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聊吧 | “没收手机后,孩子的眼神让我心惊”
来源:紫牛新闻
2021-03-02 11:18:12

“怎么应对孩子玩手机”是亲子QQ群的老话题,隔段时间就会有家长发问。上周,有一位家长表示,孩子为了手机,做出了让家长心惊的行为:对父母动手。不给玩手机,就像发疯了一样,先发脾气,再动手争抢,一旦拿到手机,立刻就沉浸在手机的世界里,一脸近似贪婪的表情。这位家长表示,孩子恶狠狠的眼神让她害怕,一想起来就浑身发寒,怎么孩子会变成这样?

开学了,手机管理又成了家长头疼的话题。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规划手机使用时间?对于此类已经严重依赖手机的孩子,父母又该怎么办?我们邀请中华中学初中部心理老师张雯,就此进行解答。

在当今的家庭教育中,手机问题是困扰很多父母、造成亲子关系紧张的一个很重要的存在。很多父母痛心地发现,一旦孩子沉浸在手机、游戏的世界,就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管父母用什么样的方法,好话说尽、道理说尽,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但都似乎无法把孩子从手机的世界里面拉出来。父母内心的焦虑和痛苦是不言而喻的,那个乖巧懂事的孩子去哪了呢?

说实话,如何帮助孩子合理使用手机对任何一个家庭而言都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在家长们思考如何让孩子远离手机之前,家长们首先要正视一个事实,那就是现在的孩子从小生活在网络时代,信息技术早已渗透到了他们的生活中,即使拿走他们的手机,断掉家里的网络,也不能完全隔绝孩子和手机之间的联系。所以,在手机、游戏的问题上,一旦家长和孩子之间陷入了“躲猫猫”的模式,那就是在提醒家长:用自己惯用的方式去应对孩子的手机、游戏问题是行不通的。要想孩子发生改变,大人也需要改变自己的应对思路、方法和策略。在此,父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和觉察:

一、沉溺手机,是否是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出现问题的一个外部显现?

手机、游戏本质上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对大多数孩子而言,也基本上能保持一个和手机、游戏的正常接触。当父母发现孩子开始变得沉溺于手机无法自拔的时候,也许真的需要静下心来好好地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手机、游戏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它能够让人开心、感到轻松、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当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无法获得这些的时候,他就很容易转向手机、游戏中去获取他需要、想要的东西。所以当父母很忙,缺乏对孩子足够的陪伴的时候;当父母之间出现矛盾,无法给到孩子足够安全感的时候;当父母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当,孩子无法准确感受到爱与被爱的时候,都有可能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孩子的情感无法得到及时的满足,就可能会感到孤独、苦闷、焦虑,没有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支撑他面对每天繁重的学习。为了寻找短暂的轻松和快乐,就会很容易沉溺在手机、游戏的世界里无法自拔。

图 | 视觉中国

所以当孩子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沉溺在手机、游戏的世界而无法自拔的时候,父母要能了解到孩子的内心也是非常痛苦的。而作为父母,也需要努力改善家庭关系、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重塑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当孩子在父母这儿获得他想要的所有情感上的满足和需求的时候,他就可以鼓起勇气从手游的世界走出来。

二、沉溺手机,是否是孩子在承受学业压力、人际压力等现实压力下的一种被动选择?

压力是造成很多孩子行为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孩子遭遇到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情绪压力等现实性压力、当他们很难在真实世界中感受到自我价值和意义,就很容易转向游戏中寻找短暂的轻松和快乐,久而久之就有可能沉溺其中。比如,有些孩子在学习中受挫,常常因为学业成绩差达不到家长、老师的要求,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沮丧、彷徨之下,很容易转到虚拟世界里去寻求自我的意义和价值。

当孩子越来越大,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已经不是很多孩子的首选,他们需要朋友来倾听他们内心很多的想法和感受。这也让很多时候孩子的心理压力和困惑没办法第一时间被家长感知到。所以父母需要意识到,自己也要和孩子共同成长。及时觉察孩子的情绪状态、多跟孩子沟通、倾听他们的想法、给到孩子情感上的支持、提供足够的经验和方法去支持孩子应对所有的困难和压力,这也许就是帮助应对孩子手机问题最好的打开方式。

三、沉溺手机,是否是孩子认知、行为、习惯重塑的一个契机?

手机问题其实是孩子在自我认知、行为和习惯上的一个卡点。祸福相依,父母完全可以转变思路,把这样的一个看似是危机的事件转化成帮助孩子重塑认知、行为和习惯的一个契机。家是孩子爱的港湾,家长陪伴孩子、看见孩子、欣赏孩子、鼓励孩子,是孩子成长最好的礼物。父母可以给孩子一定的时间、空间去做他们自己喜爱或擅长的事情;也可以通过和孩子共同规划,给孩子安排一些有一定挑战的小任务,让孩子参与到有趣又有意义的家庭活动中;或者让孩子进行户外活动,让孩子自己去做攻略,让他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和意义……如果觉得自己管控吃力,也可以积极寻求外部的各种资源,校内校外共同联手,共同引导孩子。父母用心的陪伴,可以帮助孩子度过瓶颈期,挺过了最难的时候,手机问题就会渐渐好转。

手机并不是洪水猛兽,使用得当可以让孩子的学习生活变得更加和谐。而一个对手机有良好掌控力的孩子,一定很自律,在其他方面也一定能够获得长足的发展,所以家长不妨把手机作为一个磨刀石,和孩子一起共同修炼,提升孩子的自律、自信,帮助孩子获得更好的成长。

心理聊吧·亲子参与方式——

扫二维码可加入心理聊吧·亲子QQ群,有任何关于教育和亲子关系的心理困惑可以发布在群里或私信群主,会有来自南京市“陶老师”工作站秦淮分站的志愿者、南京市第五高级中学、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心理老师们在线解答。

栏目主持人: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睿

校对 丁皓宇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