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变化改变了一切,从地缘战略到宏观经济,从对摇篮的需求到对墓地的需求,不一而足。如果不理解这一点,我们便无法恰当地看待过去与未来。
——保罗•莫兰《人口浪潮》
5月22日下午,南京溧水天生桥,2000名未婚男女在此见面。他们当中八成是从外地来到南京工作的年轻人,90后赵云是河南信阳人,他希望有好运能碰上另一半,早日在南京成个家。
这些年轻人的渴望,让南京初夏的午后变得浪漫又富有活力。
想在南京安家,这种期盼正是城市前行的巨大动力。
过去十年,南京人口从800.37万增至931.47万。其中,流动人口增加73.92万,比十年前增长近四成,年均增长率超3个百分点,是全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的2倍多。与此同时,南京14岁以下口比重上升3个多百分点,高于杭州、合肥等多数城市,显现出人口结构持续优化。
作为东部重要中心城市,南京越来越有“移民之城”的模样,而这正是创新名城要有的样子。就在5月21日,华顿经济研究院对外发布“2021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南京紧随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之后,排名全国第六,比去年前进两位,综合实力进一步彰显。
931万人,在658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14817亿元的经济总量,南京人均GDP高居全国第三!继续坐拥人口红利的南京,以创新驱动开创属于这座城市的黄金时代,一座千万级人口的创新之城指日可待。
上升!“十四五”稳步迈向超大城市
早在2018年,南京发布“十三五”人口发展规划,预测到去年末全市总人口预计将达910万左右。而现实情况显然比预测乐观得多。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七普”)数据,南京常住人口达931.47万人,十年增加131.10万人,增长16.38%,年均增长率为1.53%。人口总量超过徐州,升至江苏第二,省内仅次于苏州。
十年来,南京人口总量持续增长,结构变化明显,这些值得关注。
从人口总量来看,南京比徐州多出23.09万人。全国大部分人口净流入的城市,人口增量和增速与十年前比,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减缓。在长三角区域,南京人口总量排第七,前面依次为上海、苏州、杭州、宁波、温州和合肥。
鉴于合肥有区划调整因素(2011年,巢湖拆分,部分划入合肥),不列入比较。从长三角各市普查数据看,人口总量排名靠前的城市,除杭州、宁波人口增量和增速都高于本世纪第一个十年,其余4座城市人口增量和增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上海回落442.97万人、29.53个百分点,苏州回落126.69万人、29.5个百分点,温州回落111.33万人、15.75个百分点,南京回落56.65万人、14.27个百分点。
从人口质量来看,南京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10.99年提高至11.76年;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010年的2.61万人上升为3.52万人;文盲率,则从2010年的2.63%下降为2.13%。
每10万人中,有3.52万人拥有大学文化程度。记者查阅相关统计数据发现,南京此项数据远超全国和全省平均值,仅排在北京之后,位居全国第二。
有意思的是,在性别构成上,南京常住人口中,男性占51.05%,女性占48.95%,性别比为104.27,较“六普”下降3.01个百分点,男女性别比更趋合理(联合国设定的正常值为103-107)。在苏南五市,南京性别数量差距最小,性别比也优于上海、杭州等地。
