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日军“慰安妇”制度罪行展》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展,展览以中国和朝鲜半岛为中心,全面展示了日军在侵略战争中实施的“慰安妇”制度史实。在一个门牌、一个安全套、一把剪刀背后,都是无法忘记的女性创伤记忆,也是日军罄竹难书的战争罪行。她们,仍在等待道歉。
1938年正月,日军在南京开设慰安所
侵华日军“慰安妇”制度不容洗白
近日,日本删改教科书中“随军慰安妇”“强掳”等表述,强行为侵华日军“慰安妇”制度洗白,再次伤害了受害国人民的感情。让我们通过回顾日军“慰安妇”制度,揭开这场战争暴行背后的真相。
1932年日军制造了一·二八事变,在上海挑起事端。在此期间,时任上海派遣军副参谋长的冈村宁次,从日本征调妇女,组成第一个陆军“慰安妇”团,为日军官兵提供性服务。随后,上海地区开始陆续出现日军“慰安所”。最早被指定为海军慰安所的上海“大一沙龙”从1932年1月起,一直延续到1945年战争结束。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制造了近两万起强奸、轮奸的事件。在国际舆论的谴责和日军官兵日益严重的性病面前,日军在南京正式确立“慰安妇”制度。此后,“慰安妇”制度在侵华日军各部中广泛实施。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随着占领区域的扩大,日军慰安所的设置范围也从中国大陆战场扩大到了其他地区。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慰安妇”制度随之消亡。
安全套、门牌、告示牌,都是无言的铁证
在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一件件文物仿佛无声的证言,控诉着当年侵华日军犯下的暴行。日军士兵使用的安全套和星秘膏,成了日军“慰安妇”制度的铁证。安全套已经严重氧化,它的牛皮纸外包装上写着“突击一番”。星秘膏是侵华日军为了预防性病而使用的。在包装盒正面注明由“陆军卫生材料厂”和“陆军军需品厂”生产,背面还写有具体使用方法。
1938年,1月13日,上海杨家宅慰安所开业,这是全面抗战爆发后上海第一个由日军直接设立和管理的正式慰安所。上海虹口区公平路上的建筑大多是连排砖木结构,临街的廊柱做工精美,有很多颇有特色的老式石库门建筑。一栋曾经承载过苦难历史的房屋,被称作“海乃家”,意为所有海军官兵的“家园”,它坐落在公平路425弄4-12号,是上海最大的日军慰安所。公平路425弄,上海“海乃家”慰安所的门牌、木门板、窗户、石柱等,也在此次《日军“慰安妇”制度罪行展》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表示,“这个公平路的门牌太气人了,太不公平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它拿来展览。”
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教授认为,南京是日本确立、推行慰安妇制度的非常重要的节点城市。南京至少有70所慰安所。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则认为,当时,南京下关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军事基地,据初步调查,南京下关所设日军慰安所就有5个。
展览的照片中,有一块华月楼日军慰安所规定告示牌。落款为昭和十四年,也就是1939年。从残破的木板上可以看到当年慰安所的一些规定,例如:每个兵站慰安所内的特殊妇女每隔5日必须接受宪兵分队兵站支部医官的检查;不按规定使用安全套者严禁与慰安妇接触;除军人和辅助军人外任何人不得进入指定慰安所。
南京慰安妇第一个“活证人”雷桂英已于2007年去世,但她的遗物被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收藏:住址为江苏省江宁县的身份证、用到掉漆的拐杖、慰安所里用来消毒的高锰酸钾、按着红色手印的证言,这些都是她对侵华日军暴行最后的无声控诉。
工作人员拜访罗奶奶
一把剪刀、一根拐杖、一根钢钎刺痛人心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工作人员六年来不断寻访,一直在寻找这场噩梦的证人,铭刻历史的证言。2016年,刘广建和同事们联系多地志愿者,开始“慰安妇”幸存者的寻访和认证工作。这些人员的年纪都已非常大,身体也非常不好,所以,走访调查和确认工作都是在争分夺秒进行,在和时间赛跑。调查就是为了留下更多历史证据,让更多人知道这段历史,了解日军“慰安妇”制度是一种严重的战争罪行。
采访中,刘广建说,“我去过浙江、湖南、湖北、山西、海南、广西、广东等地方,参与了调查‘慰安妇’幸存者线索大概有三十多人次,其中能够确认的大概有二十人左右。”湖南岳阳的一位幸存者,令刘广建记忆犹新,她曾两次被日军抓进慰安所受到迫害,她的身体承受不了了,日军觉得她没有“用处”了,就把她从慰安所里扔出来,但是扔出来之前用刺刀对她的腹部捅了一下。“这个伤口长达十厘米,至今这个伤口仍留在她的身体上,对于我们听者来说,字字见血。”
这些幸存者受到的伤害延续至今,其中许多人因为遭受日军的迫害,终身没有生育子女,心理伤痛更是终身难愈。在《日军“慰安妇”制度罪行展》展品中,有三样是在近年走访中新征集的,分别是一把剪刀、一根拐杖、一根钢钎。
湖南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罗奶奶,每晚睡觉都压一把剪刀在枕头下,这是为什么?罗奶奶,1922年生,江西上高人,日军进攻上高时将在县城读书的罗奶奶抓走关进慰安所内。被家人赎出来后罗奶奶加入了抗日队伍,但这段被害经历给她也留下了终身阴影。这把剪刀常年放在枕头下面,这样她才有安全感,才能睡着。
陈美英奶奶
展览中,一根拐杖引起了观众的注意,它的主人是湖南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陈美英。陈美英(1926—2019),湖南浏阳人。1944年春夏间被日军抓走沦为“慰安妇”,被日军折磨了近一个月后被救出。日军的暴行对她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每天晚上睡觉前,陈美英都要用自己的拐杖将门抵住,防止别人进来,这样才能安心睡觉。
林爱兰奶奶
而一把铁钎,也是每日伴随海南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林爱兰入眠。林爱兰(1926—2015),海南临高人。曾在日军占领海南岛时加入抗日队伍,在一次行动中不幸被俘,沦为日军“慰安妇”,惨遭迫害,导致终身未育。日军暴行给林爱兰奶奶带去永恒的创伤,这把铁钎每天放在床边伴她入眠。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日军“慰安妇”制度随之消亡。日军在战时实施的“慰安妇”制度,给被侵略国家女性带来的难以磨灭的身心创伤,并没有随着战争的结束而愈合。苦难的日子伴随了“慰安妇”幸存者的一生,成为她们挥之不去的梦魇。这一把剪刀、一根拐杖、一根钢钎,看似平常,扎痛人心。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拍摄:宋峤 赵雨晨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