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著名作家肖复兴推出新书《兄弟俩》,这是肖复兴以自己和弟弟童年的成长经历为蓝本全新创作的少年成长小说。小说中的大河小河兄弟俩分别对应了现实生活中的肖复兴兄弟俩,但又有所区别。作者肖复兴在富有老北京特色的大环境下讲述了大河小河兄弟俩成长的蜕变。老北京方正的四合院与笔管条直的胡同,是兄弟俩成长的天堂,那温润而真实的兄弟情、祖孙情、邻里情、师生情等,是兄弟俩记忆中存在于心的永恒的生命色彩,是让他们坚信艰苦的生活中充满爱和希望的力量。
《兄弟俩》是作者肖复兴回顾往事的沉思之作,也是献给当代少年成长的一本“爱的教育”。小说分三十个小节讲述摘无花果、游野泳、甩小跟班、抓阄儿等故事,生动有趣,故事性强,而且颇有中国古代章回体小说的韵味。小说中的兄弟俩,哥哥体育好,弟弟成绩好,一武一文,向光生长,对当代少年儿童的成长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谈到这部小说的创作缘起,肖复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两年前的暑假,他给自己的小孙子讲自己和弟弟的童年故事,孩子们尤其感兴趣,这激励了他创作出小说的前几章《采桑葚》《游野泳》《抓阄儿》《跟屁虫》等,而且,两个小孙子现在的童年和他们兄弟俩当时的童年相互交织,也给了他不少启发和新的灵感,这些共同融进小说里,从而使他完成了小说的创作。
谈到如何从散文创作顺利过渡到小说创作,肖复兴说,他多年来所坚持的散文创作,特别是叙事类散文创作,更像是他小说创作的练笔和积累,让他“更重视细节,重视构思,特别重视结尾,而这三点恰恰是小说所必备的要素。”“在写小说时,我有意识用散文的方法,写得不要太像小说,力求写得亲切、平易、自然,像生活中真的发生过一样,尽可能去掉编排的痕迹,这样让读者更容易接受。”
肖复兴表示,与自己前两部小说的创作相比,在《兄弟俩》中,他才真正地做了“主角”。“《兄弟俩》的故事,就是我和我弟弟的故事。我要纯粹地写一下我自己的童年,因此,在这部小说里,我的童年生活、情感心绪得到一次尽情的绽放。”但是,肖复兴希望孩子们在读小说的时候,在故事之外,多关注细节。他认为,孩子们“在读这本小说的时候,除了读故事读人物之外,应该仔细读出现在故事和人物之间的细节,特别是那些能够打动了你而让你难忘的细节。这是锻炼自己阅读能力的关键,从而才能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他也希望孩子们能从小说的故事和细节中感受到爱与陪伴、理解等的力量,希望他的童年故事能够跨越时间,照亮当前孩子们的成长。
对话肖复兴——
这是献给当代少年的一本“爱的教育”
记者:《兄弟俩》有自传小说的性质,写的是您和您弟弟的成长故事。请问您创作这本书最初的灵感来自哪里?
