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荐书|投身教育公益多年,看教育如何创造更好未来,腾讯主要创始人陈一丹新书《躬笃集》来了!
来源:紫牛新闻
2021-08-28 14:19:58

“这本书,是站在新世纪五分之一处的一次回望。这五分之一个世纪,前面三分之二是在企业一线奋战,在大时代的潮头伴着一家小小的初创企业快速发展,成长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领头羊;后面三分之一是转换战场,进入民办非营利教育领域,既是圆自己一个长久以来的教育梦想,也是从另一个角度尝试为这片土地、这个社会继续作贡献。”

28日,腾讯主要创始人、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发起人兼荣誉理事长陈一丹发布新书《躬笃集》。该书取意躬行求真,笃志明理,总结回顾了陈一丹先生自2013年离开腾讯一线管理工作后,投身教育公益领域的相关实践与思考。

1998年与伙伴共同创立腾讯公司后,陈一丹先生出任公司首席行政官,2013年3月起出任公司终身荣誉顾问。在此期间,陈一丹高度关注公益事业,于2007年牵头成立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同时以“互联网核心能力推动公益事业的积极发展”为公益使命,推动互联网与公益慈善事业的深度融合与发展。腾讯公益平台也从零起步,成长为全球最大互联网公益平台之一。

伴随基金会工作的推进,陈一丹也在逐步推动教育事业。2009年,陈一丹捐资20亿元人民币创办武汉学院,开启国内非营利性民办公益大学的先河;2016年,捐资25亿元港币设立全球最具规模的教育奖项“一丹奖”;2018年,捐赠逾40亿元港币的腾讯股票成立慈善信托,聚焦推动教育发展。公益和教育成为了陈一丹先生的志业……

在《躬笃集》一书中,陈一丹记录了其在教育领域开展各项工作的总结和思考。该书分为“躬行篇”与“笃志篇”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躬行篇”共有三章,分别刊载陈一丹在教育领域经历的花絮轶事,三位曾与陈一丹共事校长的纪实文章,以及陈一丹先后经手腾讯内部培训和公益项目、武汉学院、深圳明德实验学校、北京市明德书院、“一丹奖”等教育工作的系统复盘。

第二部分“笃志篇”同样包含三章。“洞观”一章呈现了陈一丹对教育事业思考的脉络,即萌生“在中国创建一所世界一流民办大学”想法后,如何研究制定一套平衡的高等院校评价体系;“论道”章节则收录了陈一丹与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教授詹姆斯·赫克曼的三场对谈。对谈围绕教育领域展开,话题自办学教学经验、激发青年学者能动性等具体问题,延伸至如何令贫困家庭从教育体系中获益、推进家庭在教育体系中承担角色等全球性议题;“撷英”部分精选了陈一丹谈及教育的八则公开讲话,主题涵盖了教育创新、使命、国际化,以及如何应对未来挑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一丹奖”评审委员会主席松浦晃一郎认为,《躬笃行》一书中的诸多观点非常及时和必要。陈一丹先生“用私人资金提供公共产品”的公益经验和故事,即强调了公立和民间合作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书中内容也对教育领域如何面对新一轮科技革新、如何开展国际合作等诸多问题提供了富有见解的意见。

“教育机构持份者覆盖面很广,要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而不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对今天的平台型企业来说,持份者覆盖的范围恐怕更多更广,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也更细微和深入。社会效益与社会责任也是我们必须严肃对待的课题。” 从陈一丹的创业伙伴、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看来,《躬笃集》一书包含了陈一丹近些年对于教育事业发展的思考,其中的观点对自己也富有启发。

“教育的未来就是人类的未来!”在《躬笃集》正文的结尾部分,陈一丹也向社会发出了进一步关注教育、投入教育的呼吁。他表示:“人经过教育才会转变为生产力,转变为文明的载体。教育的改革,触动的是社会深层次的关系和融合,所以教育是解题的药方,教育者是疗愈社会的医者。在广义上,每个人都是教育者,也同时是被教育者。”他始终认为,“解决各类社会问题,最终都会回归到教育。社会进步,归根结底靠教育。”

对话陈一丹:教育是文明的根基

紫牛新闻记者:《躬笃集》有何寓意,您出版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

陈一丹:从2013年离开腾讯一线管理岗位到投身教育公益事业,八年来,我从企业创业者逐步转型为一名教育从业者,两种身份带来的不同体验,又共同交织成对教育行业的真实感悟,汇聚成为今日这本名为《躬笃集》的新书。

