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美术经典,学百年党史——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9)
宋文治《扬子江畔》
100.3cm×136cm 1973年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全国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强调绘画要为政治服务,为工人、农民服务。当时的文艺作品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画家尝试用中国画直接表现工业题材。以实际情景为出发点会发现,绘画作品不是对大桥、炼油厂、高压线、革命圣地等物体的简单描绘,更多的是作者对现代审美意识的感知,对国家建设发展的喜悦与赞颂。
宋文治的《扬子江畔》图绘南京东郊风景秀丽的栖霞山麓、长江大桥、南京炼油厂,整幅作品以全景式构图展示,构图恢弘,画面所要描述的是典型的工业题材和江南山水的合体。画面中比较突出的是近处的山、远处的铁架、红色的油库,前者用淋漓的水墨来表现,后两者用淡染来表现。这种“有笔有墨”的山水画作品在艺术的处理上十分讲究,整体色调一致, 画面非常自然。由此可见,大自然的感召与新时代的生活风貌触发了宋文治创作的激情。
作品所绘炼油厂的建筑、机械设备,线条都是笔直的,且粗细一致,画得非常规整逼真,颇有立体感。此图的机械部分应是借鉴了传统的“界画”手法,补景部分的江南山水,长江和江边的山和田,也有作者的创意。
从总体来讲,此画有典型的时代特征,符合“抓革命、促生产”“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思潮。此外,作品的布局和手法富有真实感,洋溢着生活时代气息,给人一种鲜活的生活感受。画家以中国画的用墨特点,结合西画的构图模式,以一种全新的选景方式,将现代的房屋、船只写入画中,既有传统文人细腻隽美,也有清新质朴的气质,塑造了新的审美意向。此作让人体味到时代的脉搏,感受到作者的心声,产生强烈的共鸣。
文/江苏省美术馆 周青
校对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