栽种的柳树已经十围之粗壮,他攀着树枝,捉住柳条,不禁潸然泪下。叹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对人生短暂,光阴无情,自己渐老而北伐尚未成功,发出无限的感慨。明代顾璘作《种柳》诗:“桓公居汉南,睹树感摇落。而我濒衰年,甫植数枝弱。”亦表达出人生苦短之叹。

柳阁风帆图 南宋·佚名

柳丝飘摇靓都城

古时南京地区水系丰富,河道纵横,山脚水边遍生垂柳。公元222年,孙权定都南京后,一番经营,更是柳荫深处,莺歌燕舞。至六朝时,宫墙外、清溪边,已然垂柳依依。

永明十一年(493),与山水诗人谢灵运同为陈郡世代高门甲族的谢朓被召到建康,当他一踏入都城,见到都城的繁华和宫墙外飘飘荡荡的垂柳,顿时诗兴勃发,写下了那篇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入朝曲》:“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献纳云台表,功名良可收。”

此诗情景交融、宏伟开阔、意境不凡,片刻之间凝帝京气象于读者眼前。此后,宋代诗人杨修之据谢诗想象六朝都城的道路时,作《驰道》:“路平如砥直如弦,官柳千株翠拂烟。玉勒金羁天下骏,急于奔电更挥鞭。”。由此,可以想见六朝官柳之盛、之美。

柳浪闻莺御题轴(局部)清·董邦达

劳劳亭上柳不青

劳劳亭是一处建于三国东吴的著名历史古迹,自古以来便是行人分别、相送的场所,遗憾的是今已难寻其址。《景定建康志》云:“劳劳亭,在城南十五里,古送别之所。吴置亭在劳劳山上,今顾家寨大路东即其所。”。《万历应天府志》亦云:“劳劳亭在旧县治西南八里,劳劳山上。”大约在唐玄宗天宝年间,诗人李白漫游金陵,至劳劳亭与友人分别,于是作:“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所谓“别时容易见时难”,诗人以一句“不遣柳条青”,道尽了与朋友分别的断肠离愁,甚至连春风都不忍睹此情境。

李白先后九次到金陵,与南京结下不解之缘,亦与南京柳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其送别诗中,多可见柳,《金陵酒肆留别》有“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送张十一再游东吴》有“再动游吴棹,还浮入海船。春光白门柳,霞色赤城天。”,不免让人怀疑,柳之“相送”或“道别”之意的始作俑者,乃李白及其金陵柳也。

柳鸦芦雁图(局部)北宋·赵佶


可叹无情台城柳

韦庄,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诗人、词人,儒客大家,五代时前蜀宰相。光启四年(888)春,韦庄乘船沿中运河到达扬州,上岸歇息时得知江南局势不稳,于是转道今南京,在石头城暂避小住。期间,韦庄游览白下古迹台城、蒋帝庙、长干里等地。就这么一游,顿生感慨,一篇吊古之作,从笔端汩汩流出:“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即建康宫(今南京市鸡鸣寺旁),最早为东吴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六朝时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至唐末,曾经繁华的台城早已破败,处处笼罩着一种物是人非的落寞气氛。此情此景,对诗人来说,青青繁茂的柳色实在无情之至,为何不与台城同败同凋?怨乎?悲乎?于是“台城柳”无辜地成了无情的标识。后人亦不甘寂寞,纷纷据此演绎出许多子虚乌有的爱情故事。

白下门前柳萧萧

《金陵胜迹志》载:“白下门即白下城之东门。”。大约在今秦淮区大中桥附近,此地在唐代时有白下亭。宋代宰相王安石退居金陵后常经此入城,或自青溪泛舟至此登岸,并留下了许多诗作,其中有诗曰:“国人欲识公归处,杨柳萧萧白下门。”王安石谓“杨柳萧萧”,便要归功于三知建康府的马光祖。

宝祐三年(1255) ,马光祖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兼节制和州、无为军、安庆府三郡屯田使。至建康后,映入他眼帘的是一派衰败、凄凉的景象,已没有了“六朝金粉”模样。九曲青溪也只剩一曲。正如他在《春溪》诗中写道:“人道青溪有九曲,如今一曲仅能存。江家宅畔成花圃,东府门前作菜园。”于是,他召集民夫,重新疏浚因杨吴筑城淤塞的青溪,并且恢复往日的景点,沿清溪两岸,种柳万株,名“万柳堤”,此堤虽屡经战火,然柳丝不败,成为文人们悼古伤今的绝妙题材。后人作《白门杨柳》云:“翠幕红楼三月时,长条如线复如丝。轻阴暗度黄金缕,细浪光摇碧玉卮。桃叶渡头初带雨,虹桥院里复临池。独怜攀折年年事,多少行人在路歧。”,颇多感伤。

金陵四季图(局部) 明·魏之克

多情莫过秦淮柳

明人顾起元《客座赘语》在描述秦淮河时写道:“长桥烟水,清泚湾环,碧杨红药,参差映带,最为歌舞胜地。”于是乎,才子佳人,秦淮柳下,不断上演一幕幕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柳如是云:“杨柳杨花皆可恨,相思无奈雨丝丝。”;马湘兰谓:“芳草垂杨新燕语,湘烟剪破来时路。”上元陈宗渭作《白门柳枝》:“柳条为底如人廋,不比人间有别离。”皆相思离愁也。清代孔尚任作《桃花扇》说:“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事,实事实人,有凭有据。”其中有诗吟道:“白门弱柳许谁攀,文酒笙歌俱等闲。惟有美人称妙计,凭君买黛画春山。”好一个郎情妾意。此处借白门弱柳喻李香君,只可惜佳人命薄,三十香消。

古今一瞬。今南京柳色依然,柳香依旧。无论是玄武湖边、还是莫愁湖畔,凡游人至处,皆可见柳丝如帘、柳浪如烟。一俟风动,则如纤细之腰,妙曼轻柔,给人以无尽的遐思。若至夜晚,行于秦淮河边,在五彩灯光的照射下,观沿河垂柳,仿佛“春殿嫔娥鱼贯列”,又似“舞转回红袖,歌愁敛翠钿”,如梦似幻,令帝宫逊色,瑶池暗淡。噫,侬感于斯,又该赋今日之柳何意?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