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教授许渊冲,诞生于1921年4月18日,今年整整一百岁。也许有人不了解他,也许有人因《朗读者》知道了他,他是谁?生于军阀混战的乱世,炮火中求学于西南联大,27岁留法,30岁归国,钱钟书的得意门生、杨振宁的同窗挚友、俞敏洪的授业恩师,首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北极光”的亚洲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在翻译上取得的成绩,很少有人能够比拟,他自称“诗译英法唯一人”,既在陈述一种事实,也是彰显示着一种自信和豪迈。他翻译过《红与黑》、《包法利夫人》等世界名著,把好的作品带到我们身边。同时,他把中国古代优秀作品《诗经》,《楚辞》等作品翻译成英法文传输到国外。许渊冲先生说:“把一个国家创造的美,转化为世界的美,这是世界的乐趣,也是他翻译诗歌的初衷。”
近日,致敬百岁翻译家许渊冲的纪念版系列图书《西南联大求学日记》等由中译出版社集中推出。 中译社举办的百岁翻译家许渊冲系列图书推广活动中,相关图书包括《西南联大求学日记》(插图珍藏版)、《新生日记》(怀旧手账本)、“画说经典”系列、《西南联大英文课》(有声珍藏版)、《西南联大英文课:大二英文读本》、《许渊冲英译毛泽东诗词》(经典珍藏版)等,以及“许渊冲英译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系列”(21种)。
百岁高龄依然“每天翻译1000字”
1938年,刚满17岁的许渊冲就以第7名的成绩考入西南联大外文系,成绩也始终排在外文系的前列。提起在西南联大的生活,许渊冲曾表示,“一年级我跟杨振宁同班,英文课也同班,教我们英文的叶公超后来当了国民党的外交部长。他是钱钟书的老师,也是我的老师。还有吴宓,当时都很厉害。”
据北京大学介绍,许渊冲从1983年开始在北京大学任教,到1991年70岁时才退休。退休后,少了教书工作琐碎叨扰,他更专注自己的翻译工作了。许渊冲每天会对着台式电脑将自己每日的翻译成果一字一字地敲进电脑文档,从晚上十点工作到凌晨三四点。他的译作从先前的20余本, 在近30年中,增长到150余本。
许渊冲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对我而言没有日夜。每天和每天的区别只有一个,有没有翻译。”他将英国诗人托马斯·摩尔的诗句挂在嘴边,“The best of all ways to lengthen our days is to steal some hours from the night——延长生命最好的办法,是从夜里偷几个钟点。”
2007年,他被医生诊断为直肠癌,被告知只有7年可活,2014年他却站在了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的领奖台上,成为摘得“北极光”杰出文学奖的首位亚洲翻译家。“北极光”奖评价他是“中英法文化沟通的桥梁”。
北大党委书记邱水平18日在北京大学举办“许渊冲先生翻译思想与成就研讨会”上表示,许先生专精中英、中法互译,在八十余年的翻译生涯中,完成了100余部作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粹传向海外,同时为中国人带来了精妙绝伦的英法文学作品。许先生耄耋之年,仍然给自己制定了“每天翻译1000字”的工作计划,93岁时为自己制定了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目标,这种永不停歇的劲头,让我们深感敬佩。
坚持文学翻译的原则 “意美、音美和形美”
许渊冲多年来坚持文学翻译的原则 “意美、音美和形美”,使读者“知之、好之、乐之”。 他陆续翻译了英文或法文的《唐宋词选一百首》《诗经》《楚辞》和《牡丹亭》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也将《红与黑》《约翰·克利斯朵夫》等外文佳作译到国内,由此获得“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许渊冲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曾举了杜甫《望岳》最后一句“一览众山小”翻译为例,“小山一般怎么翻译?一般都是belittle或者small,但我觉得不行,我觉得是dwarf all other hills,把所有的山都看成小矮个,你说美不美?”
“Translation is an unit of two languages”,许渊冲说,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统一。特别是文学翻译,不只要科学准确,“文学翻译有很高的艺术性,艺术性少的话翻译相对容易,艺术性多的话,翻译很难。”
对于一直存在不小分歧的翻译问题,许渊冲的态度就是“辩”。在一个有关翻译的颁奖仪式上,许渊冲提出,针对当时关于翻译的两种意见进行辩论,“主办方说会上辩论非常乱,结果没有辩,我就没有去。但是我认为我有理,我现在敢跟任何人辩。”
先生说,涉及到怎样翻译的问题,不辩论不行。但他说自己也不是一开始就认同现在这种翻译观的,“我最初是支持西方翻译理论的,也受到鲁迅直译说的影响。但后来发现此路不通,走不过去了。”当直译无法达成更好的翻译,就要创造。
《哈姆雷特》的To be or not to be,可以用法文直接翻译,但是中文不行。许渊冲认为“生存还是毁灭”“活着还是不活”都有值得讨论的地方。“我认为生存可以用来翻译to be,毁灭不能用来翻译not to be,因为毁灭不用于个人,而用于集体,而哈姆雷特是以个人角度说的这句话。‘活着还是不活’好像也不对,因为哈姆雷特面对的不是活下去不活下去的问题,而是死不死的问题。”在许渊冲看来,这就是为什么一定要争论的原因,道理“越争越明”。
许渊冲先生坚持自己的看法还有一个出发点,他认为西方翻译学派的翻译方法不能很好地传达中国文字的内涵和美感。“他们都不是我的对手,外国人还没有人是我的对手。”而“优化论”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翻译论能够更好地结合翻译的“真”和“美”,“不这样的话,中国文学不容易传出去”。“很多人都对我有看法,”先生坦诚地说,“我是有支持有反对的。我不怕别人反对我,只要有理由,我欢迎,我不怕辩。”
一起来欣赏一下许老的英译作品吧——
《题西林壁》
Written on the Wall at West Forest Temple
宋·苏轼 | 许渊冲 译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It’s a range viewed in face and peaks viewed from the side,
Assuming different shapes viewed from far and wide.
