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庆功楼”?——朱元璋与开国功臣的恩怨
来源:紫牛新闻
2019-11-28 15:05:01

11月,南京青年学者郑云鹏发表新书《日月为明——大明王朝开国传奇》,这是他继《草根的盛世——洪武皇帝朱元璋传》《一口气就能读完的大明史》之后第三本明朝历史著作,他的第四本明朝历史著作《明朝大太监》也即将上市。

南京与明朝有着很深的渊源,作为明朝开国时期的首都,它留下了不少传奇故事。也正因为此,在后来的小说、笔记中,又添加了不少文人的歪曲杜撰。比如流传甚广的“火烧庆功楼”。本期“微史记”邀请到学者郑云鹏,正说朱元璋与开国功臣的恩怨。

“火烧庆功楼”子虚乌有

在写作《日月为明——大明王朝开国传奇》这本书时,郑云鹏搜辑和研究过不少明代史料。他很明确地告诉记者,“火烧庆功楼”是小说《英烈传》中的情节。《英烈传》这样写到:朱元璋晚年十分害怕这些功臣悍将夺了自己的江山,因此密谋要杀掉所有功臣。为了将这些人一网打尽,全部杀绝,设下了个圈套,假借为功臣庆功,建设了庆功楼。想在宴请群臣的时候,一把火将其全部烧死。

郑云鹏说,这本明代小说现存最早的是万历十九年(1591)刊本,书中掺入了大量的民间故事,并不能当作正史看待。而就他所知,南京也并没有一座“庆功楼”。倒是在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的笔下,曾有一座“忠勤楼”失火。

这次失火记录在术士张中的传记中。宋濂写到:张中,号铁冠子,初学诗书,屡举不第,遂寄情山水之间。途中遇长者,传以术数、太极及占筮。1362年,朱元璋攻打江西南昌,御史大夫邓愈(邓愈墓现在南京雨花台安德门附近)推荐了他。朱元璋十分宠信他。

1363年六月,他预言衙署内将有事,果然,忠勤楼藏火炮药遇火星爆炸,声如炸雷,衙署连楼,竟也遭殃。

忠勤楼是什么所在?为何要藏火药?郑云鹏说那是朱元璋和部下讨论军事战略的地方,也会储备部分军事物资。这次失火动静太大,民间议论在所难免。当朱元璋后来被舆论刻画为一个残暴的君主以后,这次意外失火也被大做文章。可以说,“忠勤楼失火”正是“火烧庆功楼”的蓝本。其实是子虚乌有。

在《英烈传》中,还有一个情节,是说“火烧庆功楼”这个计划被刘伯温看破,因此其早早辞官归隐,临走前告诉徐达,在庆功楼赴宴,不要离开朱元璋半步。故此,当朱元璋借机离开宴席,徐达立刻跟随。最后只有徐达幸免于难。

郑云鹏告诉记者,刘伯温后来也被人为附着诸多不靠谱的传奇故事。1363年,刘伯温确实崭露头角,也的确是朱元璋的谋士,但离退隐还早。“火烧庆功楼”子虚乌有,这件事更是不靠谱。

蒸鹅杀徐达?一日三餐都吃不死

那么,朱元璋究竟杀了多少开国功臣呢?

郑云鹏告诉记者,朱元璋为后世所诟病的重要一条,是他大杀开国功臣,除了“火烧功臣楼”之外,民间还盛传蒸鹅杀徐达等故事桥段,这些传说故事很精彩,但并非真实的历史。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封了7个公爵,其中只有2人卷入谋反大案被杀:卷入胡惟庸案被杀的李善长和卷入蓝玉案被杀的冯胜。而其他五个公爵,徐达、汤和、李文忠、常茂和邓愈都是善终。此外,朱元璋还封了27个侯爵,有至少一半的人是善终。而细数那些被诛杀的开国勋爵大臣,也多半都是咎由自取。

郑云鹏说,徐达是一位富有文韬武略,又极其谨慎奉公的帅才。朱元璋曾经高度评价徐达:“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忠志无疵,昭明乎日月,唯大将军一人而已!”明朝开国前后最重大的军事行动,徐达几乎无役不与。明朝版图的大半以上都是徐达带兵打下来的。1376,朱元璋还与徐达商讨儿女婚事,其四子朱棣最终娶了徐达之女。日后朱棣登基,徐达之女也成了徐皇后。不仅如此,徐达的次女成为了朱元璋儿子代王之妃,而三女成为了安王之妃,“这种殊荣在整个大明王朝可谓唯一一人”。

对于徐达的死,后人野史有称是徐达得了背疮,朱元璋命人赐给了他发物蒸鹅食用,徐达明白了皇帝用意,含泪吃下,结果疮发而亡。

郑云鹏告诉记者,这种记载出现在徐达死后的一百年。现代医学证明,得了背疮的人,就是一日三餐吃蒸鹅也吃不死。

而在1384年十二月间,朱元璋的确知道,身在北平的徐达生了背疮,他派徐达长子徐辉祖去北平慰问,还派人寻找名医为徐达医治。之后,徐达回到南京养病。第二年二月,他突然病情加重,不久就病逝了。朱元璋悲痛不已,为之辍朝。他将徐达追封为中山王,谥号武宁,将其隆重安葬在了钟山之阴,而且给予配享太庙和在功臣庙肖像位列第一的待遇。

