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头条】走红网络的舞蹈老师花费6年研究一支舞 想用舞蹈讲好中国文化故事
2021-05-10 16:02:10

“感到太意外了,当时正在给学生们上课,但学生们看我的眼神都不一样了,但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谈到这次在网络走红,李建勋受宠若惊。5月7日中午,他在上完课后,才从学生们口中了解到自己在走红网络了,一条视频播放量超千万,并被《人民日报》点赞。

“因为我是东北人,好像本身自带幽默基因,我很期待自己的课堂是氛围非常愉悦、高兴的课堂,所以通过这种幽默和快乐的方式传授学生们舞蹈艺术的理念。”1988年出生于黑龙江齐齐哈尔的李建勋现在是河北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教师,主要从事“非遗”舞蹈方面的研究,主讲《舞蹈编导》《舞蹈鉴赏》等课程。

5月9日晚上,李建勋在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走红网络的视频是《舞蹈鉴赏》选修课的部分内容,该课程于2016年开设,每年都有240余名学生跟着上课。他说,“同学们上课热情特别高,每次教室内都围满了学生。”

学生口中的“勋哥”

刻意抖包袱让学生喜欢“非遗”舞蹈

“因为民族民间舞蹈需要的道具太丰富了,而我家里恰好有东北秧歌的手绢、朝鲜族的服饰等物品,我就带到教室里给学生们上课。”谈到这样做的原因,李建勋表示,一方面为了丰富课程内容,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大家开心。

在上课的过程中,李建勋会把课程内容分成不同专题进行讲解,网上走红的视频就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专题,这节课一共讲了汉族(东北秧歌)、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五个民族的舞蹈。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了解到,李建勋是河北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教师,主要从事“非遗”舞蹈方面的研究,主讲《舞蹈编导》《舞蹈鉴赏》《河北民间舞蹈》等课程。他表示,“因为我是东北人,好像本身自带幽默基因,我很期待自己的课堂是氛围非常愉悦、高兴的课堂,所以通过这种幽默和快乐的方式传授学生们舞蹈艺术的理念。”

李建勋说,有时候在上课过程中还会刻意抖包袱,让学生们爱上“非遗”舞蹈。他表示自己是发自内心喜欢为学生们上舞蹈课,认为这个过程非常好玩,感觉到很过瘾。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学生都会喊李建勋为“勋哥”,他也认为“勋哥”能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听到学生们叫我‘勋哥’,我觉得自己还非常年轻,感觉还在上学的样子。”

“课堂很生动,个人风格很强。”该校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张媛清华曾跟着李建勋上过选修课,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在第一堂课就带学生鉴赏了自己编创的舞蹈《高粱·九儿》。“‘勋哥’说创作的起因是妈妈在他上学的时候每天都会为他做一杯温度刚刚好的牛奶,他觉得那个年代的女性值得被关注就开始创作,当时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舞蹈作品背后的含义美。” 张媛清华说。

花费6年研究一支舞蹈

还出了一本15万字的专著

除了上课吸引学生外,李建勋还干了一件事情值得称道。2014年底来到河北大学任教后,他就一直在研究一支舞蹈——河北易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摆字龙灯”。

谈到当初研究“摆字龙灯”舞蹈的原因,李建勋感到很意外。他表示,刚开始接触“非遗”舞蹈的时候,自己是排斥的,因为自己是舞蹈编导专业出身,所以想研究讲故事的舞蹈,“这是两种不同风格的舞蹈!”

但后来跟着研究生在保定采风时,李建勋从民间传承人口中了解到“非遗”舞蹈的现状,发现非遗舞蹈亟需保护。他说,“很多‘非遗’舞蹈很难传承下去,年轻人不愿意学习,已经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李建勋对“摆字龙灯”舞蹈产生了兴趣,还邀请两位传承人到学校来为学生们授课。他认为,自己对“摆字龙灯”舞蹈的关注并不在于舞蹈的外在形式,而是深刻的乡土气息,更具有人文情怀。李建勋说,“这些舞蹈非常有乡土气息,能够深入到人们的心里去,现在发自内心地喜欢‘非遗’舞蹈,感觉太好看了。”

刚开始,李建勋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排练自己编创的作品《中华巨龙》时,很多学生认为这种“非遗”舞蹈比较土气,并没有认真排练。据李建勋介绍,《中华巨龙》是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摆字龙灯”舞蹈为素材进行创作的。

河北易县是 “摆字龙灯”舞蹈的发源地,在排练前,李建勋询问是否有易县当地的同学。恰巧班里有一位同学是这儿的,李建勋就问她,“你是否知道你们当地有一个舞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位传承人已经年近六旬了,但传承却出现了问题,而这个舞蹈却是一项很好的文化。”

但这个学生并不了解,在排练过程中也不认真。当时李建勋和这个学生讲了很多,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在整个舞蹈排练结束后,这名同学的表演成绩已经跃居班级前几名了。李建勋此刻才认识到,学生通过对“非遗”舞蹈的排练,能够让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思想发生很大改变,可以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在研究“摆字龙灯”舞蹈的6年时间里,李建勋出版了一本15万字的学术专著《“摆字龙灯”舞蹈的静态保护与动态传承研究》。据李建勋介绍,这本书以北省保定市易县忠义村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摆字龙灯”舞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历史、现状描述与分析,并运用艺术化、教学化的传承方式,进行了较为立体地进行静态保护和动态传承。

先后编创十余部“非遗”舞蹈

用舞蹈的方式讲好中国文化故事

在研究“非遗”舞蹈的6年时间里,李建勋先后编创了十余个作品,如以雄安新区“霸王鞭”为素材的舞蹈《鞭舞雄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摆字龙灯”为素材的舞蹈《中华巨龙》,以白洋淀抗战英雄为素材的舞蹈《雁翎队》等均是以“民族、民间、地域、时代”为创作导向,建立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

李建勋的第一个作品是《高粱·九儿》,该舞蹈的创作来源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并结合电影版、电视剧版《红高粱》的思想倾向,用舞蹈的方式展现女主人公戴九莲作为妻子、母亲、中国女人的心酸与苦难,如今在网络的播放量已经达到40多万,曾被多个高校作为学演剧目参加各级舞蹈比赛。

作品《戏狮》是李建勋近期编创的舞蹈,他说,“博野花鼓落子是河北‘非遗’舞蹈,最初由独人表演,表演时腰挎花鼓,左手拿镗锣,右手拿双锤,边敲边舞边唱,舞姿优美,诙谐得趣。经过多年演变,业已成为极具特色的民间舞蹈,舞蹈《戏狮》运用博野花鼓落子,讲述了戏耍狮子的故事。”

谈到这些年来研究“非遗”舞蹈的初衷,李建勋表示,中国文化自信应该从对家乡的文化自信开始,从身边的文化自信开始。他表示,希望通过舞蹈课程,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身边有如此好的传统文化。“作为地方高校舞蹈专业的老师,除了教学和科研任务外,我觉得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尽己所能服务社会,我希望能够为这些濒临失传的‘非遗’舞蹈的保护和传承做出自己的一点点贡献。”李建勋说。

“用好地方语言,讲好地方故事。我觉得这是我们舞蹈专业师生的一个责任和担当,不仅要用舞蹈的方式把地方故事讲好,还要用舞蹈的方式把中国故事讲好。”从2014年至今,李建勋已经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在接触‘非遗’舞蹈的过程中,我越来越觉得中国传统舞蹈实在太棒了,我想把它们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知道中国优秀的传统舞蹈。”

(视频素材来源于受访者)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 闫春旭 笪越

校对 盛媛媛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