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上映的《风声》豆瓣8.3分,一直是国产谍战片的“天花板”。将于五一档上映的张艺谋导演的《悬崖之上》近日举行首映礼,《风声》导演高群书力赞《悬崖之上》:“《风声》之后还有传奇。”两轮点映后,网友热评《悬崖之上》刻画出为了革命事业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隐秘战线的英雄群象,“他们都有自己的牵绊,有爱情、亲情和战友情,都有血有肉,却在关键时刻敢于牺牲自己,值得为他们立传。”
乌特拉行动组一落地就置身险境
《悬崖之上》的第一个镜头就很惊艳:俯拍镜头下,漫天大雪里的东北针叶林,“乌特拉”行动小组四名成员跳伞降落。镜头里只有黑与白,简洁肃杀,张力十足。
该片改编自作家全勇先的原创故事:上世纪三十年代,张宪臣(张译饰)、王郁(秦海璐饰)、楚良(朱亚文饰)、小兰(刘浩存饰)等曾在苏联接受特训的共产党特工组成任务小队,回到哈尔滨执行代号为“乌特拉”的秘密行动。由于叛徒出卖,他们从跳伞降落的第一刻起,就已置身于敌人布下的罗网之中。
雪夜枪战、酷刑逼供、暗巷追击、叛徒破防……面对敌人的明枪暗战,他们承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伤痛与危机,义无反顾地用生命换来黎明的曙光,一句“我要你活着看到天亮”道出英雄们珍重的嘱托。
《悬崖之上》中,以张译为首的乌特拉小队成员,是无数曾在隐蔽战线奋战过的无名英雄代表。据不完全统计,近代以来中国已有2000万名烈士为国捐躯,其中有名有姓的只有196万,这些无名英雄的真实遭遇远比电影更加残酷。
网友感慨“我们活在先辈创造的黎明中”
记者在社交平台看到,很多网友看完点映后,特地查阅了跟电影有关的背景资料,比如历史上,哈尔滨、沈阳等东三省城市,从一战开始就是谍战名城,冰天雪地,初步工业化城市,各种苏联元素(包括剧院、洋房、轿车、柯尔特手枪)这些上世纪独有的元素统统在《悬崖之上》里聚集。有网友表示,历史细节考究党对这些元素很是兴奋。
《悬崖之上》的剧情也透露,“乌特拉行动”是为了寻找日本在东北开展的反人类实验中唯一一名幸存者王子阳,要送他出境,向世界控诉日本的反人类暴行。不少网友在查询了这方面的历史信息后感慨到:“中国总是被这些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我们正处于天亮之后,活在先辈创造的黎明中。是这些勇敢的人,让我们有机会生活在这和平又幸福的时代。”
片名直指无名英雄每天都活在“悬崖之上”
关于片名《悬崖之上》的深意,片中乌特拉行动队员之一的秦海璐告诉记者,特工执行任务时就像在悬崖峭壁上,也可能是在刀尖上,很重要的一点是“活着”,要先活着,才可能去走悬崖峭壁。张译也表示,当时在东北地区隐秘战线潜伏的地下抗日组织,“他们每天都活在悬崖之上”,身处敌后的每一天都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日子。
乌特拉小队的成员还分享了电影中最令他们感动的金句片段。秦海璐透露,那句“活着的去找孩子”深深打动了她,《悬崖之上》中的特工并非十项全能、战无不胜,而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拥有对爱情、对战友、也有对亲人的各种不舍情感,非常真实。而朱亚文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最后一句台词“走啊”,这句话也代表了电影的slogan“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刘浩存分享的台词是“天亮了就好了”,在她看来这具有多重意义,既是代表完成乌特拉行动,不会再有同志牺牲,更代表我们所处的时代正是天亮之后,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这些不畏牺牲的无名英雄换来的。
