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荐书|70年,7000万册……《麦田里的守望者》纪念版致敬“传奇文学隐士”
来源:紫牛新闻
2021-07-15 17:50:13

1951年7月16日,美国文学巨匠、“传奇文学隐士”J.D.塞林格的小说代表作《麦田里的守望者》问世。诞生至今整整七十年来,这部“不朽的青春文学经典”全球畅销已突破7000万册,并跻身20世纪百佳小说、纽约图书馆世纪之书等榜单,进入众多学校的推荐阅读书目,甚至改变了很多国家的教育理念,成为一代又一代人青春中不可磨灭的文化符号。

近日,塞林格作品在中国的独家版权方译林出版社正式推出《麦田里的守望者》70周年纪念版,除对已故翻译家孙仲旭译本进行细节校订之外,还对装帧做了全新设计。新版甫一亮相,封面便引发了一波讨论热潮。红黄双色指向作品核心意象:麦田和红帽;红底黄字、极简风格,是作者塞林格1964年亲定的设计方案。原版《麦田》封面沿用红底黄字的设计近三十年,此次中文版在尊重作者遗愿、表达跨时空致敬之意的同时,适度丰富表现形式;设计师抽象运用梵·高《麦田里的播种者》手稿构图,用无数黄点表现麦田,营造出经典而又新颖的视觉印象。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文学高度无需赘言,经过七十年的岁月洗礼已成为跨越年龄层、跨越族群,跨越时代的文学ICON。公开对塞林格表达赞赏和钦佩的文坛同行能列出一个长名单:海明威、福克纳、贝克特、纳博科夫、厄普代克、菲利普·罗斯、村上春树、角田光代、北岛、苏童、王小波、王朔、马原、麦家、郑渊洁、苗炜、张悦然……海明威当年这么评价塞林格:“老天,他可真是才华横溢!”北岛有首诗说:“我愿客死他乡,与世无争,只求做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历代封面对比图(封面从左至右:1951初版、1964塞林格亲定版、70周年中文版)

塞林格出身于纽约犹太商人家庭,尽管家境优渥,但种族出身使他在成长中遭遇了不少挫折。他很早就立志终身写作,二战前他已开始构思本书主人公霍尔顿的故事,随后带着手稿参加了诺曼底登陆和赫特根森林血战,也曾身在解放纳粹集中营第一线。他曾在信中说:“我在这里看到的太骇人听闻了,以至于无法诉诸文字。”后来他深陷战争创伤应激障碍(PTSD),但拒绝提前退伍,甚至延期服役。不寻常的经历,注定了塞林格作品的复杂性。战后,塞林格借助东方哲学的力量疗愈精神创伤,集中创作《麦田里的守望者》时期,他结识了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深受影响。

尽管《麦田里的守望者》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地阅读,从15岁到50岁的读者都在被它感动着,但真正彻底读懂的人未必很多。整部作品乍一看语言简单、结构松散,其实隐藏着精巧缜密的叙事逻辑和复杂隐喻。塞林格深信艺术创作是精神性的活动,他的作品一部比一部像“说禅”。每当有人追问作品含义,他都只说一句:“没什么可说的,都在书里。”塞林格研究专家坎尼斯·斯拉文斯基说这本书并非作家个人的怀旧,也不是青少年烦恼的诉说,“它是一次灵魂净化的事件”,也许道出了部分真相。

构思《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塞林格,尚是一个二十出头的文学青年;写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塞林格,则已是一个劫后余生的中年人。他试图用文字魔法,让时光停驻、倒流,让死者复活,从而让残缺的心灵获得继续活下去的力量。

小说结尾,霍尔顿选择继续去上学,不再追求“轰轰烈烈地死去”,而是“谦卑地活下去”。麦田里的守望者,最终回归了人生赛场,学着与悬崖下并不纯洁但也并非一无是处的世俗社会和解。但塞林格本人似乎并没有回归,小说出版后他便隐居在僻野,生前坚持写作如修行,但拒绝发表一个字,称“只为自己而写”。他的心像一艘逆流的小舟,在世俗和精神的界线上摇摆着倒退,向着纯粹的天真驶去。

据塞林格基金会负责人、塞林格的独子马特·塞林格称,父亲的海量遗稿已经启动整理,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向读者公开。希望中国热爱塞林格和他的作品的读者,能够早日一窥这位传奇文学隐士多年来锁在保险箱中的文字和思想,一探塞林格文学世界的奥妙,收获属于自己的人生感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彦文

校对 苏云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