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逐鹿中原,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如何把“定位”变为“地位”?
2021-02-24 20:30:13

人勤春来早,万事日相催。

就在上周,徐州以一场全市招商引资暨开放型经济工作会议拉开农历新年首个工作日的序幕。会议提出要进一步明确主攻目标,锚定先进制造业向高端攀升、现代服务业扩容提质、现代农业提档升级抓招商。

这座人们眼中的传统工业城市新春“第一会”将目光聚焦到招商引资,更提出要“向高端攀升”,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深层考量?“北京西路瞭望”带您来看。

老工业基地的新角色新任务

就在上个月江苏省两会期间,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在参加徐州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一个观点发人深省——

“苏南苏中苏北是一个地理概念、不能成为一种固化的意识,地级市是一个行政等级、不能成为发展的能级限制,老工业基地是发展的特定阶段、不能成为路径的依赖。”

“苏北意识”“地级市思维”“老工业基地包袱”……新的一年,徐州如何冲破这些惯性思维,贯彻落实“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总体要求,在打造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建设名副其实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新赛场上拿出过硬成果,成为摆在徐州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答案何处寻找?“瞭望君”查阅相关报道梳理发现,娄勤俭自2019年起连续三年在省两会时参加徐州代表团审议,对徐州发展提出要求,我们或许可以从中窥得一二。

✪ 在2019年省两会参加徐州代表团审议时,娄勤俭强调,徐州要根据所处的阶段方位和具备的优势条件,重点抓好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国际陆港建设等工作。他还特别指出,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登高望远,切实摆脱“地级市思维”,破除传统“苏北意识”,卸下“老工业基地”包袱。

✪ 在2020年省两会参加徐州代表团审议时,娄勤俭要求徐州主动适应区域竞争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为主的规律,切实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重点提升辐射带动能力,牢牢把握住实体经济这个基础加速集聚发展要素;围绕提升枢纽和门户功能,加快打造国际陆港物流载体;集聚发展中欧(亚)班列,强化多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多种枢纽功能深度融合,做强优质高效的口岸服务,加快建设“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

✪ 今年省两会期间,娄勤俭则更为明确提出,徐州要矢志不渝推进转型发展,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区域样板,成为名副其实的淮海经济区中心。特别是要紧扣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区域样板,进一步提高发展站位,充分激发县域板块活力,充分发挥人才和创新的作用,更加系统地推动转型发展,在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区域协调发展加速崛起、引领带动跨行政区域协同发展等方面打造样板、作出示范。

回看娄勤俭这三年在省两会上对徐州提出的要求,不难发现,很多要求是一脉相承的。“瞭望君”注意到,在去年底江苏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上,娄勤俭给13个设区市“画像”时,明确要求徐州矢志不渝推进转型发展,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区域样本,成为名副其实的淮海经济区中心。

显然,“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区域样本,成为名副其实的淮海经济区中心”,这是徐州在新发展阶段最为重要的目标任务,也是这座城市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承担更多责任的具体体现。

在牛年春节后第二个工作日召开的全市大会上,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指出,坚持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徐州全面展开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工作布局,高质量发展的成效进一步显现。他说:

在新的征程上砥砺前行,矢志不渝推进转型发展,全力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

要加快打造现代化中心城市,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发展能力,持续深化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龙头作用,不断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

要勇于在改革创新上探索探路、先行先试,在“没有先例”的方面力争率先做出成功案例,在“普遍在做”的方面力争做得更好更快,在解决“共性问题”上积累先行经验,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徐州经验典型。

实力决定“中心城市”是否“名副其实”

如何将已经确定的“定位”真正转化成为“地位”?这几年,徐州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探索前行。

“没有思想上的破冰,就难有行动上的突围。要坚持跳出徐州看徐州、放眼世界看徐州,对标国际国内一流城市提升发展标杆。面向全球集聚高端资源要素,最大限度激发徐州发展潜能。”今年省两会结束后,在徐州市委常委会会议传达学习省两会精神时,周铁根这样说。

“瞭望君”注意到,徐州这两三年曾多次组团前往省内外学习先进经验,致力在解放思想中提升发展标杆、闯出发展新路。比如,2018年5月,徐州党政代表团曾在河南郑州、四川成都、广东深圳和东莞学习考察;8月,赴陕西省咸阳市、宝鸡市、汉中市学习考察;11月赴徐州临近的河南商丘,山东枣庄,安徽宿州、淮北考察学习。

特别是11月的考察,徐州将其定义为淮海经济区城市间的一场交流合作之旅,以新一轮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为契机,徐州和淮海经济区城市之间进一步深化各领域交流合作,携手开创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去年,徐州党政代表团一路向南,走进无锡、苏州、南通三座城市,半天跑一个市、县(区),全程考察约30个点位,在对标先进、取长补短,进一步深化南北合作,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步伐的同时,也为徐州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积蓄力量。

成绩是汗水的最好褒奖。去年,在重重压力之下,徐州经济加速回暖、逐季向好,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319.77亿元、增长3.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81.82亿元,增长2.9%,大多数主要经济指标实现正增长,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等多个指标增幅居全省前列。

“区域中心城市不是领导封的,也不是喊出来的,而是自己干出来的。”今年省两会期间,周铁根在接受“北京西路瞭望”(微信号:xhrbbjxllw)采访时表示,在淮海经济区徐州中心城市的地位是否“名副其实”,首先是看城市综合实力够不够强。

“瞭望君”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在淮海经济区10座城市中,去年经济总量除徐州均低于5000亿元,其中,过4000亿元的为山东济宁和临沂,过3000亿元的有3座城市,过2000亿元的有2座城市,而安徽淮北仅为1119.1亿元。可以说,在这个“朋友圈”,徐州实力鹤立鸡群,一马当先。排名第二的山东临沂GDP刚过4805亿元,相当于徐州的65.6%。而以一般预算收入看,临沂也仅为徐州的72.6%。

对照中心城市的能级要求,徐州清醒地意识到,要更好地当好中心城市,必须坚定不移推进转型发展,进一步推动综合实力上台阶。“十四五”期间,徐州定下目标:经济总量跻身“万亿城市俱乐部”!

