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6月,陈望道与蔡葵合影
东方网记者傅文婧12月2日报道:风云激荡的20世纪,在饱经沧桑的中华大地上,涌现出无数才华横溢、乐于奉献的杰出女性,蔡葵(又名蔡慕晖)教授便是其中之一。作为一名积极倡导妇女解放的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翻译家,蔡葵用学术翻译和创作来积极实现她的社会理想。她也是复旦大学老校长、《辞海》主编陈望道先生的夫人,伉俪情深几十载,两人在学术上、生活上互相扶持,留下许多重要作品,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
陈望道、蔡葵之子陈振新(右二)为蔡葵像揭幕
2019年12月2日上午,陈望道“辞海”题字及蔡葵(又名蔡慕晖)手稿捐赠仪式暨“风云世纪巾帼风采——蔡葵教授生平及其相关手稿、信件、图书资料展”在复旦大学举行。陈望道、蔡葵之子陈振新教授与妻子朱良玉女士,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思和教授,蔡葵教授生前多位同仁好友出席活动。
青年时期的蔡葵(1931年)
蔡葵于1901年5月28日出生在浙江东阳虎鹿镇,11岁随父母定居杭州。作为家中大姐,她对弟弟蔡希陶、妹妹蔡文星十分疼爱。在杭州读完小学后,蔡葵就读于杭州甲种女子职业学校。从职业学校毕业后,现在该校附小当老师,后进入基督教会办的工厂做工。因为在厂里表现出色,蔡葵被厂主推荐前往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深造。为了提高英语水平,蔡葵于1920年前往上海学习英语,并于1922年顺利考入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在读期间曾担任校学生会会长。
蔡葵与陈望道及内弟蔡希陶、蔡希岳、蔡希宁于复旦校园内合影
1926年,蔡葵从金陵女子大学毕业,担任金陵女大附中英语教师。1927年,经陈望道推荐,蔡葵任上海大学和中华艺术大学英语教师。蔡葵与陈望道的结识,缘于早在杭州期间,她经常去浙江一师听课,而当时陈望道刚好在那里任教。1930年,蔡葵与陈望道在浙江东阳蔡宅举行了一场“文明婚礼”。当时,鲜有男方到女方家里结婚,这在当时十分“惊世骇俗”,但陈、蔡二人思想开明进步,皆不以为意。
蔡葵与蔡希陶译作《世界文化史》
1931年,蔡葵与内弟——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合作翻译了《世界文化史》(韦尔斯原著)。1932年起,她开始担任女青年会全国协会《微音月刊》《女青年月刊》等刊物的主编。1935年8月,蔡葵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后回国,她也是家乡东阳的第一位女硕士。同年,有她所著的《新道德标准之建立》由女青年会全国协会书局出版。书中积极提倡妇女走向社会,自尊自立,为社会作贡献,呼吁男女同工同酬,婚姻自主自由。
1937年,蔡葵与女青年会全国协会同事在上海
蔡葵教授的翻译代表作《艺术的起源》一书,于193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84年又再版至今,影响极大。这本书由格罗赛原著,使用的是德语,蔡葵教授则将该书由英文版译成中文。当时陈望道先生根据该书的日语版曾对蔡葵的中文译本进行校对,并留下墨宝。复旦大学另一位翻译家伍蠡甫教授也同样参与了校对工作。陈望道先生当年使用的日语版《艺术的起源》一书,也在本次捐赠的书目之列。
蔡葵《艺术的起源》翻译手稿
1952年,由于国内高校院系调整,蔡葵从当时的震旦大学外文系调入复旦大学外文系,同时还担任复旦大学校工会副主席,创办了复旦大学幼儿园。蔡葵也是上海市妇联的执行委员、民盟上海市委委员、上海市政协委员和全国文联代表,在有关妇女解放的工作战线上长期耕耘。1964年11月13日,蔡葵教授因病在华山医院去世,终年64岁。
工作中的蔡葵教授
在12月2日的捐赠仪式上,一同捐赠的还有陈望道先生亲笔题字“辞海”,曾用于1965年未定稿版、1979年版、1989年版《辞海》,今后将悬挂于复旦大学图书馆特藏阅览室展示。陈振新教授表示,父亲和母亲生前长期在复旦大学辛勤耕耘,他们的学术资料捐赠到复旦大学既是一种回归,也是一种新生。时值蔡葵教授逝世55周年之际,希望他们的学术精神能通过这种方式在复旦得到延续和发扬,对广大学子产生积极的教育意义。
1953年,蔡葵与陈望道在庐山村17号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