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这么一类作家,他们会写作某一类无法被定义的书,这类书将思绪的触须伸向生活的方方面面,随手撷取一些素材糅进日常写作,饱含着令其愉悦与痛苦的个人体验,随处散落着思想稍纵即逝的火花。
《人类状况百科全书》就是这样一本书,它收录了英国作家杰夫·戴尔二十余年的评论和随笔(包括他在《卫报》《格兰塔》《美国学者》等刊物上发表过的文章),包含了五个部分:影像评论、文学评论、音乐评论、其他评论,以及个人感悟。这部带有私人日记属性的非虚构文集堪称对人类文化的全方位观察。原书荣获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并被《纽约时报》评为年度十大非虚构图书之一。
1986年,杰夫·戴尔和朋友在伦敦一处公寓的楼顶
包罗万象的人类观察手册,让你宅家也能满世界跑
《每日电讯报》曾认为杰夫·戴尔“很可能是当今最好的英国作家”。他的写作涉足文学、摄影、电影、音乐等多个艺术领域,获得过毛姆文学奖、E.M.福斯特奖,作品已被翻译成24种语言。杰夫·戴尔用他创意非凡的浪漫小说以及精彩的、无法归类的非虚构作品,赢得了大西洋两岸热情粉丝的倾心。同时,他还写出了一些最机智、最精辟的评论,涉及的主题令人吃惊——音乐、文学、摄影和旅游新闻——在戴尔的笔下,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自我报道。
在《人类状况百科全书》中,他在阿尔及利亚追寻加缪的影子,回忆八十年代布里斯顿的救济金生活;他反思爵士乐的地位,也反思高级时装和当代艺术。无论他写的是什么,他的回答始终会令读者惊讶。对他来说,批评家的反思工作和小说家对生活经验的承诺之间没有任何分歧:它们是相互启发的方式,以锐化我们的认知。他的作品既能框定我们的世界又能将其无限扩大。
作为当代文坛最具洞察力的作家之一,杰夫·戴尔从来不曾拘泥于单一的写作形式。《纽约时报》曾评价杰夫·戴尔的非小说作品读起来像“高功能的懒汉写出来的”。熟悉杰夫·戴尔的读者想必早已了解,他写作的独特性在于无法被归类。在写作《然而,很美》时,杰夫·戴尔评价自己为“文学和学术上的不速之客”,他的《白沙:来自外部世界的经历》和《懒人瑜伽》也都是这样的作品,它们被打上“游记散文”的标签,却仍不属于任何一种已被划定的阅读分区。《人类状况百科全书》亦是如此,你可以信手翻开书中的任意章节,只管闲散地阅读,成为与杰夫·戴尔合谋的“懒汉读者”。
一位作家的平凡生活,同时也是读者和普通人的生活
《人类状况百科全书》的最后一部分即第五部分,是带有浓烈的私人属性的个人回忆,像是一场场采访者缺席的对谈。
在《读者的障碍》一文中,杰夫·戴尔提到一种“和平号综合征”,指的是把书带去旅行却不曾阅读的一种现象,源自于和平号飞船宇航员说自己带到空间站的书一页都没看,有空就凝视窗外。杰夫·戴尔自己也曾如此,他调侃相比写作障碍来说,自己反而遭遇了读者障碍。
这几乎是所有读者的共同体验。话虽如此,我们还是能够从书中看到杰夫·戴尔罗列的一长串名字:D.H.劳伦斯、F.S.菲茨杰拉德、海明威、约翰·契弗、唐·德里罗、塞巴尔德、苏珊·桑塔格、伊恩·麦克尤恩……以这些名字开启的篇章中又牵引出更多的名字,仿佛杰夫·戴尔本人为他的读者开具了一张长长的书单。阅读《人类状况百科全书》的过程就像在开启未知的宝箱,倘若你不知道文中的某个人物、某件艺术品,杰夫·戴尔会用他机敏风趣的谈论激起你探索的欲望;倘若他谈论的是你耳熟能详的事物,你会被他唤起重读的乐趣,仿佛他正在与你攀谈,以读者、朋友、陌生人或者更多的身份。
杰夫·戴尔在书中平静地讲述着不同时期的个人体验,间或夹杂着对过往经历的评述,他谈到儿时的模型玩具收藏、对漫威漫画的情结,回忆作为独生子的成长历程,以及与自己的阅读写作生活有关的经历,这些诚恳的文字令读者倍感亲切。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位作家平凡的一面,在生活中写作,在阅读中生活,有效地浪费属于自己的时间。这是属于杰夫·戴尔的懒散哲学:“我可以随心所欲地浪费自己的时间。是啊,我浪费了很多时间,但至少不是为别人浪费时间。从这点来讲,我才没有浪费时间呢。”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彦文
校对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