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一过,万物生长。春风徐徐,不少地方又出现挖野菜的场景。在南京,野菜有“七头一脑”的说法:香椿头、荠菜头、野蒜头、枸杞头、马兰头、苜蓿头、豌豆头和菊花脑。可吃的野菜当然不止这些,还有蒌蒿、茼蒿等等。这些野菜,不光是今人吃,古人也是吃的,还将它们写入诗词之中,留下不少佳话。杨万里有诗:共看诗句煮春蔬,今天我们也来共看诗句,聊一聊这些野菜的历史。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马兰头 视觉中国
食苜蓿
【唐】 王翰
东皋雨过土膏润,采撷登厨露未晞。
生处碧条侪苋藋,糁时白粲埒珠玑。
阑干敢效诗人讽,顑颔多惭战马肥。
还胜红蓝遍中国,冶容争不济年饥。
苜蓿做菜羹,历史悠久。这种菜分紫花苜蓿和黄花苜蓿,都是西汉时传入中国。紫花苜蓿原产地中海沿岸,黄花苜蓿原产印度,因开黄花,又名金花菜。苜蓿这个名字源于古代引入地域的大宛语音译。它还有一个名字——怀风。苜蓿引入长安后,皇家园林乐游苑自生玫瑰树,树下多苜蓿,因“风在其间常萧萧然,日照其花,有光彩”,故名“怀风”。
唐时有福建人薛令之,考中进士,担任左补阙和太子侍读,因待遇不是太好,写了首牢骚诗:
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栏杆。饭涩匙难滑,羹稀箸易宽。无以谋朝夕,何由保岁寒。
盘子里只有苜蓿菜,菜汤里飘着三五根绿叶,筷子都夹不起。这是夸张了些。玄宗看到后,很是生气,也题了几句诗,“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嫌这儿不好,那就到你觉得好的地方去吧。薛令之见了,立即以患病为由辞官归乡。
王翰这首《食苜蓿》,“阑干敢效诗人讽”用的就是典故。
次韵子瞻饭别
【宋】 释道潜
铃阁追随半月强,葵心菊脑厌甘凉。
身行异土老多病,路忆故山秋易荒。
西去想难陪蜀芋,南来应得共吴姜。
白云出处原无定,只恐从风入帝乡。
这首诗的作者是位诗僧,和苏轼交好。两人相识于1071年,当时苏东坡担任杭州通判。苏东坡偶尔在一亭内见到题壁诗: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州,署名为“昙潜”。苏东坡很是喜欢,知道他是灵济寺的和尚,便前往拜访。成为至交后,苏东坡还为其改名“道潜”。
因关系紧密,道潜两次受苏轼牵连被责令还俗。1078年,苏轼任徐州太守,道潜赶到徐州看望他,留下一首吟咏金针菇的诗;苏轼谪居黄州,道潜又专程前往探望。两人相聚时日不长,又要告别。这首诗便作于离别之时。学者张平真认为诗中“葵心菊脑”指的是葵菜的菜心和菊花脑。若此说为真,菊花脑入馔的历史至少也有一千年了。
南京人对菊花脑的文化记忆可能要近一些。1864年早春,清军围困南京(太平天国首都),因城内食粮殆尽,洪秀全下诏:全城俱食甜露,可以养生。所谓甜露,就是各种野草,其中就有菊花脑。因它气味清香,适口性强,所以战后不少市民在菜圃里种植,把它变成一种家培蔬菜。现在菊花脑的拉丁学名的种加词“nankingense”,就表明了它的驯化地正是南京。
野藠头 视觉中国
食枸杞
【宋】 赵蕃
谁道春风未发生,杞苗试摘已堪羹。
莫将口腹为人累,竹瘦殊胜豕腹亨。
枸杞原产中国,《诗经》《山海经》都有记载。因其茎像“杞柳”,茎条上的刺又像“枸”的刺,故名枸杞。
古人对枸杞有一种迷思,认为这是种灵药,枸杞老根化犬的传说屡屡出现在诗词之中。白居易就曾写过“不知灵药根成狗,怪得时闻吠夜声”。古人还迷信上年头的枸杞具有很高的灵力,吃了可成仙。如明代谢肇制《五杂俎》:千年枸杞,根化狗形,中夜时出游戏,烹而食之,能成地仙。
唐宋时人多栽种枸杞,并将它的苗叶当作蔬菜。陆游有诗“晨斋枸杞一杯羹”,早晨起来喝一杯枸杞叶做的汤羹。《本草纲目》中说:枸杞叶作羹,小苦。所以现代人吃枸杞头,一般都先焯遍水,去去苦味。
