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由国务院批复、国家发改委印发以来,沪苏浙共建“大虹桥”朋友圈,打造长三角强劲活跃增长极“极中极”、联通国际国内市场“彩虹桥”,成为长三角大家庭的普遍共识。作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的重要成员,江苏的昆山、太仓、相城、苏州工业园区更是积极谋划,抢抓“大虹桥”建设的重大机遇。
苏州工业园区提出,要借助中新合作、自贸区等战略优势,聚焦功能对接、产业协作、要素支撑、联动发展等方面,着力推动一批重大项目、政策措施、功能平台落地实施,将园区建设成为“超一流”的虹桥商务协作区、“超链接”的国际贸易协同区、“超高频”的枢纽网络拓展区以及“超导性”的开放创新承载区,与虹桥商务区联合打造成为北向拓展带两端的核心增长极。
“北京西路瞭望”(微信号:xhrbbjxllw)今天推出对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苏州自贸片区管委会副主任孙扬澄的专访。
01
发挥自身优势对接“大虹桥”
瞭望君:共建“大虹桥”,苏州工业园区有哪些具体的优势?
孙扬澄:对接“大虹桥”,苏州工业园区优势明显。根据《总体方案》,北向拓展带将重点打造中央商务协作区、国际贸易协同发展区、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拓展区。当前,园区正积极谋划“面向未来的苏州城市新中心”六大功能,即科创策源功能、开放窗口功能、专业服务功能、时尚消费功能、文化交流功能、城市样本功能,其内核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大交通”“大商务”“大会展”三大功能有很高的契合度。
具体来说,在“大交通”方面,苏州工业园区将在铁路空水全面发力。比如《总体方案》中提到的“虚拟航站楼”。落地虚拟航站楼,园区地理位置优越、市场需求巨大。根据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重点任务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的最新征求意见稿,明确支持在园区建设“虚拟航站楼”,远期将结合苏州东站枢纽建设设置空铁联运的“苏州园区虚拟航站楼”。今后,从苏州出发的旅客有望在园区“一站式”提前办理出关、乘机手续,出港便利度大大提升。此外,苏州工业园区正与上海机场集团、东方航空公司在数字货站建设、高端人才定制服务等全方位对接战略合作。水运方面,将进一步提升内河港口服务功能,推动园区港融入上海大码头。在铁路方面,园区正积极谋划增强园区城铁站的功能,高标准规划建设苏州东站,与苏淀沪城际铁路无缝对接,提升辖区的交通枢纽能级。
在“大会展”方面,苏州工业园区拥有一流的硬件设施和丰富的工作经验。金鸡湖畔现有18家五星(钻)级酒店,其中14家为国际品牌,被业内评为与上海陆家嘴、香港维多利亚两岸、广州珠江新城齐名的全国四大豪华酒店集聚区之一,拥有能容纳500人及以上的会议场地27间、1000人及以上的会议场地9间,成功承办中新合作服务贸易创新论坛等若干品牌会议。此外,园区还拥有25家各类会展载体,目前苏州最大的展馆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也在园区。
在“大商务”方面,苏州工业园区作为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的实施地,是“一核两带”功能布局中唯一的自贸试验区,在探索制度创新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苏州自贸片区面积60.15平方公里,占江苏自贸区总面积一半以上。比如,《总体方案》中提到,要“设立虹桥商务区至国际通信出入口局的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园区,但园区这方面已有先行经验,可依托现有的苏州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和“服贸通”等资源,探索沪苏网络同城化,为创新发展新型国际贸易创造良好基础条件。
瞭望君:苏州工业园区如何用好这些优势,抢抓“大虹桥”建设机遇?
孙扬澄:与长三角生态绿色示范区建设相比,“大虹桥”朋友圈的成员更多,且合作意愿都非常强烈,自主性也很强。成员间的合作更像是布朗运动,看似无序,实则可以碰撞出无限可能。这样的强强联合,未来的发展空间巨大。我们不是为了合作而合作,而是要在一个更大的格局下,共同面对新的使命,更好地形成发展合力。
目前,苏州工业园区正加快编制融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三年行动计划,初步形成重大项目、政策措施、功能平台“三个一批”清单,明确20多项具体目标,用硬招抓实效。我们要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上海和园区的外企协会做得非常市场化,他们比政府更了解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在某些方面,我们比上海探索得更早。比如苏州自贸片区与苏州银行联合推出的移动支付工具Su-pay。专门针对苏州地区日韩短期入境游客这一群体,为他们提供境内移动支付通道,满足其在境内快捷、小额的消费需求。此前,因为境外银行卡无法与国内的电子支付平台账号绑定,短期来华旅行的外籍人士不能享受国内移动支付的便利,接下来,我们将根据“Su-Pay”的运营情况,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推广这一金融创新举措。
02
“高原”之上攀登更高水平的“高峰”
瞭望君:对接“大虹桥”,苏州工业园区在哪些方面已经形成,或者正在培塑特色优势?
