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岛是渔友的天堂。每年四月,渔季开始,许多爱钓鱼的成人英语班同学就经常翘课去钓鱼。
对于钓鱼的门外汉,有一种鱼,绝对不应该错过,那就是多春鱼。四月中旬,房前屋后黄灿灿的蒲公英突然成片成片地开了,就预示爱岛的春天来了,也宣告小溪里的多春鱼洄游要开始了。
尽管天气依然寒冷,不时降到零度以下,可是水流已经暖和起来。在康沃的森林里,斯塔福的溪边就时常能看见那儿停着汽车——岛民们穿上雨靴、提着水桶、扛着渔兜,去河沟、小溪边捞鱼去了。
来岛上第二年的三月,语言学校邀请省渔政部门的官员来作关于钓鱼挖贝知识的讲座。听过那次讲座,我知道了捞多春鱼每人每次不能超过六十条。夏季挖贝也有规定,挖的黑贝直径小于十厘米、白贝小于五厘米的不能带走。海里螃蟹、螺之类一概不能拣,蛏子可以拣。如果违反规定会面临两百多加币的罚款。邻居说,渔政有时会把车隐蔽在海滩边的树林里,拿一把小尺子抽查挖贝者桶里的贝是否合尺寸。
这个我们一次也没遇见过。我们倒是遇见过一次抽查多春鱼数量的渔政官员。
那是前年四月底,老公回国,一个周一的下午,三点多放学,我喊上家里的两个大男孩:“走,我们今天捞多春鱼去!“借了两根短杆子的渔兜,三人穿上雨靴,拿上塑料桶就兴冲冲地出发了。
汽车沿着斯塔福二号公路往郊外开,目之所及,田野、农庄、草地都泛出绿色。天上下着细雨,车里放着音乐,真是一个美好的下午。开了四十分钟,来到Clerk溪。我们踩着泥泞的土路,走到林子深处的水边,溪水哗哗地流着。因为是周一,没有什么人,溪谷里的鱼却多得出奇,大大小小的多春鱼像密集的舰队,一团团、一群群黑压压地游过来。水中、岸边到处是排队洄游的多春鱼群。我看了两眼放光,不顾脚下湿滑,兴奋地找到一处鱼群多的岸边,一手扒着树干,一手拿着渔兜舀。才几下,就捞了一二十条。玩够了,我把兜子递给孩子们:“喏,就是这样捞,要快!鱼群来了,一下子舀下去。你们来试试,可好玩了!”两个大男孩一人一只兜子,开始捞,很快摸到窍门,不费劲捞了大半桶。银光闪闪的多春鱼在桶里蹦着,大的有二十多厘米长,小的也有十五厘米左右。细看,还甩出不少淡黄色细细的籽。看样子不少了,我把鱼一条条扔到另一只桶,清点数量,差不多一百六十条,赶紧喊:“好了,捞够数了!”
拎着沉沉的多春鱼,我们往回走。初春的树林,空气格外清新,两岸苔藓、枝芽都显出点点柔嫩的黄绿色。对岸,一位老外穿着高筒靴在溪中垂钓。溪谷里仍下着蒙蒙细雨,偶尔传来一两声鸟鸣。
来到大路边,正谈笑着,冷不丁从路边走出一位穿制服的矮个渔政大叔,把我们吓了一跳。他迎面拦住我们,打了个招呼后问,捞了多少鱼。我定了定神,告诉他,三人共捞了一百六十条左右。他凑近看了一眼桶里的鱼,再看看我们,然后一挥手:“OK,你们可以走了。”我们暗暗庆幸,还好没有捞超出数量的鱼。
回家后,我把鱼分包冰冻,又留了一些洗干净,用盐、糖、姜和酒腌一会儿后,放进油锅里炸。新鲜的多春鱼炸完,肉质细嫩,美味极了!孩子们大快朵颐,一人吃了好几盘。
真是大自然的馈赠啊!但多春鱼洄游季很短,持续两周就结束了。
六月,岛上迎来挖贝季。老公的父母和我爸来探亲,最爱在每月潮低的那几天黄昏,吃完饭全家带上铲子去海边挖贝,回来洗净、挑出肉炒着吃。
捞鱼挖贝的确是爱岛的一大乐事。当然,偶尔露面的渔政也约束和提醒着人们:享受大自然馈赠的同时,适当控制自己的欲望,让渔业资源丰富的爱岛保持永续地发展。
关于作者
沈鹏 南京人,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曾经的教育人,2017年至今定居于加拿大东部爱德华王子岛。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图片均为作者提供,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