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头条】因“种田种得好”被袁隆平相中的学生:今年应该能完成老师90岁的生日愿望了
来源:紫牛新闻
2021-09-07 21:42:18

9月7日是袁隆平诞辰91周年,去年90岁生日时他曾许下心愿,希望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3000斤。当天他的学生李建武发文称:“今年应该能完成袁老师90岁的生日愿望了。”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联系到李建武,他是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室主任。13年前李建武本科毕业后,被袁隆平亲自点名留在他身边做水稻研究。李建武说:“经过团队人员的多次实地考察,今年至少会有两个杂交水稻试验基地突破双季亩产3000斤的目标,也意味着这项农业研究成果即将达成,可是我们谁都没想到,袁老师却无法见证了。”

袁隆平去年许下的生日心愿

今年应该能实现了

接受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李建武正在前往水稻试验田的路上,他是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室主任,也是袁隆平的学生。今年5月,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但是他生前定下的两个目标还未实现,一个是希望杂交水稻双季亩产达到3000斤,另一个是希望单季亩产突破1200公斤。为了实现这两大目标,中国杂交水稻的研究人员包括李建武在内,继续攻坚在每一块水稻试验田中。

“这是袁老师生前留下的遗愿。”李建武说,2019年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以上两个目标。相比之下,第一个目标更易达成,所以袁老去年90岁生日时,曾许下心愿,希望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的目标早日实现。时间来到2021年9月7日,袁隆平去世三个多月,在他91岁诞辰的今天,李建武发文告慰袁老:“今年应该能完成袁老师的生日愿望了。”

袁老和李建武捧着水稻

“遗憾的是袁老师却无法见证了。”他说到这里,语气稍显失落,在这背后还有一段特别的故事。李建武说,其实早在去年7月份,还没到袁隆平90岁生日时,湖南省衡南县的试验基地已经达到双季亩产3000斤的标准。

但是在农业科研领域,大家认可的是,一个基地点必须连续两年达到同一生产标准,或者两个基地点在相同的生态环境下,共同达到同一生产标准,才可被认定为取得研究成果。因此,他们又将该基地点的种植模式扩大到其他13个基地点,“我们做好了万分的准备,可是谁都没想到,袁老师没等到这个结果。”

李建武向记者介绍,目前全国各地共有13个双季杂交水稻研究基地,一年种两季,分为早稻和晚稻,一般来说,晚稻的亩产量要远远高于早稻,早稻加晚稻亩产量就是双季水稻的亩产量。他们在今年7月中旬已验收早稻,其中多个基地亩产超过1200斤,最高的还是衡南县试验基地的1334斤。

李建武和袁老

“那么在衡南县这个基地,晚稻只要亩产达到1700斤,便能够连续两年突破双季亩产3000斤的目标。”对于这点,李建武信心满满,昨晚他和研究团队再次调研衡南县研究基地的多块试验田,“初步调查,亩产850公斤没有任何问题,我们很有把握实现,除非出现暴雨冰雪等极端天气。”

而且让团队的研究人员感到惊喜的是,种植基地扩大后,其他试验基地表现也不错,“目前来看,今年至少有两个试验基地会达成双季亩产3000斤的目标,也就是说,袁老90岁许下的心愿要稳稳地实现了。”李建武说。

学生视频记录下的袁老师:

真实、简单又纯粹

在学生李建武眼中,老师袁隆平对“双季亩产3000斤”的目标期望高,要求也严格。2020年12月20日,他在海南查看试验田期间,曾组织全国基地负责人到三亚开会,会议由他自己主持召开,包括稻田的气候条件、土壤肥力等情况,他都要求细细汇报。会议一开就是两个多小时,但是从90岁的袁老脸上却看不出任何疲惫,谈到水稻,他总是精神抖擞,眼睛闪闪发光。即使在今年生病期间,袁老如果能下床走动,还会去田地里看一下水稻。

2021年9月7日是袁隆平91周岁诞辰,在网络平台上,国人再度发起对袁老的缅怀,“袁老我们想您了”“重听袁爷爷对年轻人的嘱托”等相关话题冲上热搜。今天一大早,李建武也在网上寄语老师:“从现在的情况看,我们今年应该能实现您的愿望,请您放心。”