陆游晚年不做官了,收入骤减,所以在他的诗词中,常能看到吃野菜。枸杞、芋头、荠菜等等,他吃了几乎都觉得堪比“珍馐”。在“好饮食”这方面,他不比苏东坡弱。
香椿 视觉中国
答明公送椿芽(节选)
【明】 沈周
山僧藜藿肠,采拾穷野味。
灵芽漆园种,新摘带雨气。
盐蒸嫩绿愁,日曝微绀瘁。
裹纸聊搤许,珍重不多遗。
香椿芽好吃,但属时蔬,过了时节就不好吃了。《遵生八笺》说,香椿芽采头芽,汤焯,少加盐,晒干,可留年余。这也是保存的一个方法。
香椿树原产中国,在历史上也是有很多记录的。《庄子·逍遥游》写它: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正因其长春、多寿,得名为“椿”。在日本,高大的香椿树还被称为“冲天”、“破云”。
椿树在唐宋之前是作为“佳木”使用的,它还是制琴的好材料。公元前555年,晋、宋、鲁等国联合攻打齐国,鲁国的孟庄子便砍伐了齐国都城临淄雍门旁的椿树,制作了一把琴,当作胜利的纪念品。
至于食用香椿的记录,最早可追溯至唐宋时期,到明清时便有驯化栽种的。这首诗出自苏州画家沈周之手。沈周与西禅寺僧明公友善,每入城,必寄寓寺中。1470年,沈周还为明公画了幅画,画题中写他与明公往来逾三十年。有一年春季,明公送了把香椿芽给沈周,沈周专门写了一首诗答谢,说,他拿到香椿时,芽头上还带着雨气,这应该是新摘的,寥寥一把,但很“珍重”,明公不光送了椿芽,还传授了食用的方法,嘱咐他一定要“精试”才好。吃过后,沈周觉得“香甘流齿颊,食过发吁嚱”。简直太香了,吃完还发出“哎呀呀”的感叹。
巢菜
【宋】 家铉翁
我家自贵东坡饼,不为人间肉食羞。
闻道西山薇蕨长,摘来我可辈元修。
这首诗原题很长:《西州旧俗,每当立春前后以巢菜作饼,互相招邀,名曰东坡饼,顷在燕尝有诗》。诗题中的巢菜,分为大巢菜、小巢菜,大巢菜即《诗经》中的“薇”,小巢菜即苕子,不管大巢菜、小巢菜,都是野豌豆的一种。春天,掐一些野豌豆苗,做菜做汤做包子,都是不错的。
这首诗用的典故出自苏东坡的长诗《元修菜》。那是苏东坡被贬至黄州第三年,素未谋面的老乡巢谷(字元修)前往投奔。巢谷是个奇人,他原是学文的,但赶考途中遇见赴试武举,竟立即弃文从武,学习骑射。武举未中之后,巢谷四海游历,结交豪杰,后投奔边疆将领韩存宝,帮忙出谋划策。韩存宝因贻误军机被处死前,将全副身家托付给他,请他转交给自己的妻儿。巢谷不辱使命。
巢谷投奔东坡后,做了苏家的家庭教师。两人既是老乡,又都喜欢吃小巢菜。东坡便写了《元修菜》一诗赞美小巢菜,并在诗前写序,解释为什么称它为“元修菜”。
《世说新语·言语》有则故事:“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因巢谷姓“巢”,故东坡将小巢菜戏称是巢家的菜,巢谷字元修,所以起名“元修菜”。
小巢菜做法简单,苏东坡的做法是,洗净蒸熟,放卤盐,拌豆豉、葱花和姜汁。而这首诗的作者家铉翁则是用小巢菜做“饼”,宋代的“饼”不是现在的饼。家铉翁是四川人,陆游曾写过:蜀中以巢菜杂彘肉作笼饼,也就是巢菜包子。家铉翁诗中所写,十有八九是巢菜包子。
荠菜 视觉中国
荠菜
【宋】 许应龙
拨雪挑来叶转青,自删自煮作杯羹。
宝阶香砌何曾识,偏向寒门满地生。
荠菜是人们爱吃的野菜之一。早在西周时期便有食用的记录,《诗经》写: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为何叫荠菜呢?李时珍说:荠生济济,故谓之荠。也就是说,因为它是成片丛生,“济济一堂”,所以古人才为其命名为“荠”。
在唐代,菜场里已有卖荠菜的了。安史之乱后,高力士遭李辅国陷害,被诬以私通逆党之罪,流放到岭南之地。在巫州这个地方,高力士写下《感巫州荠菜》:
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
夷夏虽有殊,气味应不改。
从这里可以看到长安、洛阳两京地区都有卖荠菜的。
校对 徐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