孙扬澄:在“大会展”方面,我们把对接进博会作为重点。因为导入成本相对较低,能较快地推进并形成成果。园区将利用好会展资源丰富的优势,特别是苏州国际博览中心这一平台,主动承接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相关职能,与上海共同打造“大虹桥”国际会展之都的靓丽名片。园区现在已有一些设想和计划。比如,我们考虑发挥会展资源的优势,加强与进博会的互动,力争在园区开辟进博会“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专门展区”,既提升辖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影响力,又能支持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的全面布局。
在“大交通”方面,从园区站出发,最快23分钟就能到上海,在园区桑田岛区域,今后还将规划苏州东站,苏淀沪城际铁路将在此经过。
在“大商务”方面,园区利用自贸区的优势,在离岸贸易、跨境电商、进口贸易等方面已有良好的基础,为未来进一步合作奠定基础。
在规定动作之外,园区内各领域各条线还有不少“自选动作”。在司法条线,苏州国际商事法庭作为长三角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国际商事法庭,成立10个月已受理各类涉外案件700多件,凭借高效、便捷和国际化的司法服务,成为业内“金字招牌”。5月17日,苏州国际商事法庭召开涉外民商事纠纷中立评估调解工作暨中立评调员聘任会议,16名在国际贸易、投资、国际争端解决等领域的资深专业人员受聘成为中立评调员。法庭的专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未来将为“大虹桥”开放创新发展大局贡献更多“司法智慧”。园区的开放型程度最高,营商环境最接近。
瞭望君:如何看待长三角城市间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孙扬澄:长三角城市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应该积极面对和拥抱这两种状态,并在长期的竞合氛围中共同向前。只有在强强联合形成的“高原”之上,才有可能产生更高水平的“高峰”。
结合《总体方案》中“推动苏州工业园区、嘉兴科技城与周边地区建立产业协作机制”这一要求,苏州工业园区主动担当、自加压力,提出在重点推进建设中央商务协作区、国际贸易协同发展区、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拓展区的基础上,依托自身强大的科技创新和产业支撑,打造一个“开放创新承载区”。
这个“开放创新承载区”的任务就是,在生物医药、第三代半导体、纳米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领域,根据产业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加强与上海以及长三角其他城市的协作和交流,实现良性竞争、错位竞争,共同发展壮大。
在生物医药领域,园区与上海既有竞争也有合作。生物医药是园区重点打造的“一号产业”,产业发展质态和创新能力都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园区已集聚相关企业超1800家,专业人才超4万,去年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今年3月,科技部发函同意以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中心为主体建设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根据科技部复函,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努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生物药综合性技术创新平台和我国生物医药领域的国家级战略科技力量。对园区来说,要完成这项“国家任务”,加强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特别是上海的产业协作,势在必行。
而在航空航天领域,合作大于竞争,因为上海是绝对的龙头,园区就应该围绕上海做好配套。但我们应该看到,这是一个足够大的产业,任何一个配套产业都有广阔的市场。今年以来,园区多次赴中国商飞对接,围绕“如何落实苏州市和中国商飞战略合作协议”“如何深化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等议题深入交流。目前,园区正加快制定航空航天产业三年倍增计划,建设大飞机苏州(工业园区)产业园。
国家给园区的任务还有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苏州自贸片区提出全产业链创新。现在这个链不仅仅在江苏,也“链”到上海、浙江、安徽。园区不一定要实现全链竞争,但可以在某一些关键环节重点突破。可以说,对接上海,我们要在大树底下种好碧螺春,但当环境足够好的时候,大树底下也生长出一些小树苗。
瞭望君:如何利用大虹桥建设的机遇,进一步提升苏州工业园区营商环境?
孙扬澄:事实上,很多市场主体在上海和园区两地都有点,民间交流非常频繁,催生一个职住分离、在两地间奔波的群体,其中不少是高层次人才。我们可以考虑,共同为人才提供便利化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归根结底是围绕人的一体化。长三角城市群众之间,人才高频流动,呼唤社会公共服务的互联互通。
在对接上海、增强两地协作方面,苏州工业园区有很多文章可做。比如,共同研究把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如RCEP、CPTPP、中欧投资协定,和改革开放、自贸区制度创新结合起来,共同推进相关的制度创新,进一步服务好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