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一”感知文明新风
2019-12-16 12:34:27

“强富美高”新江苏发展宏伟蓝图中,“社会文明程度高”不仅是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体现,也与人民幸福感、获得感息息相关。我们选择“四个一”的视角,透过一幕幕美丽的“文明风景”,感受江苏五年来社会文明建设的生动成果:透过“一个人”,看江苏良好风尚蔚然成风;通过“一台戏”,看江苏文化事业蒸腾气象;通过“一张网”,看社会法治建设全面进步;透过“一个村”,看百姓文明生活的满满幸福。

凡人善举,一位“大家长”的坚守

12月11日,冬日午后,小巷里的徐州白云山颐养园沐浴在阳光下,来自徐州开放大学“青春暖夕阳社团”的同学们,正在教养老院里的老人做手指保健操。伴随着欢快的旋律,养老院院长周长芝绽开欣慰的笑容。

(周长芝和老人们在一起。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8年前,周长芝辞去中学校长,用自己所有积蓄转行办起养老院,如今,她是徐州4家养老院的“大家长”。这些年来,这4家养老院先后入住老人千余人次,为16位抗战老兵、26位孤寡老人提供免费入住,为156位三无老人、困难老人和残疾人累计减免费用100多万元,陪着296位老人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每一天,周长芝都要在这四家养老院挨个跑上一趟,直到老人都熄灯睡觉,她才放心离开。

“母亲的大爱引领我最终从教育行业转行到养老公益事业。”周长芝曾从事教育工作23年,先后担任过四所中学的校长,深受好评。周长芝深情回忆,自己母亲一生助人为乐、乐善好施,她在世时陆续收养一个孤儿和16位孤寡、残疾老人,弥留之际嘱托她:一定要照顾好他们!

“我要用自己的生命把母亲的心愿传承下去。”2011年5月8日,母亲节,为了兑现对母亲的承诺,周长芝接手濒临倒闭的徐州市云龙区黄山老年公寓,走上养老助残帮困之路。

公益养老助残事业,所面临的困难无法想象。来到这群老弱病残者中间,周长芝推开房门,看到的第一位老人是重度失能失智者,他像婴孩一样抓着自己的粪便往自己的脸上、身上、床上、墙上乱涂乱抹……周长芝一下子懵了。但她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选择了,就要义无反顾走下去!

为了让更多老弱病残者有个温暖的家,周长芝相继卖掉丈夫的股票,卖掉家里两套房子,包括为儿子准备的婚房,甚至还办了借款,在各界的支持、帮助和关怀下,先后开办4家养老院,让越来越多的老人有了理想的晚年。

失能失智的孤儿董会议,入院时不知道穿衣服、不会讲话、不会吃饭……现在的董会议会穿衣服,能自己吃饭,每次见到周长芝都是啊啊地和她讲话。49岁没有双腿的翟师傅,街道将他送来养老院时,他紧锁着眉头,好像没有活下去的信念和勇气。周长芝坐在床边和他聊起家常,在她不断开导鼓励下,他变得越来越开朗……在这个大家庭,越来越多的人的生活多了笑颜,多了尊严。

把养老院办成传扬中华美德新风、传承中华孝文化的爱心基地,是周长芝的愿望。在榜样模范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有温度、有大爱的养老助残帮困公益事业。周长芝坚持到各大中小学校开展“爱心志愿服务”活动,每年组织多场“送歌舞献爱心欢乐众人行”系列文艺演出进街道、社区、敬老院。她还自费印制1.2万个宣传“真善美”的书包发到全市各阶层人士手中,凝聚爱的力量,播撒爱的种子。如今,周长芝的养老院成为市民身边最生动的“道德讲堂”,经常有爱心志愿者到这里来义务帮扶。

全国最美家庭、全国幸福家庭、全国文明家庭、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道德模范和全国助残先进……各类表彰纷至沓来,但是周长芝感到最幸运、最激动的是有幸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三次亲切接见。

站在养老院里,周长芝自豪地告诉记者:“等我儿子研究生毕业,让他来养老院接着干!”

