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校共建:大运河文化在南京这所小学“流淌”
2021-06-15 22:13:31

大运河,一条流淌了千年的古代南北交通大动脉,不仅促进了民族的统一,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如果说,长城是凝固的历史,那么运河就是流动的文化,是值得每个人去探索的一本“百科图书”。6月11日,“大运河文化进校园示范学校”授牌仪式在南京市天正小学举行,该校获得“大运河文化进校园示范学校”称号。

薛梅副校长(左)代表学校接受铜牌


活动现场,南京市天正小学老师、南京博物院志愿者李华为学校六(2)班学生带来一堂优质示范课《运河明珠城市》。紫禁城与京杭大运河,同为世界文化遗产,它们之间有着怎样联系?有人说,紫禁城是一座从大运河上“漂”过去的世界遗产,这又是怎么回事呢?紫禁城里的哪些宝贝是从运河上“漂”过去的?李华老师告诉学生,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一条运河,历经2500多年,从北京一直连到杭州、宁波。“这条靠着无数肩膀和双手开凿而成的千里运河,见证着人类的智慧、决心和勇气。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孩子们在李华老师的的带领下,一同探究大运河的前世今生,也串联起沿岸城市的一个个精巧工艺文化:苏州御窑金砖的烧造工艺及实用、美学价值;能工巧匠蒯祥的故宫设计以及脊兽的等级体现……新颖、自主、有趣的课堂,给了孩子们充分思考和展示的空间。小小讲解员们纷纷上场,一展才华。作为课程设计者,李华老师寄语学生们,做水一样的真君子,如水一般纯净、包容、无私、无惧,利万物而不争。“6月16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将盛大启幕。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是我们今天与未来的责任担当。”

记者了解到,南京博物院自2020年启动“大运河文化进校园”项目。该项目联动大运河沿线博物馆和相关学校,进一步发掘和整合大运河沿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开展富有特色的大运河馆校课程和学生体验活动,增强在校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共同保护运河遗产、展示运河文明、弘扬运河价值。依托南京博物院丰富的馆藏及社教资源,结合天正小学优质师资团队,南京天正小学率先与南京博物院开展馆校合作,共同开发以“敬天正人”校训为主线的,多学科融合的活动课程“走进南京博物院社团”。每周三下午,南京博物院的杨欣老师和天正小学的李华老师,为孩子们打造了一间穿越古今的神奇教室,在这间教室,同学们好奇地汲取知识,“穿上汉服,学织云锦,当一回宫廷织布匠”“吟诵经典,仿古人题写诗词于扇面之上”“用水彩、超轻粘土和水晶碎石‘复活’珐琅盆景”……馆校合作,让有限的教室向更广阔的空间延展,博物馆也成为了没有围墙的学园。

通讯员 薛梅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雪瑞

校对 盛媛媛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