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上午,作家苏沧桑散文集《纸上》首发式暨研讨会在京举办。评论家们认为苏沧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奋不顾身的、沉浸式的体验和书写,真正体现了一个文学工作者的脚力、体力、脑力、笔力、因此有了《纸上》这本气质独特、辨识度强的散文集。
《纸上》由七篇散文构成,以记录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以中国南方珍贵的非遗文化、手艺行当、风物人情(桑蚕丝绸、传统造纸、草台戏班、茶农生活、养蜂人家、古法陈酿、西湖船娘)等为基本元素,“我”深入“他们”的生活现场,亲身体验捞纸、唱戏、采茶、养蜂、育蚕、酿酒、摇船,截取鲜活的人生横断面,深度挖掘其间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文化意识、文化自信,抒写新时代新精神,讴歌中华民族山水之美、风物之美、传统之美、劳动之美、人民之美。
研讨会现场 罗晓光 摄
《纸上》是苏沧桑散文创作上的分水岭
阎晶明高度评价《纸上》,他认为《纸上》水汽和雄风齐飞,灵气和大气共存,这部既灵动又厚重的作品,是苏沧桑散文创作上的分水岭或者说转折点,这本书每一篇都是有分量的,文体上又保持着散文的自觉,这意味着她从此迈上了新的台阶,步入了新的境界。“书中的每一篇面对的,都是某一传统艺术或技艺的传承者,都是身在民间又身怀绝技的人物,天然地不乏故事和生动。苏沧桑为自己的每一次进入都做了创作上的充分准备。 她把它写得很清美、很飘逸,但是又很扎实,这样的写法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散文的写法。而且我觉得在当前这种情况下,散文作为一种文体来说,有了苏沧桑的《纸上》以后,可以说也带来了很多新的思考。《纸上》以及苏沧桑个人创作上所取得的进步或者重大的质的转变,值得在座的评价家给予高度的重视。”
梁鸿鹰一直关注苏沧桑的写作,他认为苏沧桑这些年的进步是各方面的,“你发现她开始写的东西毫无疑问是很美的,然后就是她叙述的交代都是很清晰、很通灵,到了这里就有了非常厚实的东西。她在《纸上》不只是还原了劳动,她也还原了中国人对待自己的手艺、对待劳动、对于时间的一些思考。这些思考对于一个劳动者来讲可能不是主动的,但是在他生活的劳动和技艺传承的过程当中,她写的是一种坚守,写的是一种原生的至大的道,我觉得这是《纸上》值得关注的地方。”
白烨也认为,《纸上》无疑是苏沧桑散文写作的一个华丽转身,“由这部作品开始她就变成了重要作家了,因为沧桑找到了自己该写的、会写的、能写的、能写好的、能体现自己特点的、能和自己融为一体的写作方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对她今后的创作影响会非常大。”他还说,《纸上》写的艺人或者匠人,其实都是普通老百姓,写他们生活的面貌、样态,写他们的生活追求,其实这是另外一种中国故事,看起来是细流,但是又跟时代、文化有关系,写出了普通人独特的追求和情绪。他还提到清代戏剧家李渔的“才情者,人心之山水;山水者,人心之才情”,认为苏沧桑跟他很像,她走到山水之中去写作、去表现、去感悟,能够克服那么多困难,表现了她的一种独特的精神,她的作品也确实是独特的。
苏沧桑 罗晓光 摄
走向民间,发现另一个江南
孟繁华评价《纸上》是走向民间的写作,“这个发现不只是对民间生活的发现,同时也是对民间美学的新发现。《纸上》所有的作品,都来自作者的亲历。这不仅使作者与她的书写对象有了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联系,同时也发现了不一样的江南。在文人墨客的眼里,江南草长莺飞、花团锦簇、诗意无限。苏沧桑透过历史构造的诗意江南,在民间和生活中看到另一个江南。这个江南同样诗意无限,与历史脉络、风土人情和华夏文明息息相关。但是,维护、传承、光大这一文明的人们,不可能在花前月下或茶肆酒楼中完成,而是要在生产实践和劳动现场中完成。苏沧桑的散文承继了劳动这个伟大的主题。苏沧桑通过笔墨让这些默默劳作的人民跃然纸上时,我们才发现,自己与这样的形象已经久违了。”“散文要求文学性,散文的文学性说不大清楚,但是你一读《纸上》就能感知到什么是散文的文学性。”
徐可认为,《纸上》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江南韵味和江南情怀,但作者的写作,显然不止于向我们展示江南风情和这些传统行业的诗意之美,“作者的意图,更在于突显隐身于这些行业背后的人——那些普通人,那些劳动者,让他们走到台前,走到聚光灯下。让他们劳动的艰辛,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执着,为世人所知。他们是作者着力书写、讴歌的主人。写报告文学往往要深入生活,但在散文写作中确实不是很多,她用散文来写,突出文学性,这一点真是值得我们学习,令我们非常敬佩。”
在场的写作,记录传统文化鲜活的样态
北京出版集团总编辑李清霞表示,《纸上》以记录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深度挖掘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文化意识,彰显文化自信,通过抒写新时代新精神,讴歌中华民族山水之美、传统之美、劳动之美、人民之美。她说,“面对渐渐远去的古法手艺行当,幸亏有苏沧桑这样的写作者,用她的细腻的笔调为我们留下了这些珍贵的人、珍惜的事以及鲜为人知的细节,苏沧桑丰富了手艺人自身讲述的外延。她是一个深度体验者,她能够捕捉到每一种生活里不寻常的细节。这正是《纸上》弥足珍贵之处。”
何向阳认为《纸上》是非常惊艳的一本书,苏沧桑自觉进入到整个文化的脉络中去写作,“什么是宏大叙事?当然我们看到《纸上》不是宏大叙事,它就是一个一个篇章,但是这一个一个篇章组成的中华文化的长河、文化脉络就是一种宏大叙事。真正把人民作为艺术家而去展现他们,而去深入地把他们的心灵写出来的,把人民作为艺术家,把人民作为创造者来写,这本书确实是非常高超的。《纸上》的结尾写得特别好,伯父与朱起航之间瞬间的目光交流,这些非遗传承人,他们的创造性确实不应该被历史所淹没,这就是活的天工开物,活的中华文化。苏沧桑观察他们,与他们一起生活,并且能抓住一瞬间的那样一种感觉然后写出来,呈现一种典雅的汉语之美,我觉得这确实是向古典性致敬的一部书。 ”
最后,苏沧桑对主办方和各位专家在文学理论上的指导和归纳、见解上的梳理和发现表示了由衷感谢,“《纸上》名为纸上之词,却是躬行之作。的确,《纸上》所有的文字都是沾着泥土、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躬行体验,也是盘桓在我脑海中的天马行空,是时时奔涌的创作冲动,也是突破自我的文字野心。我很欣慰,我完成了自己最想要的文学表达。就像我在序言和后记里所说,我的作品只是春天微小的秒,是时代恢宏乐章里微不足道的鸟鸣声,被你们听到看到并赐予我如此珍贵的阳光雨露,对于《纸上》本身和我个人今后的文学创作都是极其神圣的加持,我三生有幸。”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彦文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