有一种守护,叫“国鼎魂”

今年6月2日,苏剧《国鼎魂》获文华大奖,喜讯让人对这个濒危剧种的复兴燃起希望;11月3日,在贵州铜仁,排练中主演王芳摔伤,《国鼎魂》第二天演出被迫取消,没有可以替补的演员凸显传承危机。

一则以喜,一则以忧,一部《国鼎魂》让人们看到苏剧的生存现状,也承载着苏剧存亡继绝的期盼。戏里潘达于用一生守护国宝大克鼎、大盂鼎,戏外苏剧传习保护中心的数十人用自己的职业生涯守护着这个剧种。

(《国鼎魂》剧照。 邵 丹摄)

守护,让人戏合为一体,在精神上交融共通。

昆曲、苏剧和评弹,是苏州艺坛“三朵金花”。如今,苏剧依旧低迷。有300多年历史的“滩簧之母”能否焕发青春,《国鼎魂》被寄予厚望。

苏剧《国鼎魂》是苏剧传习保护中心2016年成立后创排的第一部大戏,讲述以潘达于为代表的潘氏一族,为守护国之重器付出生命与鲜血的代价,九死不悔。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又无私地将宝鼎无偿捐献给国家。

去年8月,作为我省入选2018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的唯一大戏,《国鼎魂》在北京演出博得满堂喝彩。专家评价,该剧以苏州剧种演绎苏州故事,以国宝传奇传递家国情怀,颂扬了“国脉文脉相牵,国运文运相连”的民族精神。

王芳在戏中扮演青年、中年和老年潘达于,以精彩的表演展现人物的心路历程和精神风采。作为少有的兼演苏、昆两个剧种的艺术家,她认为自己与潘达于在精神上是共通的:“守护”贯穿她的舞台生涯,从前是昆剧,现在是苏剧。

《国鼎魂》受热捧,并不意味着苏剧摆脱了生存危机。“苏剧是什么?”这是她常常被问到的问题。这个情景似曾相识——每一个剧种的复兴,都有一个艰难过程,对于曾因无戏可演而去影楼给新人化妆的王芳来说,她深知坚守的辛苦,也深知守护的价值。

苏剧传承创新的难度比昆剧更大,当年全国有六大昆剧院,而苏剧只有一个剧团;《国鼎魂》需要苏剧传习保护中心、昆剧院和锡剧公司三家共同凑出演出班底;《国鼎魂》演出近百场,女主角都是王芳一人顶。贵州这一“摔”,摔出苏剧人才青黄不接的窘境,说到此事至今卧床的王芳一度哽咽,而借演员、推新人已经提上议事日程,被多次讨论。

传习保护中心有一个传统,演出前所有演员要集体谈心提要求。以前,王芳要求大家把每次演出都当成最后一次——如果表演抓不住观众的心,那么剧团就是最后一次表演,因为这批人再也不会看苏剧。《国鼎魂》声名鹊起之后,王芳则要求大家把每次演出都当成第一次——这部剧成功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一定要打起精神保持拼劲,严防疲沓敷衍。

就在几天前,一场关于新剧本的讨论会在王芳的病床边举行。一切都还只是意向,只有一点是确定的,只有出人出戏才有复兴。《国鼎魂》是苏剧传承创新中的一座里程碑,它既为苏剧新增一个经典作品,又为苏剧注入一种精神:守护要一丝不苟,奉献要毫无保留。

走出国际范,治理更添“绣花”力

“有外籍租客反映,在附近购买日用品还是不太方便,希望社区能出出主意。”12月12日下午,记者在南京市建邺区双闸街道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见到肖恩时,他正向街道工作人员反映工作中遇到的情况。

38岁的肖恩,是双闸街道青奥社区的新加坡籍居民。2016年来到南京工作时,他是盛捷国际公寓的经理。2018年开始,他又多了一个身份——青奥社区“国际居民网格员”。

行走在青奥社区,开阔的城市格局、林立的高楼,无不散发着国际化气息。“我所在的这个是1号专属网格,网格内有国际青年会议中心、保利大剧院、新加坡伊顿国际学校、南京外国语学校青奥村小学等单位,长期居住着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名高端技术人才。”肖恩用一口流利的中文对记者说。

建邺区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游海兵介绍,青奥社区是南京市首批7个国际社区建设试点之一,去年4月成立以来,该社区1号专属网格围绕多元化、人性化、规范化、国际化管理新目标,打造“融自治”现代社区治理样本。“一面是河西新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一面是辖区内多元化构成的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更高需求,网格发挥的作用愈发明显。”

