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到大三,转换了三次专业方向,从土木工程到人工智能,再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最后保研到建筑学,每一次都是以院内专业第一的身份实现横跳。这份漂亮成绩单的主人公,是来自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的蔡承志,他说,自己是个“浪漫主义者”,而自己每一次的选择都是跟随内心,心之向往,无所不至。
没有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只有不敢想的人
2017年,蔡承志考入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学习完大一的公共基础课后,蔡承志面临专业分流时,选择了土木工程专业。在土木工程项目中,经常用到参数法,即用算法来做出具体的模型。“如果学习了计算机专业,是不是基础更扎实,就能让我有趣的构想更容易变为现实呢?”有了这个想法后,他以土木工程专业第一的身份转到计算机技术与科学专业。
“即便经历了三年高中的艰辛,进入大学后还是有很多人在拼命刷GPA,却忘记了寻找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为了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向,大学三年间,蔡承志广泛进修了不同院系的基础或是核心课程,从土木到人工智能,再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最后保研到建筑学,每一次都是以院内专业第一的身份实现横跳。
“我并不是一个随大流的人,很多时候我的选择都是来自亲身经历、与老师的探讨以及在专业学习时产生的想法。”蔡承志坦言,自己是个浪漫主义者,因为爱情、友情、自己灵光一现的想法……所以他一次又一次调整自己的专业方向,但他的“浪漫”从不任性,“虽然深入探索是一件不那么容易的事,但仅仅做到浮光掠影和浅尝辄止,也是无法令我自己满意的。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中都要身体力行的深入实践。”
在进修土木的课程时,蔡承志最喜欢的一门课程就是陆金钰老师的“结构体系创新与实践”,在这门课程中,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独特的结构创新点子,并制作一个实物模型,他凭借自己的作品获得了2019江苏力学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的省级二等奖。在学习信息基础课“信号与系统”时,在孟桥老师指导下,他和同学组成的三人小组,用信号的理论探究了“茅山军号”这一建筑声学现象。在学习人工智能学院的“人工智能导论”课程时,蔡承志也与几位同学一起共同完成了一个图像识别的SRTP项目……不停转换专业,却能在各专业领域内收获一个又一个荣誉,在不断积累自身、拾级而上的过程中,蔡承志同样建立了这样的信念:没有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只有不敢想的人。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从大一到大三,蔡承志曾三次转换专业方向,每一次都以院内第一的身份实现横跳,同时还获得2020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际一等奖、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高等数学竞赛国家级二等奖、以优秀成绩完成哈佛大学远程实验室项目……在旁人看来,他在每一个领域内都游刃有余,总是能‘轻松’获得傲人的成绩。面对‘学神’‘天赋型选手’等称呼,蔡承志却表示:“我选择了一个领域肯定会努力把它做好,每一条道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总有一些东西会支撑着我做好每一件事情。”
在往不同领域不断探索的过程中,蔡承志也有过疲惫的时刻。在大二下学期,蔡承志从学习土木工程专业转换到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方向,需要补修很多课程,满满的课程表、集中在同一天的考试、参与到一半的哈佛大学远程实验室项目……这些压力直接影响了他的身体,让他不得不因病住院一周,“我感觉那段时期是我最困难的时候。”回忆起那段时光,蔡承志直言,当时甚至想直接“躺平”,放弃一切正在进行的项目和自己的选择。但这些想法只是在他的脑海里一闪而过,“在我住院期间,我的辅导员以及身边的同学都很关心我,同时,我觉得直接放弃一切也是对自己和他人不负责任的行为。”最后,朋友们的关心和责任感让蔡承志坚持了下来,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对的,蔡承志的坚持和努力让他在那个学期获得了两门课程奖,同时获得了哈佛教授的推荐信。
在蔡承志看来,三年来如果没有辅导员和朋友的关心,自己很难在心理状态最低落的时候扛过来,而自己获得的每一项荣誉更是离不开同伴、导师等他人的帮助。“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蔡承志也用自己的力量反馈美好,他担任了东南大学20级新生的班级指导和“数字逻辑与计算机体系结构”的课程助教,将自己三年的得失与经验分享给学弟学妹,也耐心辅导他们学业上遇到的困难,引领学弟学妹们成长成才。
“时间管理大师”是如何养成的?
本科四年期间,蔡承志学习了三门专业知识,获得了无数竞赛奖项,参与了很多科研项目,同时,他又和同龄人一样,不仅爱打游戏,还会利用课余时间从零基础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绘画、担任毕业微电影《彩虹》的编剧和主演……不禁让人感叹,这才是真正的“时间管理大师”。
但对于蔡承志来说,是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提供的平台,让他能在做科研的同时不断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兼顾学习与浪漫。“很多事情不是靠自己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在一些科研项目和竞赛中,我能和朋友们一起,分配协调好各自的任务,合作完成每个项目。”而接触绘画,也是因同桌有一个转入建筑学的梦想,受到身边人的影响,他和同桌一起到学校周围的画室学习绘画和建筑学相关的知识,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蔡承志又找到了新的兴趣点——建筑学,因此,他参加了东南大学的建筑学夏令营,并成功保研。
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党总支书记陆挺告诉记者,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灵活、个性、先进的教育模式,给蔡承志提供了成长的自由空间。吴健雄学院实行完全学分制,这意味着所在学院学生只要修满一个专业的学分即可拿到该专业的学位,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转换专业方向,不需要进行任何考核,学生可以自由灵活地选择、转换专业,“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宽松的环境,书院的导师交流制度、特色人文讲座制度、和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吴健雄学院的学生可以在这其中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 兰倩怡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赟
校对 苏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