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霁翔:年年下扬州,这次心情最好
2021-06-16 20:06:52

6 月 16 日,大运河文化发展论坛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成开放活动举行。论坛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主持,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北京大学历史地理与古地图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李孝聪,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设计者张锦秋分别作了主旨发言。“20多年来,每年都到扬州来,这次心情是最好的!”采访中,单霁翔高度评价,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建成,堪称大运河畔的文化奇迹。

大运河保护不仅是保护一条河

单霁翔在发言中说,2014 年大运河挤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样一个跨越8 个省 35 座城市、巨大的线性文化遗产究竟如何保护?这是我们长期以来研究探讨的问题。“我认为需要保护沿线的自然景观、历史景观、建筑景观、工程景观、运输景观、河道景观、街区景观、园林景观、宗教景观、商业景观、民俗景观、民居景观、生活景观、生产景观、艺术景观和城镇景观,一共有16 个方面。”

他以保护故宫景观和生态环境为例,阐释了大运河保护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的观点。“保护大运河要尊重原生环境,不仅要保护文化要素,也要保护自然要素;不仅要保护静态的古遗址,也要保护人们生活其中的江南水乡、传统村落;不但要保护点和面,也要保护文化线路;不但要保护宗教建筑和宫殿建筑,也要保护普通人生活的传统民居、工业遗产和老字号;不但要保护物质要素,也要保护非物质遗产,保护人们的生活习俗和传统工艺技术。”

随后的采访中,他重申了这一观点,“最重要的,不但要保护物质的遗产,还要保护非物质遗产。过去强调保护作为文物本体的大运河,现在更强调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那就包括对物质和非物质遗产的共同保护。大运河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绝对不是保护一条河流,或者河流沿线的景观这么简单。我们对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要更广阔,保护的格局要更大。”

见证大运河畔文化奇迹的诞生

采访中,单霁翔高度评价,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建成,堪称大运河畔的文化奇迹。大运河申遗成功以来,我国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长足的进步。单霁翔回忆说,基本上每年都会来扬州,也历经了扬州与大运河保护有关的各种重要节点。

一一回顾来,扬州是大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也是大运河“主场城市”。申遗成功后,扬州每年还要举办大量和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活动,不少都在国际上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作为一座全方位展现大运河历史和文化的博物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设在扬州,是非常好的选择。“大运河博物馆选址充满智慧,我有幸参与规划选址,到建筑设计到施工,以及展陈布置的工作。”他还记得,方案设计就是在故宫博物馆召开论证会。

一个问题抛给单霁翔,他就能滔滔不绝讲十多分钟,信息量不少。采访最后,单霁翔颇为感慨,“十几年前,去日本、加拿大等地考察过当地运河的保护,很是羡慕。如今再看,我国很多地方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超过了它们,在对大运河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进一步传承、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让沿岸人民享有更美好的生活。”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扬州报道

新华报业集团视觉中心记者 余萍摄影

校对 盛媛媛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