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不是文艺界的,他们是流量界的,他们是被包装炒作出来的塑料演员,但是我觉得他们确实对我们的摧毁不小,影响我们很多优秀创作者的名誉、声誉。”近日,作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陈道明在北京的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自己对部分流量明星的看法。同时,陈道明还指出,看不起很多拍古装剧的导演,认为他们的审美肤浅。原因是那些导演在拍戏时,不看重演员的演技,光顾着让画面养眼,只选颜值高的,他毫不客气地评价,这是文化的退步。此话一出,也是瞬间引发了众多网友的热议,直呼“66岁的老戏骨陈道明老师说话真是一阵见血”。
的确,要问娱乐圈里谁最挣钱,那肯定就是这些流量明星,他们不仅获得资本的力捧,还因此获得了一大批的粉丝支持,在颜值至上的畸形审美驱动下,流量明星大多都是长相白嫩、颜值出众,再加上资本的包装、打造人设等等一系列营销之后,赚钱达人就此产生。
但他们的专业技能又能打几分呢?这些“小鲜肉”“小花”们出道即“C位”,被人前呼后拥,先不说去好好打磨演技,提升艺术修养,“大牌”的架子反正是已经端上了,“拍戏靠抠图”“对白念数字”“啥都用替身”就是对他们最贴切的评价,更有甚者,偷税、代孕、吸毒、嫖娼、出轨、打人、抄袭一样不落,从公德到艺德再到私德通通刷新公众下限。
娱乐圈里的这种现象令人悲哀,这类流量明星不仅败坏了娱乐圈的风气,同时也影响了观众的观看体验,层出不穷的烂片,无德无艺的明星,还有那些无脑的粉丝,这些都让娱乐圈越来越面目全非……
实际上,对于流量明星的批评,根本就没有断过。
出演过无数经典角色的王劲松老师,曾在演讲的时候怒斥过流量明星不敬业,“背一个台词都成为要被表扬的事情了,背台词就像你上战场的一把枪,你都到战壕了,却说你没带枪,你是多不要脸啊!”著名编剧汪海林曾说过自己好几年都没有写过两行以上的台词了,因为流量明星“根本记不下来”。著名导演张纪中也曾在一档综艺节目中炮轰了流量明星,说自己的戏从来都不用什么流量明星,李成儒在看过“流量们”的演技后说出“如鲠在喉、如芒刺背、如坐针毡”,“小鲜肉”耍大牌,宋丹丹忧心道“缺乏老师引导如何做人”……不得不说,这些大实话,其实一直都有,但让人遗憾的是,在曾经那个“流量至上”的氛围中,这些批评时常激不起太大水花。
如今,国家开始花大力整治娱乐圈乱象,相关平台、行业协会等也都纷纷表态,拉开了向“唯流量是从”宣战的架势。这个时候,行业前辈多站出来,旗帜鲜明向“无艺无德”者说不,给后辈正规矩、明言行,显然十分必要,“欲从艺,先立德。”于年轻演员来说,是时候该静下心了。
我们相信未来娱乐圈是一个给大家积极传播正能量的地方,而不是为了流量,为了资本,毫无下限,社会风气的建设人人都应该参与到其中,身在娱乐圈,谁又会真的想当那个“塑料演员”呢?好好打磨自己的演技,少点美颜,少点炒作,真正沉浸到作品本身去,纯粹才是作品最直接的诠释。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彦文
校对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