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大运河博物馆,85岁张锦秋院士秒变“夸夸团”:好看的点多得不得了!
来源:紫牛新闻
2021-06-16 15:45:39

今日,国内首座集文物保护、科研展陈、社会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运河主题博物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门迎客。走进新唐风建筑风格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就像打开一本“百科全书”,可细细品味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在参加今日举行的大运河文化发展论坛之余,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设计者张锦秋对记者开心表示,“我今天也带了相机来打卡,但跟着安排走还没来得及。这座博物馆面世之后,比我们在图纸上想象的还要美。我们作为设计人员也相当激动和高兴。”

将给老百姓带来幸福美好的生活

近8万平方米体量、巨船造型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静泊在古运河边。这是设计者、建设者、布展者用智慧和心血铸就的。“这座博物馆是中国大运河流域的标志性建筑,必须由运河有机生成。”从选址、专家评审到开工奠基,85岁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张锦秋三下扬州,“这是我的设计中最优美的一个博物馆。”

现场张锦秋院士被媒体团团围住,谈及设计方面的亮点,她表示,“很荣幸我们承担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设计任务。这个项目意义重大,非同一般。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大运河是中华文明精神标识之一。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上一个重大建设项目。”

她认为,这座大运河博物馆应具有鲜明的标识性和象征性。它应该成为中国大运河的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的象征。作为安排保护、展陈、研究、交流、文化休闲等功能的巨大容器,大运河博物馆在功能设施、技术手段上都应该是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大型专业博物馆。应该是一座实实在在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另外,大运河博物馆建在与大运河同生共长的历史文化名城扬州,理所当然应该与扬州城市文化特色相协调,反映现代扬州的时代风貌,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多彩元素。

从选址来看,经过多方比较,最终确定大运河博物馆建在扬州古城南侧的新市区内,隋唐古运河的三湾所在。这里曾是运河势陡多险的地段,先人采用让运河弯曲而行的方法,史称“三湾抵一坝”的水工智慧,创造出了安全航道。沿古运河,三湾上游1.2公里处有文峰寺的文峰塔,下游4公里处有高旻寺的天中塔。这些都是运河沿岸的历史明珠。三湾围合成的湿地,近年已由扬州市建成了一处优美的湿地公园。张锦秋表示,用无人机从高空俯视三湾,古运河由北而南盘桓而去的恢宏场景,深深打动了选址踏勘的人们。“三塔映三湾,三桥连馆园。三湾胜迹在,智慧代代传”。就这样,在确定选址的同时大运河博物馆应该含有高塔的意象已油然而生。

好看的点?多得不得了!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由展馆、内庭院、馆前广场、大运塔和今月桥五部分组成。建筑风格设定为“新唐风”,即抽象概括传统唐代建筑风格之后,保留了传统建筑的空间艺术特色的现代建筑。这也是 20 世纪 80 年代张锦秋院士在设计陕西历史博物馆时提出的创造性的设计思想。

请张锦秋院士推荐馆内最心仪的网红打卡地,让她有点“犯难”。“你看这运河风光,三湾公园,四面八方都能找到拍摄大运河美景很好的地方,不是某一个点最好,好看的点多得不得了啊。”

最爱的还是序厅对着的高颜值内庭院。馆内的内庭院南北长99.75米,东西宽41米,由北而南布置了蜿蜒水体,两岸绿草如茵。院中布置了四组山石:北京的房山石、山东的泰山石、西部的秦岭石、南方的太湖石,以表现大运河造福了幅员辽阔的祖国大地。这个庭院成为博物馆序厅的序曲。

“这是独一无二的,既具象征性,又具有观赏性。你看,蜿蜒的流水仿佛流到序厅里来了。两边象征性的摆放北京的房山石,山东的泰山石,西部的秦岭石,还有咱们江南的太湖石,景观设计跟博物馆展陈一致,也是涵盖了大运河所涉及的幅员辽阔的祖国大地。太漂亮了,你在里面拍照也是有无穷的镜头。”

主体建筑南端屋顶上透明的圆形接待大厅兼具唐风和现代感。命名为“阅江厅”是导引观众由此极目远眺时,仿佛看到大运河由此南下直达长江。“里里外外都很漂亮,你说它是古建筑,不是!它透亮通透,又让你想到了扬州,以及全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很大气,这样一个点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以“三塔映三湾”为构想,在博物馆旁建一座大运塔,为参观者提供了绝佳的观景点,观众可以在这里俯瞰古运河水工智慧——“三湾抵一坝”的历史景观;同时,大运塔与北面的文峰塔、南面的高旻寺天中塔在空间上相互因借,三塔好像三颗珍珠,构成了“三塔连一线”和“三塔映三湾”的天际景观。

张锦秋院士分享说,大运塔塔座10米见方、外观9层,99.6米高的钢骨玻璃塔首先加强了博物馆在运河航道和扬州市湖、城、河文化轴上的标识性,同时又是登高观望三湾水工智慧、运河文化线的观光平台。塔为正方形呈唐风;塔身挺秀,与扬州秀丽气质相协调;运用了轻盈通透的材料结构,呈现代感。大运塔通过今月桥与主馆相联。其半圆形的承托结构倒影在水面上,恰是正圆。其命名和形成的景观都为博物馆凭添了诗意。

“大运塔是博物馆最大的亮点,全国博物馆有塔的吗?没有!”在张锦秋看来,大运塔不论是在屋顶花园,还是在地面看,哪个角度都是那么挺拔俊秀。“古塔一般是木头或者砖头做的,我们这个是钢和玻璃做的,充满现代感,带你到八九十米的高度就俯瞰三湾运河的气势。”

人物名片

张锦秋,师从莫宗江先生、梁思成先生,在校期间曾参加革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设计,196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后主要于西北设计院从事建筑设计,主持设计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大唐芙蓉园、黄帝陵轩辕大殿等工程,并于1994年成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2000年获得梁思成建筑奖等荣誉。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扬州报道


校对 王菲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