李建武获得袁隆平农业科技奖的时候和袁老的合影

出生于1985年的李建武在水稻研究团队算是比较年轻的一代,他平时爱好网上冲浪。去年3月他在社交平台开通个人账号,会拍摄一些短视频分享自己的研究生活。比如到田地里做实践,或者是到袁隆平家里汇报工作……在他的镜头下,偶尔也会出现袁隆平的身影。之前那些在网络上流传开来的袁老语录视频,还有那只萌翻众人的宠物猫袁小花的视频,很多都是他拍摄记录的。

李建武说,袁老为人非常和善,没有一点架子,性格真实、简单又纯粹,“他知道我拍视频也知道我发到了网上,但是他丝毫不介意。”袁老去世后,这些影像资料成为他心理上的安慰,时刻督促着他走在杂交水稻研究的攻坚路上,“前不久,我去袁老师家里拜访,又看到了袁小花,它长大了不少,成了一只健壮的大肥猫。”

李建武在袁老家里汇报工作

追求“高产更高产”是永恒的主题

杂交水稻研究仍在路上

记者了解到,李建武2008年从湖南农业大学毕业,实习结束后被袁隆平亲自点名留在身边做杂交水稻研究。他把袁隆平当成学习上的导师、工作上的榜样、生命中的恩师。他告诉记者,刚加入袁隆平团队时,其实每天都是胆战心惊的,因为导师对他来说就像是“神一样的人物”,后来他逐渐被袁老和蔼的性格所打动,与袁老熟悉得如同一家人。谈起这段师生情谊,李建武说:“袁老师先是看上了我种的田。”

袁老和李建武在稻田里

那时候,他从学校到三亚的研究基地实习,每个实习生会被分到一小块稻田动手栽培水稻,袁隆平来调研时正好看到李建武种的田,他觉得长势很好,随口问这块田是谁种的,“我站出来介绍了一下,当时正是大暑天,我皮肤因为种田晒得特别黝黑,就加深了袁老师对我的印象。”提起往事,李建武笑了笑,实习结束后,他被袁隆平破格录取为团队里最年轻的研究人员。

李建武因为研究水稻被晒得很黑

在袁隆平身边工作多年后,他渐渐明白其中缘由,“袁老师经常对团队研究人员提出的要求是‘你论文写得再好,也要下田,都要下田搞实践’,他一看我的样子就知道我是愿意下稻田的学生。”就这样,李建武也没想到实习栽培的一块小小试验田,再加上自己被晒得黑黑的皮肤,让他遇到了人生的“伯乐”。

现在的李建武是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室主任,带领着13个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独立管理杂交水稻中心的试验田。一路走来,他说一切仍历历在目,他还记得本科刚毕业,由于缺乏研究经验,袁老会手把手地教他们,经常做起实验来一熬就是整夜;他还记得在做单季水稻亩产900公斤攻坚时,团队遇到瓶颈,连续四年一直停留在800多公斤。袁隆平不停地鼓励他们:“试验哪有那么一帆风顺呢?失败的时候,不能灰心丧气,要总结经验教训,重振旗鼓。”直到2012年,团队终于实现单季水稻亩产900公斤的突破,紧接着2015年达到亩产1000公斤……

袁隆平生病期间,李建武会承担部分采访任务,向媒体介绍杂交水稻研究的进展情况。5月28日,袁隆平逝世第六天,他参加了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举行的报告会,会后他在朋友圈发文缅怀恩师:“这两天心情稍微平复了一点,可站在台上提起您那一刻,眼泪还是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是对袁老师最好的悼念。”李建武说,现在两大目标虽然实现了一个,但还有另一个更为困难的目标仍需攻坚,作为从事杂交水稻研究事业的年轻一代,需要延续袁老“禾下乘凉”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像袁老师生前常说的一样,追求‘高产更高产’是杂交水稻研究永恒的主题,永远不会止步。”

紫牛新闻见习记者|孙庆云

编辑|张冰晶

剪辑|万惠娟

主编|陈迪晨

图片来源 受访者提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紫牛新闻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大成(南京)律师事务所唐迎鸾律师

您有新闻线索,欢迎点击爆料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