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南京市文联主办,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南京市杂技家协会承办的杂技剧《桥·家》作品研讨会在宁召开。汪政、王廷信、王振羽、康尔、陈吉德、徐子方、张永祎、孙书磊等十多位评论家围绕该剧的文化内涵、表现形式、舞台呈现等方面展开研讨。
杂技剧《桥·家》3月1日晚在南京市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首次试演,该剧以史实为依据,以人物塑造为情感载体,用今天的视角回眸六十年前新中国第一代桥梁建设者如火如荼的革命热情。作为一部重现建桥历史、反映建桥人崇高精神追求的现实主义题材剧目,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南京长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建造的双层公路、铁路两用特大型桥梁。在历时12年的建设过程中,广大建设者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南京长江大桥融入了国家和民族记忆,展现了自强不息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以南京长江大桥为主要选题的艺术作品并不多见,本次《桥·家》是红色主题文学作品一次新的尝试。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表示,“文化不等于历史,任何一种文化都需要生长。南京的红色文化不能仅仅局限于雨花英烈等,红色文化也可以是流动的,过去现在将来都有红色文化基因。《桥•家》是典型的反映当代红色文化的作品,是一种‘新红色文化’的传播。”
用杂技剧的形式来呈现主题作品令人耳目一新。“看后还是会大开眼界”汪政谈道,把顶缸、转碟、抖空竹等纯技术赋予戏剧和文学的内容,杂技演员需要刻画形象、表现心理、再现情境,甚至于述说故事情节,“编剧既要兼顾到戏,又要兼顾到杂,很不容易。”
南京大学教授、博导康尔指出《桥·家》丰富了杂技剧的话语体系,“这个杂技剧有三个话语体系:一是旁白、说唱和字幕构成的文学化的话语体系;二是演员的肢体语言,靠肢体语言、动作、表情和一系列的精彩表演;三是大胆使用了影像语言系统,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
东南大学戏曲小说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徐子方表示,“《桥•家》按照时间的顺序,从一开始进入工地到最后合龙成功,同时选取‘桥二代’这个点,通过视角回顾的形式来展示,并截取几个代表性场面。尽可能展示一连串的事件、众多的人物形象,而不局限在一条主线、一个人物。”
与会评论家认为,好剧之“好”离不开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该剧立意深远,构思巧妙,通过杂技与舞蹈、戏剧表演的巧妙编排与整合,在“惊险奇特”中做到了以美、以情动人。同时,评论家们也指出了该剧在表现手法、情节安排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他们希望,主创团队能够继续认真打磨,最终呈现出一部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精品力作,向建党百年献礼。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苏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