从年龄构成上看,南京出现“两升一降”趋势。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占12.75%,15-59岁占68.27%,60岁及以上占18.98%。与“六普”相比,0-14岁人口比重上升3.24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比重下降8.4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5.23个百分点。
国际上把人口负担系数≤50%称为“人口机会窗口”,即人口红利期。人口负担系数,是指0-14岁和65岁及以上人口与15-64岁人口之比。南京65岁以上人口占13.7%,这样算来,虽然南京老年人口占比提升,但人口总负担系数为35.95%,远未到人口红利期的临界点,因此,南京仍然处于人口红利期。
南京提出“十四五”末人口达到千万,成为超大城市,从过去十年人口变化看,南京如期实现这一目标难度不大。
活力!流动人口增速远超常住人口
早上6点50分从苏州出门,9点左右坐进南京的办公室,傍晚6点下班,8点30分左右回到苏州家中。这是南京慧筑信息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谢瀁岭工作日的行动轨迹。
到南京江北新区创业不到两年,谢瀁岭还不想举家搬迁,只好过上双城生活。这位女高管创业的人工智能领域,是南京重点推进的八大产业链之一。正是因为看好南京,日日奔波丝毫不影响她的创业热情。
研读南京“七普”数据,有个数字值得深究。根据各地披露的普查结果,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不一致的现象已相当普遍。南京流动人口达265.18万,占常住人口的28.47%。相比于“六普”,十年间南京流动人口净增73.92万人,增长38.65%,年均增长3.32%,远超常住人口增长速度(年均增长1.53%)。
在南京各板块,江宁流动人口最多,接近68万人,比“六普”增加43万人。
苏青科技集团董事长、“包子哥”刘伯敏,带领甘肃老家七十多口人落户南京,其中一半以上留在江宁。
考取南京工程学院后,刘伯敏没再跟家里要过钱,学费自己贷款,生活费兼职赚。2010年,刘伯敏组织团队参加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斩获亚军并拿到20万元创业基金。正是靠这笔资金,他开启创业之路。2014年,刘伯敏在江宁买房落户,而在外地发展的旧友也赶来加盟创业。早在大学期间,刘伯敏就接手南京老字号包子店,重新打造为餐饮管理公司。他“快节奏”服务上班族,救活老字号,一年间店铺增开百间,年营业额破亿,此后大举进军苏南市场。伴随着“包子哥”事业红火,家族近80人陆续来到南京,参与经营包子店。他们都在南京落户。
“包子哥”的“家族迁徙图”,是南京对外来人口的集聚力提升的生动写照。江宁区相关负责人分析,经济总量增加,产业活力迸发,是区域人口快速持续增加的主因;城市化进程加快,兴建商品房,基础设施完善,常住人口随之增长。此外,江宁大学城带来学生人口增长,也是人口扩容的关键因素。
每天早晨8点,南京雨花台区,成千上万的年轻人泉水般从软件大道地铁站涌出,场面壮观。这条全长5公里的大道两侧,密布着3000多家软件企业,集聚近30万软件人才。
雨花台区以南京2%的面积,创造出南京40%、全省20%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值。这片“千亿级”软件高地,集聚6000家科技企业、722家高新技术企业、56家独角兽瞪羚企业、9家上市企业。不断上升的产业,对人口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8年前,运满满创始人张晖在西善桥街道一处简陋的办公楼里,敲下第一行代码;揣着业内最先进的睡眠监测技术,哈佛医学院睡眠医学专家刘燕辉来到软件谷。
几年后,运满满成长为南京“独角兽”企业;刘燕辉团队研发的睡眠监测系统,被嵌入数百万只华为手环和手表。
在南京各行政区中,雨花台区这几年新增就业人员平均年龄最小、学历最高、年收入最高。10年前,山东小伙张长昊来到雨花台创业,创立江苏新视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7年前,他家人把户口迁至南京,一家三代安家南京。如今,这个创业小团队员工规模超过700人,管理团队一半落在雨花台区。
“相比南京其他热点区域,雨花台区的购房成本、生活成本相对适中,软件人才的薪资水平可以支撑他们在这里置业,再把家人接到身边,带动更多人口流入。”张长昊“现身说法”。
