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新街口广场是个现代化的城市中心广场,四条宽阔的梧桐大道呈十字形放射状通向城市的四面八方。只要稍加留心您就不难发现,南京“中山路系”中,有中山路、中山北路、中山东路和中山南路,却独独没有中山西路。
本文原发“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作者谷万中,经授权转载。
民国时期的中山路
先从南京“中山大道”说起
出于对孙中山先生的崇敬和热爱,为纪念这位伟人,国内大中城市里,称为“中山路”的道路就有近200条之多,国际上,也有一些以“中山”命名的城市街道,而世界上第一条“中山路”就出现在南京。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平。1929年春,为了迎接中山先生的灵榇,归葬南京东郊的紫金山南麓,国民政府展开了一系列的筹备工作,其中就包括在南京城内整修一条“迎榇大道”。这条大道,由以孙先生的名字命名的道路、桥梁和一些市政设施串联而成,自北边起,中山码头(下关码头)、中山桥、中山北路(中山码头至鼓楼段)、折向东面,中山路(鼓楼至新街口段)、中山东路(新街口至中山门段)、逸仙(孙逸仙)桥、中山门(原名朝阳门)、(中山)陵园路(中山门至中山陵段),道路全程长达15.22公里,十分壮观。
中山大道竣工以后,南京新街口以南的中正路,以西的汉中路也都相继辟建完工,时隔不久,作为市中心的新街口,很快就成为四条大路的交会点,即北边的中山路,东边的中山东路,南边的中正路和西边的汉中路。
初始动议夭折事出有因
早在1929年,在国民党所召开的第96次会议上,曾经就有人提出这样的建议,将和中山东路对称的规划建设中的汉中路,命名为“中山西路”。但是,由于汉中路与附近的汉中门紧密相连,而孙中山先生的灵柩并没有从这条路上走,这个提议就没有被采纳。因此,新街口广场西面的那条路从建成之日起直至今天,仍然称为汉中路。
这里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汉中路的来历,与南京城西北部地区那些以国内各个兄弟省、市、地区的名称所命名的路,比如:上海路、广州路、福建路、宁夏路、察哈尔路等一样,是在1927年国民政府实施《首都计划》时,向全国各地募集建设资金,并且明确承诺,哪个地区参与出资建设的道路,就以它的行政区划名称冠名,汉中路就是以陕西省汉中地区名称而命名。当年的方针是动用全国的力量共同建设首都,这里,我们以上海、广州、莫愁三路为例,做个说明。
1934年8月1日,南京市政府发出开辟广州、莫愁、上海三路案,《训令府急字第1601号》:为准军事委员会第二厅函,为奉交贵市长请拨开辟本市广、莫、上三干路折呈一件,并奉批准,由军政部拨发各路费三分之一等因,转令迅速遵照办理,具复核夺由。该训令上面还附有蒋委员长的“御批”:准由军政部发各路筑路费(即建筑费)洋三分之一可也。用现在的话说,即工程的启动资金由中央政府出,余下费用则由相关省份负担。话又说回来了,假使 1929年的那件“动议”能够顺利获得通过的话,恐怕陕西汉中地区的民众首先就会提出异议,此举岂不是违约,因为汉中路是由他们出资参与兴建的呀。
民国时期的“中山大道”
“南路”冒出导致缺憾产生
以蒋介石(中正)的名字命名的中正路,定名于1930年,这条路怕是南京更名次数最多的干路。汪伪时期先后改为维新路、复兴路,抗日战争胜利后恢复原名。南京解放以后,中正路的名称显然不合时宜,理所当然遭到废止。因为与中山北路相对应,于是就改名为中山南路,“文革”中一度更名人民南路。正是因为中山南路名称的出现,才产生出这种缺乏完整性的命名方式,形成了南京城有中山路,中山北路、中山东路、中山南路都有了,唯缺一条中山西路的尴尬局面,也就导致了上述缺憾的产生。
在南京民间,有一种说法,“西路”有“上西天”的意思,“中山”是指孙中山先生,两者联系在一起不吉利。那么,这个民间说法经得起推敲吗?显然,这是一个臆想的说法,并无依据,上海、宁波、镇江等城市都有中山西路,南京的溧水区也有中山西路。
校对 盛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