《躬笃集》,取意躬行求真,笃志明理,是我对过去八年在教育领域内实践和思考的回顾和总结。

躬,弓着身,行,走着路。躬行是一种正在进行时的姿势,不是苦行,不是疾行,更不是爬行,而是诚恳踏实前进,是实干的理想状态。

笃,从竹马,是小朋友的玩具。以竹为马,虽是把戏,但在童真的眼里,代表着对现实的无限向往和好奇,便是天下也都去得。志,从士心,是成年人的发愿,是方法论,是世界观。笃志二字,在我看来,便是存一颗纯纯的童心,探索万物的道理。

“社会进步,归根结底靠教育。”这是我多年来的一个认识。这次《躬笃集》的发行,并附赠天命之年完成的小诗集《拙五十》,敞开精神世界,以飨读者。希望通过这本书,能让大家更多了解教育公益事业,也欢迎更多有志之士加入我们的行列,为教育公益事业贡献力量。

紫牛新闻记者:请介绍一下本书的内容和成书过程。

陈一丹:从2013年全身心投入教育,到2020年看到疫情中教育的变化,书稿我断断续续写了将近两年的时间,期间又发生很多事情,让我对教育事业的现实和发展规律又有新的认识,也为本书的写作增添更多的素材和花絮。原本学术味道比较重的书稿,也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生活、更有血肉。

具体到本书,《躬笃集》分为“躬行篇”与“笃志篇”两大部分。上篇“躬行”,总结了我从2013年至今在教育公益事业中的实践,从民办非营利的武汉学院、到成立国际教育领域的“一丹奖”,经历分享,其中有花絮轶事,有纪实文章,也有对多年来教育工作的系统复盘。下篇“笃志”,记录我对“以公益方式办教育”的思考:办教育与办企业有互通之处,用对人是核心,理顺组织架构是基础,但最终还是回到对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坚持。

总的来看,本书记录了我投身教育中的种种经历与故事,也有我对教育领域的部分思考和总结;此外,还收录了我过往与教育相关的一些对话和演讲,内容从公益办学,到教育创新和应对未来挑战。

紫牛新闻记者:创建公司和办教育公益,看起来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作为经历者,您认为两者有什么共通和不同?

陈一丹:先做企业后做公益,感受很多。企业的特点是一定要盈利,持续不盈利就会被淘汰,做公益做慈善,逻辑就完全不一样。但两者也有互通之处,做公益就像企业一样,也要做出效益和效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以往在企业中用到的方法论,比如用人管理机制和目标设定考核等方法论和原则逻辑,也都可以用在公益上。一个大的社会趋势就是两个领域相互渗透、互相影响,互相学习借鉴好的做法。

一方面,公益行业在向企业部门学习如何提升效率、如何做专业化;另一方面,企业部门也受到公益慈善行业的影响,不再把注意力都放在利润最大化,也开始注重企业的社会影响力,照顾到所有持份者而不仅仅是股东的利益。

依然记得,2002年,尚且刚刚起步的腾讯所做出的第一笔公开捐助,便是向山区学校的孩子们提供教学电脑;再后来,我牵头成立腾讯基金会,从事公益事业的过程中,我对教育的认识也在逐渐深化:我发现教育是文明的根基,它不仅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和经济发展的引擎,更是社会公平的压舱石和减震器。

2013年离开腾讯一线到现在,全身心投入教育公益事业,我想这个身份转换可以算基本完成。这样的转换,并不容易。做企业时往往急如星火,这样的心态带到教育领域未必行得通,教育是最复杂的社会系统,也是变化最慢的系统。投身教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需要沉心静气的投入与付出。

这样的转换,也是非常充实。教育公益事业于我而言,是人生中的二次创业,重要性不亚于第一次,甚至更高。回望投身教育的历程,有辛劳与迷茫,更多的是踏实付出后的满足。看着莘莘学子走向社会,成为栋梁;看到“一丹奖”的得奖者们的成果惠及全球,这份喜悦的心情也是创作《躬笃集》的源头之一。

紫牛新闻记者:这次《躬笃集》还附赠了您的诗集《拙五十》,您能谈谈这本诗集的创作机缘吗?

陈一丹:《拙五十》,在五十岁天命之年完成,汇集了五十首小诗。过去一年遭遇疫情,宅在家里的时间比较多,有较多时间观察和思考,于是也把这些思考写成了小诗,当然也不乏记录日常生活的打油诗。 这次和《躬笃集》一起献给各位读者,真诚分享。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彦文


校对 王菲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