“瞭望君”注意到,过去几年,徐州大力推进钢铁、焦化、水泥、热电四大行业整合整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新经济”,产业发展加速迈向中高端。去年,徐州新招引项目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比突破50%,高新技术企业数是2015年的4倍,高新技术产业和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47%和4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014年至2020年,徐州工业应税销售从2800亿元增至5880亿元,金融存款余额从4600亿元增至9200亿元、贷款余额从3300亿元增至6900亿元,进出口总额从不到300亿元增至突破1000亿元……数据为证,徐州经济发展实力正在显著提升。

“转型发展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必须坚持系统思维、保持战略定力,沿着新发展理念的指引,矢志不渝、坚定不移地抓下去,才能迎来发展的广阔天地,从根本上实现转型出关。”周铁根说。

所做的事都按中心城市标准来做

“中心城市功能强不强,取决于集聚生产要素的能力,取决于我们自身发展水平。”牛年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周铁根在徐州全市招商引资暨开放型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打铁得靠自身硬”。

他以徐州的项目建设举例,“我们要紧紧抓住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来提升城市品质,米字型高铁,淮海经济区的城际交通,城市的快速交通体系,还有很多城市功能性项目,像我们的国际会议中心、会展中心、园博园,包括我们即将开工建设的文化艺术中心。”周铁根说,“我们所做的事情全部都要按照中心城市标准来做。”

“中心城市是徐州现代化建设的最大优势和坚实依托。”今年初,在徐州市政协十五届六次会上周铁根进一步明确,徐州必须聚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在打造现代化中心城市上取得更大突破。

具体如何实现?周铁根表示,要紧扣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和首位度,做优品质练内功、深化协同借外力,努力做到“徐州之于淮海经济区如同上海之于长江三角洲”。他从城市布局、中心功能、区域协同三方面提要求:

✪ 大气魄展开城市布局。立足徐州区域中心、交通枢纽、开放节点的重要定位,高标准编制实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加快推进淮海国际港务区、中央活力区、东南片区、大风歌城、高铁新城等重点片区建设,着力打造淮海国际陆港、高铁物流园区等重大载体平台,加快培育一批引领发展的新增长极。

✪ 大手笔做强中心功能。始终保持高强度城市建设投入,每年排定实施一批优服务、强品质、展形象的重大功能性项目,推动高架快速路成环成网、轨道交通加快铺开、高铁网络“米字”交叉,加快推进国际博览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市民文化活动中心、徐州园博园建设,全面提升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

✪ 大视野深化区域协同。坚持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汲取动力源,在淮海经济区拓展发展空间,主动融入长三角现代产业体系、综合交通体系和对外开放大局,持续深化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在服务“双循环”中做强城市实力、做实中心地位。

如此看来,徐州新春“第一会”再次聚焦招商引资,其用意不言而喻。

“我们强调转型、强调产业发展、强调‘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主要靠项目的招引。”周铁根在会上明确表示,要加快提升徐州招商引资和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质量水平,着力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提升徐州在全省、全国对外开放中的地位。

他还特别谈到,徐州要找准自身定位和比较优势,加快做强“双循环”枢纽支撑。“比如说在国际循环中深化‘一带一路’经贸合作,增强我们和‘一带一路’”国家的经贸。再比如说,我们怎么通过产业链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来带动周边地区产业发展,这就是我们构建服务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周铁根说,要建好用好淮海国际陆港,推动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建设,推动外贸创新发展、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提升整体开放能级并积极参与国际循环大局。

关于淮海经济区,“瞭望君”在这里多说两句。早在1986年,在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的倡导下,淮海经济区首届市长专员会议在徐州召开。这次会议通过了《淮海经济区经济开发联合会章程》,宣告成立淮海经济区。当时,淮海经济区由江苏、山东、河南和安徽四省14个地区、市组成,这是中国最早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之一。

2017年,全国人大江苏代表团联名提出议案,呼吁在国家层面尽快启动实施淮海经济区规划编制工作,探索建立跨省际区域合作机制,使该区域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当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从中央层面正式确立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地位。

关心徐州发展的人,很多都知道,除了是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还是徐州都市圈的中心城市。早在2002年,江苏省即批复徐州市都市圈规划。

“推动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和发展徐州都市圈不仅不矛盾,而且还是有机统一的,只要工作步骤有序、区分层次重点、细化空间对策,可以做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江苏分公司首席规划师、南京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研究院院长邹军指出,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可以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同时,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已有明确的国家政策支持。

“在经济次发达的淮海经济区,徐州在经济实力、公共服务水平、文化底蕴等方面综合优势明显,是当之无愧的区域中心城市。”邹军认为,在横跨苏鲁豫皖的淮海经济区,徐州腿能走多远、胳膊能伸多长,关键看自己的个子有多高、身体有多结实。提高中心城市能级,不能靠空间扩张“摊”大人口,而是要真正把中心城区的经济密度提上去。同时,重聚集更重辐射,重“取”更要重“予”,真正体现中心城市的服务担当,从而增强区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逐鹿中原,谁主沉浮?期待徐州在区域经济升级、在城市群发展的舞台上,更好地挑起重担、当好主角。

撰稿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方思伟

图片 徐州市委宣传部 徐州发布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