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相文纪念馆
张相文(1866—1933),现江苏宿迁泗阳人,中国地理学的先驱、教育家、爱国志士。1901年出版中国最早的地理教本《初等地理教科书》《中等本国地理教科书》,1908年出版中国最早的自然地理学著作《地文学》,1909年在天津发起成立中国最早的地理学术团体中国地学会,并当选会长。
张相文著有《佛学地理志》《南园从稿》《泗阳县志》等。他首先提出的秦岭——淮河为中国南北分界线的科学论断,被西方学者认为是20世纪中国地理学最伟大的发现。张相文是改革我国旧地学和推动我国现代地理学发展的重要先驱人物。
张相文纪念馆
赤诚报国潜心勘舆图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张相文在家乡泗阳按期购阅外国传教士林乐知所办的《万国公报》,并购得中国全图一幅,挂之书室,指示敌军及踪迹所致、战事要地所在。他对地理学的研究就是这样开始的。
1899年,张相文到南洋公学任教,任教不久,即师从该校日本教员学习日文。至1900年底,他的日文已经很精通,可以阅读和翻译,更便于直接学习国外的新地理学知识。
除了讲授中国地理,张相文积极翻译外文,译本《万法精理》是第一个中译本,流畅易懂,及时适应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主义和寻求真理的要求,对于辛亥革命前的思想准备和理论建设具有一定的意义。
张相文希望通过普及地理教育来加强国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到南洋公学任教的第二年,即1900年,他编著了两本地理课本:《初等地理教科书》和《中等本国地理教科书》,这两本是中国第一部地理教科书,此书问世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地理人才以及促进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兴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张相文为了能够更好的研究地理学历史,苦学日文后,与友人合译日文版《中国学术史纲》。他从日文中汲取了地理学新知识,于1908年编著了我国第一本自然地理著作《地文学》。这本书是他在自然地理学方面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地学界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地质学教科书。
地学研究赢得举世瞩目
1909年秋,天津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地学会——中国地学会,张相文任会长。地学会融入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它不仅是个学术团体,也是一个立场鲜明、以爱国主义贯穿其活动始终的进步团体,是政治上最进步的学会之一。
他们接受一部分西方的地学思想,希望地学联系实际,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地学会经常组织活动,主题涉及涵盖了地质、土壤地理学、水文地理学、人口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等,带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新鲜感,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文献宝库维护民族尊严
地学会成立的第二年,即1910年起,有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张相文便刊行《地学杂志》。辛亥革命时,张相文和《地学杂志》编辑部长白毓昆还曾结社密谋,积极策应。同时,张相文还积极赞助章太炎、蔡元培等人在上海的革命活动,并和章、蔡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杂志自创刊起至直到1937年止,共刊发181期载文1600余篇,载文数目多、门类广,含有各种地质图、矿产图、地形图等,当时是我国唯一的地学刊物。
20世纪初,外强都妄图蚕食、侵占我国东北领土。对此,《地学杂志》不仅发表了许多介绍东北物产、矿藏、山水等文章,以期国人了解边疆地理情况激发爱国热诚,还刊登了中俄边界的历史资料和详细图片。《地学杂志》还在普及地学知识、沟通地学信息、传播现代地理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开始就很重视刊载河流水利、水土保持、铁路交通等内容,直面国计民生。
《地学杂志》在沟通地学信息、传播现代地理学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更在维护民族尊严,贯彻爱国主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杂志中关于政治地理的文章100篇,其中多数是关于行政区域的建制与划分的文章。心怀爱国热情的张相文创立的《地学杂志》也是希望在国人中普及地理知识,增强科学知识。
张相文毕生正直无私,刚正不阿,热爱祖国,心系国计民生。其高尚品德,诚堪为后人所景仰。为纪念张相文的爱国情怀和地学成就,2008年,由中国地质学会与泗阳县政府在他的家乡——洪泽湖北岸南园共同兴建“张相文纪念馆”和“中国地文馆”,现已成为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张相文的后辈也继承了爱国爱乡的光荣传统。1954年,其孙张至善教授遵照父亲张星烺的遗嘱,向中国人民大学捐赠了张相文藏书四万余册。1987年,其外孙女谷炤代表母亲张茞芬,向泗阳政协赠送张相文遗作《南园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