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句口头禅是“到一个城市,有三处必看:博物馆、超市、菜场”,因为,这三处是最能体现当地历史文化和民俗民情的。记得,第一次出国游我毫不犹豫选择了埃及,白天跟导游进博物馆看拉美西斯和图坦卡门,晚上最不喜逛商场的外子陪我在住处附近找超市一逛再逛,目的是“看看开罗的老百姓和烟火气”。如今,网购已成常态,我菜场和超市渐渐去得少了,但杭州的博物馆依然时在念中——多年前,《都市快报》登过一张杭州博物馆地图,那一版被我珍藏起来,成为当时上课的标配——课前或课后让学生们传阅,竭尽“蛊惑”年轻人和我一样成为“博物馆控”之能事——直到那张旧报纸不知被哪个学生顺走了,我才不得不稍有“收敛”。
杭州的博物馆,值得一去再去的,浙博和杭博毫无疑问是首选,丝博、茶博、南宋官窑博物馆和西湖博物馆也自然属于第一方阵。周末带孩子去浙博、杭博了解乡邦历史,或是偷得浮生半日闲,重访浙博孤山馆,看看最喜欢的那几件粉青、梅子青的梅瓶和斗笠盏,或去武林馆看看唐琴“彩凤鸣岐”,最是荡涤凡尘、舒心惬意的。有一次小妞参加小小文物守护人的讲故事比赛,她选的文物,就是杭博所藏的吉州窑绿釉刻花卉纹瓷枕——她化身住在临安孩儿巷的一个南宋小女孩,讲述八百岁的绿枕头的故事。
茶博宜三五好友同往,观展完毕到绿茶餐厅小聚,看看他家是否又出了新的菜品,乃乐事一桩。而丝博、陶博等则是亲子活动的上佳之地——精彩纷呈的各种临展自不必说,丝博的服饰和官窑的陶瓷,一柔一刚,美得不可方物,让人百看不厌。我家小妞是个小吃货,周末去看杭帮菜博物馆,顺便撮一顿,是她最开心的事情之一——杭州方言多“儿缀”,如“小伢儿”“闹架儿”等,但三字词中间是“儿”字的不多,杭州话“托福”试题里的“说出十个中间是‘儿’字的词汇”,在菜博就能找到好几个答案,比如最典型的就是“片儿川”。当然,毗邻长桥公园的浙江美术馆,也是爱画画的小妞的心头宝。有一次,浙美馆展出女画家潘玉良的作品,我们全家专程赶去,我一边推着老太太的轮椅说“回家把电影《画魂》找出来给您看,石楠的《潘玉良传》想看的话也拿给您”,一边给小妞讲潘玉良奶奶的故事——那一代中国女性求知之艰难,坚守艺术之不易,端的令人唏嘘感佩不已。
图 | 视觉中国
中国刀剪剑博物馆和中国伞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是近邻,都在拱宸桥西的历史文化街区。刀、剪、剑、伞、扇,这些常见物品的发明和发展,在馆中历历可见。“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戴望舒《雨巷》的意境,被伞博物馆模拟呈现在近出口处,让自幼在小巷中长大的人们仿佛重回童年,而孩子们也能感知下那并不遥远的过去的江南氛围和意境。我家小妞会静静地在扇博物馆画完一个扇面,然后让我牵着手出门,慢慢走到拱宸桥头。我手指桥东告诉她:“以前,太外婆家就在那边,我就是在那里长大的。”而桥下,大运河的水,一如既往。如果是夏天,桥头和桥上,也一如既往地满是纳凉的人。“博物馆的那片地,原来都是杭州有名的大工厂呢,太舅公就在那里上班”,归途中,我闲闲地,又对小妞如是说。
杭州还有不少博物馆不仅是游客不知道也不太会去,就连本地人也未必知道和去过。比如杭州古城墙陈列馆,其外观就是一段残缺的古城墙,里面分为两个区域,一边展示杭州城墙的真实面貌,另一边展示城墙的传说故事——“武林门外鱼担儿,艮山门外丝篮儿,凤山门外跑马儿,清泰门外盐担儿,望江门外菜担儿,候潮门外酒坛儿,清波门外柴担儿,涌金门外划船儿,钱塘门外香篮儿,庆春门外粪担儿”,这十大城门故事被制作成动画,可以触屏点播。该馆位于闹市,天天静静地看门外车水马龙,无数人和车从它面前经过,却过门不入,甚至不曾注意到它的存在。
关于作者
郭梅 从教多年,课余敲键盘亦多年。毕业于华东师大,杭州师大教授,学者、作家。有长篇小说《江湖》、散文集《我心如舟》、专著《浙江女曲家研究》和《杭州戏曲史》等著作50余种。
(原创专栏,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