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千重的小说《画春光》自2019年连载之日起便引起了读者好评,近日,这部作品由阅文集团·华文天下正式出版上市,更是获得了广大书友的关注。
意千重是阅文白金作家、古言大神,她擅长用浓淡皆宜的笔触描绘女子内心最柔软温暖的故事,作品风格朴实细腻,智慧励志。著有《世婚》《国色芳华》《花繁春正茗》《九阙凤华》等作品。
《画春光》作为意千重的第13部作品,虽然于2019年10月开始连载,但其实早在7年前,她就开始构思这个以讲述中国古代瓷器文化之美为背景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意千重沿用了自己擅长的、网络小说常见的“重生”题材,不过,这次是男女主角“双重生”的设定。她说,“重生”文的意义在于“人生当中总有太多遗憾的事,每每想起来时总免不了后悔,如果时光能倒流,如果再有一次机会,那该多好”,这虽然是美好的梦想,但在现实面前,也深刻地提醒着我们时光一去不复返,我们更要珍惜当下。
对话意千重:想把中国古代瓷器文化之美写给更多人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画春光》这部作品主要是以制瓷为切入点的,而中国瓷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粹之一,请问为什么会选择这个题材?
意千重:我一直都很喜欢瓷器,开始只是单纯喜欢它的美,每次去博物馆、逛街、逛淘宝都会被形形色色美丽的瓷器所吸引,即使不买也会看很久。久而久之,就特别想写一部有关中国古代瓷器的故事,想要把它的特别和美,以及背后的传统文化、历史故事、悲欢离合写给更多的人看到,让人知道中国的英文名“China”是怎么来的,它和海上瓷器之路、古代文明交流又有什么关联。
记者:在《画春光》中,女主角田幼薇出生于制瓷世家,也是个制瓷人,书中有很多关于汝瓷和越瓷的制作方法,这部分的内容,您做了哪些准备工作?是有去做深入地学习和了解吗?
意千重:这部作品从构思到创作,整整花了七年时间。我在2012年有了初步构思,因为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个人阅历也不算丰富,就没敢动笔,直到2019年初,我去参加中央统战部新的阶层人士理论研究班时,和一位来自浙江丽水的龙泉青瓷工艺大师做了同学,和他讨论请教之后我觉得自己可以下笔了。我搜集整理了大量的专业资料,比如《中国古代瓷器工程技术史》《越窑制瓷史》《宋代官窑瓷器》《资政要鉴》《中国古代风俗通史》《中国妇女通史》《宋史》《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良工美物》等书籍,还做了很多笔记和标签,下了很大的功夫,目的是更好地呈现出一个真实、接地气的瓷器风云世界。
记者:《画春光》将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您希望对读者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
意千重:网络文学是大众文学,受众范围宽广,从小学生到耄耋老人,从乡村青年到城市白领,都是它的读者,而那些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专业书籍,可能没那么多人愿意去看,时至今日,很多宝贵的文化财富渐至遗忘。我自己因为是传统文化爱好者,就想通过作品去宣扬国粹,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之美,知道它,关注它,有能力的甚至可以发扬它,这样,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记者:《画春光》也是重生的题材,想问一下,您为什么钟爱“重生“的题材?如果可以重生,对您而言,您的生命中有最想改变的事情吗?
意千重:重生题材是网络文学中经久不衰的热门题材,这反映了一个事实:人生当中总有太多遗憾的事,每每想起来时总免不了后悔,如果时光能倒流,如果再有一次机会,那该多好。网络文学的魅力在于,满足读者的梦想,那么,我就是那个造梦师。如果可以重生,我想要在做学生的时候,更加勤奋刻苦努力,学习更多的知识,做一个学霸。
记者:在创作《画春光》的过程中,有遇到过什么难忘或者有意义的事情吗?或者说,在这么多年写作的过程中,您遇到的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
意千重:创作《画春光》的中段,遇到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心情和身体都受到了影响,每天,坚持写作于我而言就是一场不认输的战斗,我经常在连载的章节末尾鼓励书友,也是在鼓励自己。不管疫情有多严重,不管有多难,我要坚持,就如在那个特殊时期里,各行各业的普通人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坚守、坚持、努力一样,我们都在为国家、为社会、为家庭、为自己做该做的事,一定要振奋起来,让一切向好。
记者:创作十多年,您觉得网络文学的市场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你的影响大吗?或者说,面对这些市场的变化,你在创造的过程中有做过调整吗?
意千重:网络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和网络、科技分不了家,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网络文学也跟着发生了变化。从PC端到移动市场,从收费到免费,受众越来越广,读者迭代也越来越快,前几代的读者和新一代的读者的爱好、观点、笑点都不同,一直都在变化,可以说,稍微一个闪神,就跟不上时代了。我一直都有在调整,因为热爱写作,不想被时代抛弃。
记者:对于写作,您未来还有什么想挑战的吗?对自己未来的作品有什么期许和目标吗?
意千重:对于未来,我充满了期待,想试一试现代题材,想要写一个有关这个时代的大女人、小女人的事业和爱情、欢笑与泪水、坚持与勇敢。我想要打动更多的人,想要让读者看完我的作品之后,很多年都还记得这本书,记得里面的人物和情节。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彦文
校对 盛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