每周,肖恩会抽出一定的时间参与社区工作,学习网格化管理经验、联络开展社区活动、督导社区周边环境等,协助社区为外籍居民提供更有效、更精准的服务。“刚入住时,这里还很偏僻。现在,社区有了外籍人士家庭服务中心,出入境、生活工作都有一站式服务,真的越来越方便。”肖恩说。

“在肖恩的积极配合下,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街道、社区都会和盛捷国际公寓合办文化活动。”双闸街道网格办主任王晓雷说,外籍居民逐渐向我们敞开心扉,主动为社区工作提意见。

“我们在网格中落实精细化治理,先后组织13名网格内的外籍居民组成志愿者队伍,参与平安巡逻、文明劝导、环境美化、社区公益等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形成民主参与的良好氛围,实现社区共同治理目标。”社区主任戴超说。

目前,建邺区共划分网格792个,专职网格员637名,网格化服务管理实现全覆盖。人人都生活在一张看不见的“网”中,编织着幸福感,感受着获得感。“我是建邺发展的亲历者和参与者,这里早已是我的第二个家园。”肖恩说。

人文铸魂,乡村“秀外慧中”

青山如黛,流水静淌,白墙黑瓦,鸟鸣声声……冬日暖阳下,宜兴市西渚镇白塔村仿佛一幅天然山水画,引来游客如织。这个曾经偏居宜兴西南一隅的小山村,近年来打造远近闻名的乡村生态文化,年均迎来游客数十万人次,由昔日的经济薄弱村一跃成为“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2月10日,记者走进这里,寻找新时代美丽乡村的幸福底色。

(白塔村供图)

漫步白塔村,优美的田园风光令人流连忘返。多年前,新上任的村党总支书记欧阳华在考虑村子未来发展时,首先认准一条:“不能让乡村失去原有的味道”。他提出要通过保护自然生态来激活乡村发展,但白塔村多山而少耕,这一建议当时遭到不少村民反对:不让砍树种地,人吃什么?“也正是这一问,让我意识到,想引导农民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首先要让他们明白自己既是建设者,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欧阳华说。白塔村从此凭借“生态立村、文化强村、旅游富民”理念,走上文化兴村的强村之路,打造人们向往的生活乐园、精神家园。如今在村里,“留青山、保绿水、守净土”已成为不上墙的口号,成为村民共识。

好山好水带来富足生活,也在潜移默化中让人的精神面貌发生巨变:房前菜园,房后花园,遇人招呼,言行热情;在堂前屋后摆上桌椅茶碗,供过往游客歇脚;自家树上结了果子,主动邀游客品尝……淳朴的民风、和谐的氛围,涵养了新时代乡村美丽的风景线。西渚镇党政办主任万正初介绍说,去年村里新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各志愿服务队通过征集意见、上门走访、四邻联动等方式,紧贴基层群众需求“亮出”服务:开办专业讲座推广“致富经”、弘扬优秀家风文化、打造“白塔守望”妇女微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志愿活动,令白塔村美得更有灵气,也愈发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让乡村文化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展示,才能讲好乡村故事,做活文化产业。在村里的“白塔文化公园”,人们可以到“于伶纪念馆”瞻仰剧作家、导演于伶的生平和创作,也可以到星云大师题名的宜人书院感受悠然禅意,还可以在“生活行旅馆”摸一摸祖辈们用过的劳动、生活器具,让身边的历史勾起魂牵梦绕的乡愁。农民导游万娅玲告诉记者,村里还将继续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禅居文化和名人故事等,续建星云大师国民小学旧址、儿时记忆园、南宋古窑博物馆等文化载体。

在新时代乡村建设中,白塔村始终坚持创新思路和方式,让乡村发展接轨时代潮流。当下,村里积极建设“白塔心巴克”“白塔春天”等适合年轻人创业发展的文化产业项目,吸引年轻一代留乡、回乡。白塔新媒体负责人、90后女孩吴嘉琦原是学珠宝设计专业的,最近她正在白塔村带头建新媒体工作室,通过制作视频、主播直播、培育“网红”等传播方式,让“抖音”宣传古老乡村。“这里既有优美融洽的环境,也提供了非常好的资源和平台,我们期待用年轻人的新想法、新活力,为乡村文化发展贡献新力量。”吴嘉琦说。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