肖复兴:《兄弟俩》这部小说,也并非自传小说,只不过有我自己的影子和生活的一些痕迹而已。一直就想写,一直没有想好该从哪儿下笔。前年,2019年的暑假,我的两个孙子从国外探亲回来,他们一个9岁半,一个7岁半,天天磨着我给他们讲故事。那时候,我正在读长篇小说《我父亲的光荣》(被誉为当代三十部最佳法国小说之一),这部小说的作者是著名作家法兰西文学院院士马塞尔·帕尼奥尔,在这部小说的前言里,他谈到他为什么要写这本儿童小说时候说:“因为我现在有了小孙孙,所以我经常想讲讲故事。讲故事是当爷爷的天然职司,或许还是他们最大的长处。”还真的是这样,我也得给两个小孙子讲故事,开始主要讲《水浒传》里的故事,他们很爱听;后来,《水浒传》基本讲得我词穷了,他们还是一左一右趴在我的身边,磨着我给他们讲故事。我就只好讲我和弟弟童年的故事,得讲那些有意思、好玩的事情,他们才爱听。于是,我就讲了诸如采桑葚、游野泳、抓阄儿、跟屁虫……他们对此特别感兴趣。这便促成我写出了如今小说前面的那几章。我发现,给孩子讲故事,可以是小说写作之前很好的准备,比自己在那里冥思苦想要好许多。
此外,他们小哥俩年龄相差两岁,我和我弟弟相差三岁。他们现在也基本和我和我弟弟当时年龄相仿。他们小哥俩性格不一样,在一起也常常打闹,各有小心眼儿,发生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他们的童年,和我的童年,相互交织,也给我不少启发,他们有趣的事情,便也融进我的小说里,化为小说中小哥俩发生的故事,比如兄弟俩吃欧阳太送的巧克力。
记者:《兄弟俩》是您很重视的一本书。请问和您其他的书相比,它的独特之处在哪里?
肖复兴:谈不上独特,只能说希望写得和以往写得有所不同,有点进步。就儿童小说而言,在《兄弟俩》之前,我写了《红脸儿》和《合欢》,这两部小说分别写了我童年时的一个男孩子和一个女孩子的故事。尽管两部小说里也都有我的影子,在《红脸儿》里,我只是个打酱油的;《合欢》里,我升级为配角。这一次,我当了一回主角,《兄弟俩》的故事,就是我和我弟弟的故事。我要纯粹地写一下我自己的童年,因此,在这部小说里,我的童年生活、情感心绪得到一次尽情的绽放。
记者:《兄弟俩》所讲的故事,有一定的年代感,特别是当年物质的贫乏对孩子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现在孩子们的生活水平已今非昔比,请问他们还能理解小说中兄弟俩的处境吗?您觉得现在的孩子们是否能读懂其中的深意?
肖复兴:你提的这个问题,也是我在写作时必须面对的问题。就年代感所表现的时态而言,小说的书写,有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和将这三种时态打乱交织一起这样几种。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自然会有读者喜欢这种年代感的小说。前面所说的帕尼奥尔的《我父亲的光荣》,写的是他自己的童年,属于跨年代;德国作家瓦尔特·本拉明的《驼背少年》,写的也是他的童年,1900年前后在柏林发生的事情。要说物质贫乏,生活水平,更是无法和我的童年相比。但是,这些作品,我们现在依然爱读,并没有因为时间的阻隔而产生隔膜,相反由于时间的距离,让我们更加喜爱和珍惜。或许,就是距离产生美,产生包括文学在内的艺术吧。而且,孩子都有好奇心,也许还非常想窥测他们的父辈、祖辈是怎样度过童年。
记者:您的散文创作成就很高,孩子们知道您,也多通过散文。您觉得多年的散文创作,对您创作小说有什么重要的影响?
肖复兴:散文和小说只是文体不同,本质是一样的,两者相通,而且彼此受益的。我一般是写散文时更多用小说的方法,写小说则更多用散文的方法,这样交叉作业。我很少去写游记类或抒情类的散文,更愿意写叙事类的散文。这种有人有事的散文,更容易和小说相通。在写这类散文时,我更重视细节,重视构思,特别重视结尾,而这三点恰恰是小说所必备的要素。
对我来说,散文的写作更像是小说的练笔和积累。在写小说时,我有意识用散文的方法,写得不要太像小说,力求写得亲切、平易、自然,像生活中真的发生过一样,尽可能去掉编排的痕迹,这样让读者更容易接受。
记者:一直以来,您的作品,孩子们都非常喜欢,您的散文也曾被选入语文课本。那为什么您还觉得儿童文学比成人文学创作起来更难?