对于民间的说法,郑云鹏认为,当时国家正在用人之时,无论与公与私,朱元璋都不可能毒死徐达。郑云鹏说,徐达死于洪武十八年(1385),当时北方北元国主脱古思帖木儿和东北的纳哈出坐拥重兵,伺机反扑。徐达作为明帝国领军将领,正坐镇北平前线,此刻杀他,岂不是自毁长城?再者,徐达为人极其谨慎,没有任何不良记录。对这样一个对自己的统治没有任何威胁的人物,朱元璋没有动因杀他。

当然,在开国之际,朱元璋的确杀了不少功勋大臣。在“胡惟庸案”“蓝玉案”等一众大案中,动辄万人被牵连,其中的确有人被冤杀。但这样的冤杀是否就是“飞鸟尽良弓藏”,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朱元璋颁发铁券劝诫开国功臣

大明开国后,淮西功臣多是大老粗,他们文化程度不高,其本人或家人或奴仆多有骄横犯法之事。郑云鹏认为,朱元璋对开国功臣,最初是有保全之意的。

1364年,朱元璋听说有功臣家僮仗势欺人,他忙把徐达、常遇春等功臣喊来,告诫他们:“手下的家僮很多是小人,他们违法乱纪,欺压良善,你们应该尽快赶走他们,省得日后被他们所连累。”

洪武元年(1368)正月初十日,朱元璋对群臣说:“朕曾经思索古代君臣,居安思危。太平时光,老臣多有获罪的,究其原因,是因为事主之心日骄,富贵之志日淫,才导致了失败,你们应该慎重啊!”

郑云鹏介绍说,朱元璋还通过颁发铁券的方法来劝诫功臣们安分守法。这种铁券,正面刻上功臣历次立功受到赏赐的记录,中间刻上功臣们违法犯事,皇帝予以宽免和减少俸禄的数目,以此来警戒功臣们。例如对汤和当年在常州的一些过错,朱元璋仍然牢记于心,镌刻在了颁给他的铁券之上。开国功臣薛显屡次作恶,朱元璋当面数落他的罪过,夺取他的爵位,将他谪居海南。朱元璋就是要通过这样的办法,告诫功臣们恪守朝廷法度,不得侵害百姓,否则作为护身符的丹书铁券就会失去作用。

这种铁券一式两份,一份颁发功臣,一份藏在皇宫内府,便于核对勘察。

在铁券上刻下功臣们的过失,就是为了让这些人对自己犯的错误有所愧疚。但铁券这种效果不明显。1372年,朱元璋还想到用制造《铁榜》的办法,来明确申诫公侯,哪些行为是明王朝所坚决不允许去做的,其中明确规定九条,榜文太长,我们只以第三条为例便可知朱元璋对功臣的约束有多么细致:凡公侯之家,强占官民山场、湖泊、茶园、芦荡及金银铜场铁冶者,初犯再犯免罪附过,三犯准免死一次。

为了进一步给这些功臣们予以警示,三年后,又编纂了御制《资世通训》,对功臣们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做到忠君爱国。

然而大部分淮西功臣都是农民出身,他们没有太多文化知识,缺少封建礼法教育,长期生活在农村,乡土和宗族观念较深,导致了眼界狭隘。他们依仗自己的功劳,对朱元璋的警告置若罔闻,违法乱纪现象时有发生。

朱元璋曾经鼓励淮西功臣们告老还乡,归还兵权,远离政治,他给每个公侯赏赐了一万锭银两,用于他们回乡修建府邸之用。但是他的这片苦心,还是化为须有。功臣们不愿意放弃手中的兵权,他们依仗权势胡作非为:汤和嗜好饮酒,妄自杀人;赵庸私自霸占奴婢;廖永忠曾经唆使手下的儒生窥探朱元璋的意旨,以便邀功请赏……这些勋贵功臣的家人和佃户也依仗主人权势,狐假虎威,在地方上为非作歹,欺压百姓。

后来,很多功臣涉入了胡惟庸和蓝玉谋反大案之中,朱元璋面对这些跋扈的功臣不得不举起了屠刀。

永嘉侯朱亮祖,他原是一员猛将,在大战鄱阳湖、攻克武昌、进军浙江、平定福建和两广,战功卓著。但他性情粗野,到了广东之后,擅作威福,和当地的土豪劣绅勾结,一起欺压盘剥百姓。一次,几十个当地恶霸地皮被广州番禺知县道同逮捕。朱亮祖竟然为这些恶霸出头,要求道同放人。被拒绝后,朱亮祖直接到街头将那些被锁拿示众的恶霸统统释放了。不仅如此,他还将道同捆绑当众责打了一番。

道同写了封奏疏,派人赶到南京呈报给皇帝。与此同时,朱亮祖也先发制人,写了一封弹劾道同的奏疏送往京城。

不巧的是,朱亮祖的奏疏先到了南京朱元璋案头。朱元璋看了这封奏疏,命人到广州处死道同。几天后,道同的奏疏才到朱元璋这边,他看了之后,才知道道同是被冤枉的,震怒不已,下诏将朱亮祖和他儿子朱暹一起捉拿到南京,于1380年9月3日,鞭死在南京明皇城午门外。

郑云鹏说,后世在分析这些臣子之死时,多和“功高震主”这个词相关联。其中多多少少或有这个原因,但公允地说,朱元璋举起屠刀,为了大明王朝的稳固,也为了还百姓一片净土。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