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要拖到临考前一天才开始复习,临到下班时间才着手写方案,天天说减肥却越减越肥……这些都是“拖延症”的典型症状。少部分年轻人因此成为难以“自律”的困难户。
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商机,网上出现了一种叫做“自律监督员”的工作,通过提供在线监督服务帮助客户终结“拖延症”。这个看似小众的行业,搭着互联网东风,成为不少“拖延症”者的“解药”。
“拖延症”太多,“他人监督”成为商机
打开某宝搜索“自律监督员”,就能看到各种监督服务售卖,价格在1-500元不等。那么,究竟哪些人从事自律监督员这一职业?他们又如何帮助客户实现“自律”?
26岁的黄伟强是“吴系监督员”店主,2020年8月底,他寻觅创业机会时,无意间发现了“自律监督员”这一“蓝海”。“我自己不是自律的人,所以更加了解拖延症人群的心理状态。”
9月中旬的一天清晨,黄伟强迎来了自己的第一单。“一位河北的画师,要我监督她画画,凌晨三点下单购买了一个月的监督服务,310元。”人工监督比想象中辛苦。早上7点到晚上11点,他要监督画师包括作息、学习、饮食在内的10个事项,平均每天提醒20余次。
后来,小鱼推荐了更多人来购买监督服务。这让他看到了行业“前景”,也找到了工作意义:“感觉自己交了一个遥远的朋友,看着他们每天在变好,好像自己也在变好。”
比黄伟强小5岁的河南小伙朱河存,是一个出生在2000年的淘宝店主,早在2015年他就开了自己的人工监督网店“作死杂货铺”。朱河存告诉新江苏,自己涉足“自律监督员”行业,源于一个微博粉丝群里的建议,后来“生意不错”,就一边读书一边经营店铺。
两位店主均表示,购买监督服务的客户多集中于考公、考会计、考研、司考、考编、考教资等等。每逢期末,要求学习监督的大学生客户也非常多。朱河存不记得自己监督过多少人,最让他有成就感的,是一位高中生顾客:“监督了大半年,考上了清华!”
定时提醒、到点督促,一部手机就上岗
朱河存告诉新江苏,从开店至今,一共接了2万多单,在他身后,有一支庞大的兼职监督员群体——约100位在读大学生。与之相似,黄伟强开业后不久,就有大学生来咨询兼职,慢慢地,他也拥有了一支近百人的兼职监督员队伍。
什么样的人能成为监督员呢?朱河存表示,时间充裕是“硬”门槛,善于沟通和负责是加分项。而黄伟强对学历提出了要求——大学本科毕业。他雇用的监督员60%是本科生,40%是研究生。而“减肥监督”“健身监督”的“G时代健身俱乐部”则要求,监督员必须有健身教练资格。
由于监督仅占用监督员们的碎片化时间,黄伟强说,每位监督员可以同时监督5-8个人,月收入1000多元。不需要实体办公空间,一部手机就可以工作,那监督员和“智能闹钟”的区别在哪里?全职自律监督员、90后的杨聪婉说,监督员不止于监督,更重要的是沟通协作。作为一名私教,她会根据顾客对减重、塑形、增肌的不同需求,定制个性化健身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以便“对症下药”。从2018年工作至今,她已经服务了近千名线上客户。
为了避免监督员变成“人形闹钟”,黄伟强制定了一套“监督手册”。在这份1200多字的手册里,他罗列了八类监督的形式和提醒,每一类都提到采用微信提醒、语音电话轰炸方式监督客户。他解释说,具体情况还是以客户需求为主。“比如 ,如果客户有事情,可以顺延一天。”
钱能买来“监督”,买不来自律
只需花两、三百元钱就能购买“魔鬼监督一个月”,来自“云端”的温馨提示,让许多“拖延症”患者和“懒癌晚期”人士看到了拔起“Flag”的希望。但是,走向自律成功之路,真的只差一名监督员吗?
健身教练杨聪婉坦言,自律监督员是帮助客户学会自律,真正的实践者是消费者自己。新江苏翻看部分网店发现,看似好评如潮的评论区,不乏消费者的吐槽。
“做监督最难的地方就是有的顾客不理解,觉得买完什么都不做就能立刻变好。”朱河存认为,监督员只是辅助客户,自律还需客户配合。黄伟强也坦言,自己经常有这种无力感。
“近几年,新的‘职业’越来越多,出现网上自律监督员属正常现象。”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方长春认为,现代人所需要的服务不断增多,互联网催生出的新职业、新服务也愈加多样化,但相对应的劳动监管难以及时到位。他说:“这种监督服务可能涉及到的消费者个人隐私、信息安全、经济纠纷等问题,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值得我们思考。”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记者 苑青青 韩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