影片对无名英雄的真实刻画,让观众触到了人性的挣扎与光辉,片尾一句“致敬心向黎明、舍生忘死的革命先辈”,更让观众感动不已。
【对话张艺谋:想拍电影到85岁,然后去当老师】
71岁的张艺谋这些年很高产,被赞为“劳模”,他从不给自己放假,《悬崖之上》之后还有《坚如磐石》《狙击手》两部电影待映,手头还同时进行着冬奥会等相关工作,他准备拍到85岁,然后去当老师,这番创作激情和热情为业内和影迷所钦佩。《悬崖之上》里饰演叛徒谢子荣的雷佳音表示,感觉张艺谋导演才40多岁,特别自律,过午不食,每天坚持锻炼。采访中张艺谋导演表示,在创作上,他从来不限制自己,只要有好的剧本,都愿意去尝试。
谈类型:摒除“破解身份”的谍战套路
对观众来说,谍战题材很重要的一点是“破解身份”,也就是“抓内鬼”,但《悬崖之上》没有用这个套路。“现在是网络世界,没有什么包袱是能捂到最后。我们的重点并没有放在制造悬念上。”张艺谋表示,谍战类型很多,《悬崖之上》突出的是“猫鼠游戏”,要看谁能摆脱困境,谁能聪明地战胜对方。电影的文戏与武戏并重,打戏虽然不多,但很惊心动魄,是高潮点,“我喜欢韩国动作导演所呈现的凌厉、快狠猛的风格,也很写实,所以请他们来做了大量设计”。
张艺谋还透露,《悬崖之上》的拍摄全部在冰天雪地里完成,寒冷、冷冽、冷酷都通过场景传达,“极端环境也是这部电影的主角,国产电影很少用大量实景来呈现雪的,所以看《悬崖之上》会感受到演员哈气成霜和皮肤被冻的感觉,深山老林里演员必须穿很厚的衣服,行动就很笨拙,所以这部片子的视觉风格很突出,也是我一贯的特点。在视觉突出的基础上,希望故事性更突出。”
谈特工:是为信仰而奉献的传奇职业
看完《悬崖之上》就会发现,这部电影的上半场是张译主场,下半场是于和伟主场,没有绝对的男女主角,而是刻画了群像,重点放在刻画人物和情感上,这样才能揪着观众往下看。张艺谋表示,群像化的呈现塑造了影片中各具特色和个性的特工形象,这既是影片的一大看点,同时又是创作的难点,“群像戏要’稳准狠’,要求演员最大限度地接近角色,因为每个人的戏份非常短。”
在张艺谋看来,特工是传奇职业,从事这种事业的人一定有信仰,有奉献精神,而且忍辱负重,他们不仅仅挣扎在死亡、危险边缘,还不被人所知,甚至被人误会,所以他们很高尚,一般人做不了,“《悬崖之上》没有弱化特工们挣扎求生的部分,而是在这个基础上,加强了为信仰而奉献牺牲的精神,让人产生敬意和感动。”
从点映效果来看,影片呈现的多种情感,包括情侣、夫妻、战友等打动了观众,很多网友建议张艺谋给每个角色都出系列衍生剧。
谈演员:要扒三层皮来丰富人物
《红高粱》《我的父亲母亲》《金陵十三钗》《山楂树之恋》……张艺谋不仅为观众带来了多部好电影,也为中国影坛发掘了一批好演员。而这次《悬崖之上》中合作的演员除了刘浩存,基本都是演技派,对此张艺谋表示,无论是新演员还是老演员,合作起来各有不同。新演员的话,要帮助他们完成“第一次”。跟老演员合作,则是另一种功夫,要更准确地把人物立体起来,其实都不省事,“好作品是演员和导演一起努力的结果,演员要扒三层皮来丰富人物,导演也一样。”
说到片中主要人物张译和于和伟,张艺谋说,表演上,希望他们能少言寡语,特工的身份不可能喋喋不休,要沉默是金,那台词和眼神的各自含义都需要走一步想三步,“有时,剧本并没有这么多戏,但演员得想得很细,《悬崖之上》几乎所有戏,演出来的都比剧本上的好。”
谈观众:从年轻人出发,要节奏、烧脑和酷炫
如今观众迭代很快,更年轻的观众成为了电影消费主体,对此张艺谋表示,他在创作时一定会考虑消费主体,考虑到年轻观众,所以故事的节奏不能过慢,要烧脑、要有炫酷的东西,除了这些包装方式,人性人情更重要,“每个时代都有时代的痕迹。我们现在看上世纪50年代的电影,可能会感觉故事慢,表演有点假,但那是时代的印记。今天是影像年代,能用一个镜头说清楚的,就不要用三个镜头,因为年轻人很懂这些,所以我们在方式方法上要注意,要切入时代脉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校对 徐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