肖复兴:布罗茨基曾经说:“艺术就其天性,就其本质而言,是有等级划分的。在这个等级之中,诗歌是高于散文的。” 我是赞同他的这个说法的。他在这里说的散文包括小说,指诗歌之外的所有非韵文的文体。我一直认为儿童文学,是一种高级的文体,起码可以和布罗茨基说的诗歌相匹敌,是超过其他小说和散文类的。这主要因为儿童文学面对的是孩子和大人两种人。以为儿童文学只是给孩子看的,便将儿童文学品味降低了,也很容易让作者不由自主地蹲了下来,将作品写成化装后的童年。同时满足于这样年龄悬殊需求不同的两类人群,无意是有难度的。其二之难,难在写的对象是儿童,而写作者却已经不是儿童,早已经远离了童年。这种年龄和心理的落差,要求写作者重返童年,如同返老还童一样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如何体认并能调试缩短这种落差,考验着作者的能力和童心所存多少。因此,并不是所有的作家都能写好儿童文学的。
记者:您也写过很多教孩子阅读与写作的书。请问就《兄弟俩》这本书来看,您觉得孩子们应该怎么来读这本书?
肖复兴:如果从阅读和写作的角度而言,我希望孩子们读这本小说的时候,除了读故事读人物之外,应该仔细读出现在故事和人物之间的细节,特别是那些能够打动了你而让你难忘的细节。这是锻炼自己阅读能力的关键,从而才能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前辈作家叶圣陶老先生当年谈到如何培养阅读和鉴赏能力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比如在电影场中,往往会有一些人为了电影中生离死别的场面掉眼泪,但是另外一些人觉得这些场面只不过是全部情节中的片断,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反而对于其中的某些景物的一个特写、某个角色的一个动作点头赞赏不已。”叶圣陶先生讲的这两种人当中,显然后一种人的鉴赏能力比较高。前一种人只是被动地着眼于故事,看到了生离死别,后一种人却着眼于艺术。叶老先生所说的这“着眼于艺术”,指的就是细节。阅读书和看电影一样,不要光注重情节的部分。没有细节,就没有情节;没有人物,也没有了这本书。所以,善于仔细阅读书中的细节,是最主要的。
记者:《兄弟俩》里写了父母对子女的爱,邻居对孩子们成长的关爱,老师对学生的爱护等,肖老师,您如何看待“爱”在孩子成长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除了“爱”以外,您觉得还有什么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
肖复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爱起到的作用是极大的。爱的教育,无论对于孩子还是对于师长,都是一门功课。我觉得说爱的教育多少显得窄了一些,因为高尔基早就说过,老母鸡也会爱自己的孩子。情感教育,比爱的教育更宽泛也更有针对性些。我们现在的教育更多重视智商,而忽略情商。智商更多属于能力,情商则更多属于心理和精神。情感教育中情感的作用,属于心理和精神方面,而不是仅仅指爱。情感教育,除了需要爱,还需要艺术,或者说是艺术让爱升华。这种艺术的真谛是首先要了解孩子,理解孩子,进而能和孩子进行平等有效的沟通并有的放矢地帮助孩子。我之前读过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的《教育诗》,他所提出的将教育作为诗来看待,我以为这个观点在今天来看都没有过时。教育确实是一门诗一般的艺术。
记者:现在,纯文字阅读正在被边缘化,“浅阅读”成为孩子的主要阅读方式,手机和网络也都在分散孩子阅读的注意力。您觉得作为一个儿童作家应该怎样将孩子们的眼球拉回来?
肖复兴:我也是一个父亲,也同样面对孩子小时候阅读的同样问题。我的做法有这样两点,供大家参考。一是以身作则,自己首先要有阅读纸质书的习惯,不能只是拇指化的浅阅读,而把读书的事情甩给孩子,自己倚在沙发上玩手机。二是要让孩子在读书中找到乐趣,而不觉得只是枯燥无味。因此,做家长的,不能把读书之当成是为提高作文成绩这样实用主义的阅读。我的做法很简单,是和孩子一起阅读,他读的书,你也要读,然后和他交流,让他觉得读书挺好玩的,挺有乐的,是和他自己的生活情感密切相关联的,而且还能帮助他打开一个新的他所不知道而向往的新世界。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彦文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