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朝鲜油画名家金昌盛:为壮丽山川立传
2021-04-12 17:45:08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朝艺术交流展

惟美无界“南图”九年—当代朝鲜油画精品展·南京图书馆展·九周年暨风景志:为壮丽山川立传——当代朝鲜油画名家金昌盛个展

展览日期:2021.4.15-2021.5.6(9:00-18:00 节假日不休)

展馆:南京图书馆

地址:南京市玄武区中山东路189号 南京图书馆东门负一楼展厅

作为朝鲜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出生的那一代油画家中的代表人物,金昌盛先生年逾古稀但创作激情依旧旺盛,不断有新作甚至大尺幅的新作呈现给大家。金昌盛先生是较早来到中国进行艺术交流的朝鲜功勋画家。每次半年的创作交流,2006年以来差不多十次左右。可以说近十几年在中国重要的朝鲜艺术展,都能看到他的作品,国内朝鲜油画的重要藏家,几乎都收藏过他的作品,尤其是他的较大尺幅的作品。

金昌盛先生是非常有性格的艺术家,因为较早被国际艺术品市场识别和认知,加上相当长时间在中国创作交流,他对自己作品有非常强烈的自信。在和中方藏家和策展人沟通交流时,经常反复强调,这一生中最好的创作时间和最好的作品,都留在了中国。在中国创作交流,不仅给他以饱满的创作激情,同时也提升了他的创作能力。他为自己能在中国获得艺术创作意义上的黄金十年而深表谢意。

在当代朝鲜油画家中,金昌盛先生是少见的明确以绘画艺术为祖国山河立传的画家。他经常讲,朝鲜的名山大川他都画过了,他用艺术创作,为必将流变的河山存续了雄浑壮阔的唯美画卷。大多来中国创作交流的朝鲜画家,或多或少都接受过邀请方的创作要求,因此可能背离创作专长,去画一些定制的作品。但是,查询金昌盛先生的作品会发现,此种情况在来中国次数更多的金昌盛身上却找不到。

这就是金昌盛,他只画自己想画的,决不委屈自己的艺术豪情。事实上因为他的创作能力、创作水准,稍微懂一点朝鲜油画史的人,就会舍不得让他去画应景的东西。这一情况,也间接保护了金昌盛作品的美术史价值,使之避免了那些原本很优秀的朝鲜油画家,来中国后,却画了些不对的东西,本可以因国际化而大获成功,却为五斗米折了腰。金昌盛所坚持的原创及自我风格统一,反倒让真正的藏家识别出来,并加大关注的力度。

早年的金昌盛先生以朝鲜画创作为主,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2005年以后,基本上以油画创作为主,朝鲜国画则创作的比较少。他创作上的这种转型,显然与朝鲜艺术输出后,油画作品的需求远超过朝鲜国画有关。当然,这种转型主要仍是朝鲜艺术国际化之后的一个艺术现象。也就是说,朝鲜艺术国际化之后,品类因外部需求而被加以“修正”。如果查看当代朝鲜美术史可以发现,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曾经有过一次大批朝鲜油画家因领袖倡导,而改画朝鲜画的潮流。在二十一世纪初,则出现了这次因国际化而形成的国画改油画的潮流。当然,并非所有因外部原因改变艺术创作的朝鲜艺术家都能够转型成功。金昌盛的成功是一个个案。另外还有一些知名艺术家,由于多次受邀中国创作,期间放弃专长的朝鲜画创作而改画油画作品,则不能令人满意。

当然,朝鲜画家中,对大山大河题材的创作,金昌盛是一位有大成就的画家,用他自己的话说,一生都在为描绘祖国山河壮丽而努力,无论是朝鲜画阶段还是油画时期。金昌盛先生是典型的经历了半岛战争至今的艺术创作、艺术风貌艺术以及朝鲜化进程的艺术家。就其个人而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他的努力是成为当代朝鲜风景油画创作的重要画家之一,同时,也以这一时间点作为分水岭,此后,他的几乎全部作品,都卖至中国。这其中也包括他平生也只创作两幅的十米巨作。从艺术史的视角看,金昌盛先生艺术创作的成熟时期的绝大部分作品,都在朝鲜以外,而且长期海外的艺术创作,也对他的作品风格、视野等等,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当下看,朝鲜艺术输出更多是市场现象,再有二十年历程,半个世纪的时间,就毫无疑问集成为艺术史现象。由此,以金昌盛先生为例,很有可能他九成以上的作品,都在中国或其它朝鲜以外的国家。研究金昌盛的艺术创作,文献部分很有可能截止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也就是说朝鲜艺术史学者只能走出朝鲜寻找金昌盛的艺术创作轨迹。而且,这不仅仅是金昌盛一个人的现象,已经涉及老中青三代优秀朝鲜艺术家的艺术史书写问题。由于金昌盛以及一些经由专业艺术机构长期代理的艺术家能够“有迹可循”,有机构建立的文献可找。那些经由非专业机构卖掉的作品,很有可能直接就“消失在人海中”了。

作为现象,未来朝鲜艺术史会出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状况,作为当代朝鲜油画的代表性画家之一,金昌盛先生的艺术史评价,就是这一现象的代表。此前曾多次专门接待金昌盛先生来中国创作交流。能够感到作为艺术家,他的个性与固执,甚至,他的个性与固执在朝鲜艺术体制内也给他带来诸多不便。但是,老先生常常感慨,他最好的时光、最好的作品、最热情的心态,都留在了中国。可能由于和中国友人面对面把酒言欢的时候,总好像要告别,他流露出一个老艺术家对某些来往、一种情谊的深深感怀。包贵韬(策展人/艺术评论家)

校对 苏云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