Of Mountain Lu we cannot make out the true face,
For we are lost in the heart of the very place.
《江雪》
Fishing in Snow
唐· 柳宗元 | 许渊冲译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
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
相关链接
我国近现代文学史上那些年逾百岁的文人学者
马识途(1915-)
原名马千禾,出生于四川省忠县(现属重庆市)石宝乡一书香门第。自1935年起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出版了长篇小说《清江壮歌》《夜谭十记》《雷神传奇》等;短篇小说《找红军》《接关系》《最有办法的人》等;长篇纪实文学《沧桑十年》等。被认为“在巴蜀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地位和作用,是继郭沫若、巴金、何其芳之后最具影响力的作家”。
苏雪林(1897-1999)
出生于浙江省瑞安县,知名女作家、学者。苏雪林毕业于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法国留学回来后一生从事教育,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 、沪江大学、国立安徽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后到台湾师范大学、成功大学等任教。她的著作颇丰,其中有小说散文集《绿天》,历史小说集《蝉蜕集》,自传体长篇小说《棘心》,散文集《屠龙集》,散文评论集《蠹鱼生活》《青鸟集》,历史传记《南明忠烈传》,回忆录《文坛话旧》《我的生活》《我与鲁迅》,戏剧集《鸠罗那的眼睛》,专著《二三十年代作家与作品》《中国文学史》,古典文学论著《唐诗概论》,论文集《蠹鱼集》,以及《苏绿漪佳作选》《苏雪林选集》等,另有一些译作。
巴金(1904-2005)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他的代表作包括长篇小说《寒夜》,“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短篇小说《神》《鬼》;散文《随想录》,等等。他的译作包括《木木集》《家庭的戏剧》《红花集》《草原故事》《文学写照》《夜未央》《狱中记》《迟开的蔷薇》《秋天里的春天》《散文诗》等。
罗洪(1910-2017)
原名姚自珍,中国近、现代知名作家,出生于江苏省松江县。1930年开始发表作品,解放后在上海作家协会的《文艺月报》《上海文学》担任编辑直至退休。先后出版《腐鼠集》《儿童节》《这时代》《践踏的喜悦》等十二部短篇小说集,《春王正月》《孤岛时代》《孤岛岁月》等三部长篇小说,以及散文集一种。2006年出版《罗洪文集》三卷。
杨绛(1911-2016)
原名杨季康,著名作家、翻译家和学者,江苏无锡人。毕业于东吴大学,清华大学研究生院肄业。1935年与钱锺书结婚后共赴英国,法国留学。1938年秋回国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1954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及随笔集《干校六记》《将饮茶》《杂忆与杂写》《我们仨》等,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
李育中(1911-2013)
1911年1月出生于澳门。中国民主同盟会盟员,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原资深教授,中国大陆是最早译介海明威、卡夫卡、马雅可夫斯基 、萨特 、毕加索等名家作品的学者之一,著有学术著作、诗集、战史等多种。2007年,入选“当代岭南文化名人”。
徐中玉(1915-2019)
著名文艺理论家,学者。1939年毕业于中央大学中文系,1941年又毕业于中山大学研究院中国文学部。历任中山、山东、同济、复旦、沪江诸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鲁迅遗产探索》《古代文艺创作论》《激流中的探索》《徐中玉自选集》《美国印象》等,主编文学研究丛书七套、大学教材《大学语文》五种及《大学写作》《古代文学作品选》等。2014年12月获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
刘以鬯(1918-2018)
原名刘同绎,字昌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镇海。 主编过《国民公报》《香港时报》《星岛周报》《西点》等报刊杂志。曾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授荣誉勋章。刘以鬯一直致力于严肃文学的创作,其著名小说《对倒》,引发香港导演王家卫拍摄成电影《花样年华》。代表作品有小说《酒徒》《对倒》《寺内》《打错了》《岛与半岛》《他有一把锋利的小刀》《模型·邮票·陶瓷》等;评论《端木蕻良论》《看树看林》等。《刘以鬯中篇小说选》和《对倒》分别获第四届和第六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小说组推荐奖。2014年获香港艺术发展终身成就奖。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彦文
校对 徐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