潜力!人口快速流向新区新城
研读南京各板块人口数据,发现南京人口正从主城区向新城新区扩散。
浦口、栖霞、雨花台、江宁四个区常住人口达469.43万,比“六普”增加180.28万,增幅62.35%;六合、溧水、高淳3个区常住人口为186.71万,比“六普”增加11.3万,增幅6.44%。按照板块来看,江北新区直管区(38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已达108.39万。
在南京主城四大核心区,玄武、秦淮、鼓楼三个主城区常住人口共221.9万,比“六普”减少71.2万人,下降24.29%。只有建邺区常住人口增加,“七普”人口为53.43万,比“六普”增加10.72万。
早在20年前,南京提出“三集中一疏散”的城市发展战略,即工业向开发区集中、建设向新区集中、高校向大学城集中,疏散老城人口。这一战略实施头几年,老城区户籍人口一年平均减少1万人。
这几年,南京郊区的变化翻天覆地。从人才政策到教育、医疗、交通等配套建设,新区新城都是大手笔。
从行政单元看,浦口拥有南京最佳的人口年龄结构。0-14岁占比14.09%,全市最高;60岁以上占比14.62%,全市最低。从板块看,江北新区人口更年轻,0-14岁占比14.21%,60岁以上占比9.75%。
2018年回国创业的李吉,现为艾格慧元农业技术总监兼总经理,今年9月,他的孩子将进入金陵中学浦口分校一年级就读。浦口区统计局局长胡国祥分析,作为江北新主城的主力板块,浦口的交通格局大改观,“三桥两隧”令曾被大江围困的浦口插上腾飞之翅。更为重要的是,浦口房价有优势,通勤时间成本不断降低,年轻创客愿意把家安在性价比更高的老山脚下。
和房价相比,产业才是人口集聚最核心的竞争力。在台积电、华天科技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浦口已有277家集成电路上下游企业,提供大量高收入就业岗位。根据浦口区“十四五”规划,5年后集成电路产业营收将超1000亿元,企业数超600家,产业人才突破2万,产业规模占南京一半以上。这意味着,浦口的人口仍有较大增长后劲。
“栖霞是制造业大区,工业增加值位居全市行政区首位,这一产业优势带来人口的集聚。”栖霞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10年,栖霞增加34万多人,即将成为百万人口大区。人口的流入,带来巨大的消费需求,倒逼公共服务和商业配套不断升级。“十三五”期间该区新建学校南京最多,“十四五”期间新建学校数将继续领跑全市。
玄武、秦淮、鼓楼和建邺,南京这四个主城区人口减少60万,占全市比重十年间下降超过10个百分点。但值得关注的是,最近几年,南京城区出现人口回流现象,有的是为孩子教育,有的是留恋老城便捷、有烟火气的生活。
2018年南京市民范先生卖掉住了4年的新房,住进老城南。过去必须花在路上的时间省下来,生活立刻变得收放自如。这几年老城的变化让他更有获得感,街头巷尾多出来很多绿地和口袋公园,每天晚上回家还有时间享受亲子时光。如今他最爱给年轻人推荐主城的“老破小”。随着小区出新和物业管理全覆盖,原来的“老房子”不再破旧,小房子单价不高总价可控,更加适合初入职场的年轻人。
曾为住大房子从南京主城搬到郊区的邱舒季,最近又搬回来了。郊区房价友好,但他住了3年,一直找不到归属感。工作、社交,所有的圈子都留在主城,为了聚会,来回驱车20多公里。“有了小孩之后,时间越显宝贵,住在主城,节约了大把时间。”
这次回城,邱舒季住在鼓楼的天目路一带,颐和路、宁海路、西康路就在附近,茂密的梧桐、古朴的建筑、繁华的街巷,再多走几步就是大学的老校区,周围小酒吧、咖啡馆遍布,他重新找回住在城市的感觉。
在统计学上,老城的人口在减少;但从就业岗位看,通讯运营商的数据表明,主城吸纳人口的能力还在增强。怎么让老城老当益壮,是南京未来几年重要的挑战。
坚守!在山水城林间筑创新之城
每10万人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达3.52万人,仅排在北京之后,位居全国第二。
与此呼应的是,南京人均GDP达15.91万元,居全国第三。
把人口质量、经济产出结合空间载体放在一起考量,南京的发展质量值得关注。
