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小伙用手语视频为听障人士科普“德尔塔”:“帮助他们的同时我也感受到温暖”
来源:紫牛新闻
2021-08-13 23:25:58

“此次疫情的罪魁祸首就是它,德尔塔毒株。临床表现上的新特点,传播力强……”本轮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你一定在不同的地方见到过不同方式的科普,他们可能是一张海报,又或是一段演讲。但你大概没有看过这段视频,一位身穿红色polo衫的男孩,一板一眼耐心打着手语,认真科普着“德尔塔”的威力。男孩名叫陈鑫,是这段特殊科普视频的策划者、创作者。他也是国内首位“00后”持证手语翻译,本轮疫情他用自己的力量诠释着“抗疫有我”。

2001年出生的陈鑫是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读大学生,也是一位中共预备党员。回忆起与手语结缘,陈鑫说那还是2017年的一件小事,“有天偶然碰上几位听障人士与商家发生矛盾,我就上前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后加了他们的微信。在后面的交流中发现手语是一门特别有趣的语言,然后就萌生了想去学习手语的一个想法。”2018年,了解到在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有中国手语翻译员培训班,陈鑫便毫不犹豫地报名了。不久,考取了中国手语翻译员资格证的陈鑫成为了国内首位“00后”持证手语翻译。

3年时间里,陈鑫成了聋哑人的好帮手、好朋友。遇到事故没法与对方交流,发消息给陈鑫;医院急诊收治了听障患者却难以沟通,第一个电话也要打给陈鑫。“对于听障人士来说,手语才是他们的第一语言,汉语更像是外语。所以很多时候他们对于文字的理解会比较困难,甚至有偏差。”

这样的理解困难在疫情期间就更加凸显,也更加麻烦。本轮疫情“德尔塔”病毒来势汹汹,可聋哑人朋友却并没能那么快的意识到危险性,这让陈鑫很心急。“当时问了聋哑人朋友他们了解不了解德尔塔病毒,他们都说不太懂。因此我就想要为他们录制一个科普的视频。”真的要准备这样一个科普却并不容易。陈鑫告诉记者,为了保证科学性,他翻遍了南京市疾控以及江苏省疾控的官方科普消息,在确定了内容后才能开始研究怎么去打手语。“当时碰到一个最难的地方,就是德尔塔病毒的打法。南京打法是把“德尔塔”三个字分开比划,北京打法是一个类似三角形。最后因为德尔塔病毒又叫三角洲病毒,所以确定了用三角形来代表德尔塔。”

7天时间,这段由南京市江北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指导的3分钟科普视频终于“出炉”。记者注意到,视频中高大帅气的陈鑫身穿红色POLO衫,从“德尔塔”毒株临床表现上的新特点、应对方法、全员共同抗疫等多方面,深入浅出地为聋哑朋友送上了新鲜的“科普大餐”。8月5日,陈鑫的视频一经发布,得到了南京团市委的大力支持,中国共青团杂志社、江苏共青团也都转载报道。更重要的是,视频受到了聋哑朋友们的接连“比赞”。

陈鑫告诉记者,早在去年疫情期间,他就曾“远程抗疫”。“去年2月11日晚上,我当时看到了武汉火神山医院招募手语翻译的信息,就报了名。当时了解到在火神山医院感染科收治了一位75岁的听障老奶奶,没有办法进行文字交流。我就立马给病区主任发去了消息。”陈鑫回忆起那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约定好第二天早上视频沟通。所以我那一整夜都在搜索有关新冠肺炎的资料。手语如果打错了一个字,就容易让患者产生误解。”2月12日下午,有了陈鑫的精准帮助,听障奶奶终于可以和医务人员进行沟通,陈鑫的一颗心才算是落了地。此后陈鑫还数次通过视频为火神山医院的患者做了心理疏导。

记者了解到,除了制作拍摄手语科普视频,陈鑫作为南京市六合区残联手语志愿者,日常还承担着陪同听障人士就医的任务。陈鑫告诉记者,有次自己还在图书馆看书,突然接到江北人民医院的一个电话,说医院里有一个刚刚从外地转过来的急重症听障患者需要救治。陈鑫立刻便往医院赶,只花了10分钟不到的时间就到了医院,帮助那位患者解决了困难。“事后患者的家属跟我说自己内心感觉到很温暖,但其实做志愿服务的同时,我也会感觉是相互的,我也会感觉到有这样的温暖。”

对陈鑫来说,与手语结缘的这几年,最大的收获就是成长。“小时候的我不太爱说话,也不敢和别人交流。现在的我,已经可以大胆和别人交流了。疫情期间,让我更能发挥自己的手语专长,让我更能用独特方式帮助到听障人士,这是一份责任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 吕彦霖

摄制 杨泽华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校对 李海慧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