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之旅·常州篇”让您领略“慢工出细活”: 小小一只篦,要经72道半工序
来源:紫牛新闻
2019-11-22 15:42:04

常州非遗,多姿多彩,现有非遗资源性项目1228个,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项、国家级非遗13项、省级名录项目53项……由扬子晚报与江苏省文旅厅非遗处协力打造的融媒体微纪录片《非遗之旅》上新“常州篇”啦!锡剧、董永传说、象牙浅刻、常州吟诵、小热昏、蒋塘马灯、直溪巨村舞龙、金坛刻纸、金坛抬阁 、金坛封缸酒等非遗项目均可圈可点、源远流长。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的非遗之旅,选取了常州梳篦、乱针绣、留青竹刻、天宁寺梵呗等非遗去处。

宫梳名篦:美绝天下的纯手工制造


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2008年,常州梳篦入选国家级非遗。

据介绍,梳篦的制作技艺形成于东晋,迄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至明代起,常州梳篦即被选为宫廷贡品,故一直享有“宫梳名篦”之称。史料记载,乾隆年间常州西门、南门一带有数万人从事梳篦生产,因而西有“篦箕巷”、南有“木梳街”之地名。

常州梳篦选料精细、工艺精湛、功能独特,纯手工。篦箕的原料主要是毛竹、牛骨、生漆。毛竹需选用5年以上“阴山竹”,质地坚韧、富有弹性、不易断齿。篦箕从原料到成品须经编楂、胶工、挫草、彩绘等72道半工序方可完成。真是慢工出细活啊!木梳的主要原料有黄杨、檀香、石楠、枣木等树木,此类木质坚硬细密、表面光洁、纹路清亮。木梳须经开齿、打磨、描烫等28道流程,并饰以“雕、描、刻、烫、嵌”等工艺,使梳篦外观精美、华丽,融实用与观赏为一体,具有独特的文化性和地方性。

常州梳篦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第九代梳篦传人邢粮接受记者采访表示:常州梳篦的发展,创新至关重要,为此他一直致力于兼具传统文化韵味和时尚现代风格的高端木梳制品的研发制造,成为常州梳篦的又一代表。在青果巷的真老卜恒顺梳篦博物馆,记者看到,他把青果巷的文化地标、留青竹刻、象牙浅刻、金坛刻纸的相关图案、扬州漆器的工艺都结合在梳子上,再结合点螺镶嵌、漆艺,堆砌工艺制作出“跨界产品”,十分吸睛。

常州乱针绣:见者莫不誉为神针

在常州乱针绣博物馆,记者大饱眼福,领略了艺术大师刘海粟盛赞的“神针”技法——“以针为笔,以丝为丹青,使绘画与绣法融为一体,自成品格。夺苏绣湘绣之先声,登刺绣艺术之高峰,见者莫不誉为神针”。

乱针绣,因其“乱针”的创造运用,绣法自成一格,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名绣”。其艺术迥别“排比其针,密接其线”的传统刺绣工艺,以素描和油画的元素为主导,凭针作画,以线达意,形成纵横交错、长短并用、分层加色、疏密叠绣、灵活多变的乱针技巧,使绣面呈现出线条流畅、色彩丰富、层次感强的艺术特点。当年,以杨守玉为代表创作的《老人头像》《少女与天鹅》《罗斯福》《斯大林》《毛泽东》等乱针绣作品,一经面世,就以耳目一新的格调轰动了画界绣坛,京、沪、宁等地多家报纸争相载文,称誉其为中国传统刺绣树立了“第三块里程碑”。

乱针绣的技艺贵在“乱”,其乱并非杂乱无章,而是“乱”之有情理、“乱”之有规则,以“乱”求得整体的统一与局部的多变。绣者按照构思和意向,运用线条的长短粗细、疏密深浅等变化,按照光和色的变化规律,以丰富多变的针线手法来呈现绣面,使之乱中有动感,乱中生活力,乱中透魅力,达到图像逼真、形神兼备的效果。因此,相对于刺绣,乱针绣的色彩效果和层次感更胜一筹。同时,其作品特点似油画而又不同于油画,色泽和风格比油画更艳丽、更明快。

乱针绣创立百余年来,常武地区已历四代传承。第一代,创始人杨守玉。第二代传承人以陈亚先、潘细琴为代表。第三代传承人以孙燕云、单银娣、狄静、周明敏、杨天禄、周亚敏、祝英娟等为代表。第四代传承人以吴澄、黄莉、蒋海霞、张莉等为代表。第三代传人单银娣接受采访称,为了表达西藏女孩红扑扑的脸色,自己调配了几十种不同的颜色丝线。而周明敏学过油画,她把油画的感觉融入绣品之中,以至于经常有人把她的绣品误为油画。

留青竹刻:在不到0.1毫米的竹皮上大做文章

留青竹刻,国家级非遗项目。又称平雕、皮雕等,是以竹子表面一层薄薄的竹青为雕刻对象,铲去图案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下面的竹肌,让整个雕刻图形产生变化的一种传统美术。

常州西南100公里处,有绵延起伏的溧阳南山竹海。竹刻名家徐秉方每年都要去那儿选材。这一次,父女三人走遍了几个山头,最后在20多亩竹林中,徐秉方只选出了一棵竹子。他解释说,并不是所有的竹子都适合竹刻,竹子要粗、大、圆,表皮要平,节要直。其中表皮平特别重要。因为留青竹刻的“青”,就是竹子表面的一层皮。留青竹刻,是以刀代笔,在不到0.1毫米的竹皮上,运用浅刻、浮雕等技法,按照艺术表现的要求,对竹面巧施全留、少留、多留、不留的刀下技艺,使作品显出层次、明暗、浓淡而具立体感的艺术效果。又因年深月久,竹皮之黄与竹肌之红愈发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形如抛光琥珀。除观赏性外,留青竹刻兼具实用性,其种类繁多,臂搁、书镇、扇骨、书联、挂屏等生活常物均可因留青竹刻的点缀尽显不凡。

著名鉴赏家王世襄在其编著的《竹刻》一书中介绍了全国五位顶尖竹刻家,常州就占了四位。及至近现代,常州留青竹刻人才辈出,崛起了以徐素白、白士风为代表的两大流派群体,并涌现了出徐秉方、范遥青、徐秉言、白坚仁、邵风丰、房斐、王志伟等一批重要传人。新时期,常州留青竹刻的徐派艺术和白派艺术的传承群体日益壮大,逐步建成青白斋、剔筠轩等保护传承基地,影响力步步扩大。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冯秋红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