从全域国土面积来看,南京的人口密度为1414人/平方公里,合肥819人/平方公里,杭州710人/平方公里。南京人口密度低于苏州和无锡,前者是1473人,后者达1612人。但如果把人口放在建设用地面积来考量,南京的人口密度远高于苏南其他各市以及同类城市。
从人口集聚效应看,南京江南八区行政土地面积占全市的49.52%,聚集744.76万人的常住人口,约占南京全市79.96%。城区人口的集聚度,是考量城市吸引力的重要尺度。从这个角度看,南京是当之无愧的特大城市。但人口密度大,对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城市治理等带来一定挑战。
从人口规模看,南京人口数量在全国不在前列,就是放在长三角,也不占优势。但结合空间面积等现实条件,单纯依靠人口规模,凭人口红利去赢取发展优势,不是南京能走的路。
5月21日,周五傍晚7点半,江北新区研创园管办主任助理王翔还在办公室和客商通电话。1991年出生的他,在园区领导层中最年轻。
2019年开始,江北新区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定向选聘“名校优生”,清华大学物理博士王翔就是当时首批签约的毕业生之一。来到新区后,王翔进入江北新区经济发展局工作,一年之后,被派往研创园挂职,担任主任助理,与园区副主任享受“同样级别”的职务,也挑起“同样级别”的担子。
“第一批、第二批的同事,没有一个离开。并且,大多数跟我一样,已经在江北置业。”王翔说。
“十三五”期间,江北新区累计汇聚各类人才38.6万余名,其中,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2名、中外院士团队61位,吸引大学生、留学生、高层次人才就业创业均居全省前列。
栖霞区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含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近40万,相当于十个人里就有四个具有大学学历,这个比例接近欧美发达国家。
南京创新名城发展战略契合城市资源禀赋,踩准技术和产业革命的浪潮。千万人口,在山水城林之间营造一座先进宜居的现代之城,这是未来南京的美好蓝图。
突破!用更高能级包容吸引更多人
置身激烈的城市人口大战,南京的对手强劲。“七普”数据显示,深圳、广州和杭州人口增长亮眼,尤其浙江所有城市均实现人口正增长,发人深思。
南京冠盛汽配有限公司生产主管罗玉龙5年前在南京高淳买房,从此,他和爱人带着两个孩子成为新南京人。在南京冠盛的1500多名员工中,超过1000人来自外地,公司已有200多个家庭在宁买房安家。
“相比于其他城市,南京需要更多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这些企业的产值和税收贡献可能不高,却是解决就业的主力。它们能留下年轻人,吸纳更多劳动力。”南京一家园区招商负责人坦言,城市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仅和城市气质有关,也和城市产业结构有关。
溧水提出打造人口百万的南京南部中心,并在4月出台“引人十策”,符合条件的本科及以上学历(含初级职称、高级工)外来人口可享受 10 万元购房补贴,外来人口在溧就业创业,子女享受本地户籍学生待遇。
多位受访对象表示,虽然南京郊区都通地铁,但进城耗时,希望有快捷进城公共交通,让更多人选择南京新城新区。
在江北新区等地,随着越来越多海归人员回宁创业打拼,对高品质国际学校的需求也在加大。
“家在南京,工作在上海,我每周都要在沪宁线上开会奔波。”在上海某基金公司工作的王先生表示,像他所在的行业必须留在一线城市,在南京很快就会触及天花板。城市能级对于吸引更多高端人才至关重要。
每天凌晨两点,在江北滨江小区的水果摊摊主杨磊过江穿城,赶到众彩批发市场,去“抢”好卖的水果。从浙江丽水到南京打拼9年,杨磊和妻子在南京买了房,一家四口成为南京人。
“入住的年轻人多,治安好,环境美,我的生意自然好做。”杨磊知道,他的收入和城市发展息息相关。
让每一个人找到合适的方式留下来,这是一座城市最美好的样子。
来源 新华日报《南京观察》
撰稿 新华日报记者 雯斐 惠栋 文虎 董翔 朱泉 周敏
图片 视觉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