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山海情》,让我们走近了西海固人民的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其实也有一个个脱胎换骨的“涌泉村”。刚刚过去的这个寒假,南航大学生们便走进了家乡的田间地头,记录了身边的“涌泉村”脱贫的故事。
坐标:贵州 渔塘村
在国家村村通工程的帮助下,我所在的村庄有了硬化水泥路,移动网络的传输速度也得到了大幅提升,人们的出行方式完成了用脚到骑摩托车的转变,今年过年,发现村内老年人的手机也逐渐换成智能手机,他们活跃在短视频平台与远隔千里的家人分享生活。
路的通畅带来了物流的通达,村里与外面的商品交流活动不断加大,物质生活逐渐丰富。此外,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在附近城镇结合当地资源特色,通过土地流转政策,接收农民手中的闲置土地用来种植加工的原材料,与配套建设的农林产品加工厂建立一套完整的生产链。我所了解的加工厂有一个是竹类制品加工厂,我奶奶曾经去那里做过几天,有好几百的收入。
(李方方)
坐标:四川 光辉村
6年前,我们村里开始脱贫攻坚,我妈妈作为村长,基本上是早出晚归。在扶贫的前三年里,我并没有感觉到明显的变化,直到中考结束回村,才突然发现村里的一些角落的老房屋变成了耕地,在靠近公路的地方多了不少新房屋。后来和妈妈打电话时才知道,那几年她早出晚归就是和其他干部一起走访贫困户、危房住户,劝说他们易地搬迁。
相比之下,近几年村里的变化更加明显。为了方便村民出门,让村里的交通更加便利,使农民更加轻松的干农活,政府加大了道路修建,同时对农用机械给予补助。村里的水泥路现在是四通八达,生产路更是将农地和公路连接,每次农忙时,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将玉米、水稻一袋一袋的背回去了。现在村民都是开着三轮车运回家。花椒种植是村里的产业扶贫项目,从种植到采摘,都有专业人员进行指导,最后集体出售。花椒种植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廖之峰)
坐标:宁夏 固原市
固原古名萧关,坐落于黄土高原的西海固地区,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八九十年代的文化街,小吃摊贩在街道上用钢管和尼龙布搭起了父辈记忆中的烟火气息,那时候固原城内的汽车屈指可数,自行车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21世纪初期的文化街,新建的商场上彩带飘飘,街上的行人熙熙攘攘,古老的边陲小镇第一次感受到改革春风带来的活力。今年过年期间来这里逛一逛,切实的感受到这里的热闹繁华。
十年时间,在党的扶贫政策帮扶下,固原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街道宽阔,室内的商铺取代了露天的摊点,往来的汽车取代了飞鸽。
如果说改革的春风吹绿了大江南北,那么扶贫攻坚的雷雨滋润了西北地区干涸的土地,唤醒了西北人民奔向幸福生活的向往。如今的固原,山青水秀,绿树成荫,贫瘠的古城在党的领导下以前所未有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卢新元)
坐标:宁夏 大新镇
我的家乡宁夏位于黄土高原,常年干旱,降水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严重,严重缺水和土地贫瘠是农民们面对的最大难题,也是脱贫攻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西集,海原,固原,被我们当地人称作“西海固”,是自然气候最恶劣,人口贫困度最高的地方,我们当地政府为了使当地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采用了生态移民和植树造林两种措施,通过生态移民让农村人口走出山区,开始新的生活,采用植树造林修复植被,提高森林覆盖率,使水土流失得到缓解,一些自然灾害得到抑制。
家乡从以前土地贫瘠,沙漠多,秋冬天刮沙尘暴,沙子在脸上胡乱的拍,到现在植被明显增多,沙尘暴在近几年也很少遇到。
(王哲)
坐标:河南 丘屯村
老旧危房的免费改造、水冲式厕所的普及、门前道路的修缮,以及种类繁多的补贴……这些变化切切实实的发生在每一天的生活之中,现在就算大雨也用不着担心屋顶,用不着担心门前泥泞的道路。
在整个攻坚战中,除了国家政策补贴,厕所升级、危房改造、道路修缮、挖渠打井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为更好的帮助贫困人口就业,村里联合北京首创集团于村子附近建立垃圾回收站创造公益岗位。村委会大力引进的芝麻、辣椒等经济农产品也显著提升了村民收入。
(芦悦煊)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校对 王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