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南京都市圈教育一体化发展要干这些事儿
2021-05-11 21:59:35

未来五年南京都市圈教育发展合作协议定了!都市圈教育一体化发展推进会5月11日在南京举行,会上南京市都市圈各成员单位签订了《南京都市圈教育发展专业委员会2021-2025 年教育工作合作协议》,将在合作办学、研学教育等方面开展更进一步地合作。

今年2月2日,国务院正式函复支持的《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是第一个获得国家层面批复的都市圈规划,也是推动都市圈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记者了解到,10个成员单位具体包括南京市教育局、芜湖市教育局、镇江市教育局、马鞍山市教育局、扬州市教育局、滁州市教体局、淮安市教育局、宣城市教体局、溧阳市教育局、金坛区教育局。

“南京都市圈的十个城市,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优质的教育资源。”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周鹏说,搭建这样一个平台,目的在于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交流合作、加强区域教育协作,推动教育协同创新向深层次发展,增强教育区域协同、协作的辐射能力。

协议提出,从2021年到2025年,南京都市圈教育发展工作将从“学校交流”“合作办学”“教师交流”“青少年综合实践”“联盟组建”“互联网+资源共享”等十二个方面进行合作推进。比如,加强南京都市圈内苏皖教育府际合作和校际合作,建立健全合作机制,每年推荐 5-10 所学校展开苏皖校际教育交流合作;深化义务教育领域教育合作办学。积极参与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鼓励都市圈各城市间优质教育资源引入输出,采取教育集团、学校联盟、结对帮扶等方式,推进跨区域合作办学,提升区域教育一体化建设水平。

“南京是东部地区重点的中心城市,镇江是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城市。我们希望南京的优质教育资源尽可能地辐射到镇江,镇江也会主动地融入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发展。”镇江市教育局局长刘元良表示,通过今天的推进会,未来两地将从规划和机制入手,扩大合作面。

刘元良举例说,2017年以来,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晓庄学院相继在镇江开设中小学校分校,对于镇江教育发展起到极大推动作用,所办校教育水平深受百姓好评。目前,南京已与镇江接洽,将引入一些优质资源到丹阳,促进丹阳地区地教育水平提升。

淮安市教育局副局长胡金浪说:“南京外国语学校在淮安投资建设的一所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已经在2019年投入使用。近期,我们和南京的名校之间沟通,希望我们加盟他们的教育集团,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够托管我们学校,来创建新的教育品牌。”

在研学资源共享方面,周鹏表示,随着宁句铁路、宁马铁路等陆续开通,各地区之间的路程愈加缩短,在安全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孩子们未来可能在都市圈各城市内进行研学和春秋游活动的互通,“这样一来,各地的红色教育等研学资源可以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孩子们也可以扩大见识,锻炼品德意志,树立理想信念。”

附:南京都市圈教育发展专业委员会2021-2025 年教育工作合作协议

一、组织召开年度南京都市圈教育合作交流会议,研究教育改革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确定教育合作重大项目,制定合作研究、开发、推广教育资源的相关制度和办法。

二、加强南京都市圈内苏皖教育府际合作和校际合作,建立健全合作机制,每年推荐 5-10 所学校展开苏皖校际教育交流合作。

三、开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领域管理干部、教师交流。每年相互安排1-2批教育管理干部交流及教师跟岗培训,推动促进常态化互动交流,提升区域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四、深化义务教育领域教育合作办学。积极参与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鼓励都市圈各城市间优质教育资源引入输出,采取教育集团、学校联盟、结对帮扶等方式,推进跨区域合作办学,提升区域教育一体化建设水平。

五、开展城乡区域牵手帮扶行动。加强都市圈各城市间教育城乡一体化建设,教育合作交流优先向郊县、乡村等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地区倾斜,优先保障农村教育,开展教育结对帮扶行动。

六、搭建职业教育高端互动平台。加快建设南京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园,着力打造产教融合先行区、技能培训示范区、对外合作引领区,辐射带动都市圈各城市间校企联动联合。

七、开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合作办学。依托各市职业教育特色骨干专业,在师资、产学研、实习就业等方面进行合作,加快实现与产业链相配套的中高职学校紧缺专业贯通招生。

八、建立高校科研协作联盟。鼓励都市圈各城市高校间开展交流合作,共建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服务基地、实验室。

九、组建特殊教育联盟。鼓励都市圈城市间、校际间开展特殊教育合作,相互借鉴学习、优势互补。年内完成初步合作内容及方式的协商洽谈。

十、开展青少年综合实践交流活动。利用都市圈内丰富的生态文明、历史文化、红色教育等教育资源,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推进都市圈中小学校学生社团交流、夏令营和跨市研学旅行等活动。

十一、实施“互联网+”资源共享。推动各市在线教育平台资源整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十二、建立联合培养和培训机制。充分利用南京都市圈城市间高校优质培训资源,开展订单式、高层次中青年校长及骨干教师培训。结对学校间开展多形式的挂职培训、跟岗锻炼,提高南京都市圈学校管理和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通讯员 刘少青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周欣 李晨

摄影 曾威 李浩铭

校对 李海慧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