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中秋戏曲晚会——积跬步而以千里
来源:紫牛新闻
2021-09-22 08:32:30

9月20日晚,2021江苏中秋戏曲晚会在江苏卫视首播,21日晚,该晚会在江苏综艺频道、江苏教育频道、江苏国际频道等多个频道重播。这是江苏连续十五年举办中秋戏曲晚会,中秋戏晚已经成为江苏的文化名片之一,“八月十五,赏月看戏”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戏曲圈内的新民俗。

时至今日,江苏中秋戏曲晚会可以毫无疑问的称得上是江苏传统文化的金字招牌之一。如果单纯从号召力、传播率和影响力三方面来看,中秋戏晚算得上是金字招牌中“顶流”中的一个。打造一块“金字招牌”并不容易,尤其对于戏曲这样一类已经日益小众化的传统文化而言,能够保住旧有的影响范围,不“丢城失地”已属不易,在这种情况下想提升影响力,何其难也。

江苏中秋戏曲晚会能够形成今天这样蓬勃旺盛的局面,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个活动的持续性。从首届中秋戏晚以来,持续15年,即使是在疫情期间也未曾间断。这样一个持续性,是极为少见的。纵观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秋文艺晚会每年都有,但以戏曲为主体,持续而不间断的中秋晚会,只有江苏有。因此,当这一活动通过电视或网络平台播出之后,影响力就不再仅仅局限于江苏地域,它将吸引全国的戏曲爱好者或想要了解戏曲的受众观看。

在持续性的基础上,戏曲晚会的节目选择更为重要。虽然传统受众讲究的是“生书熟戏听不腻”,然而在资讯高度发达的今天,如果每年都是同质化的节目,那么中秋戏晚恐怕算不得是持续了十五年,而是一台晚会重复了十五次。这样的节目,不仅不能吸引观众,反而会令观众感到厌倦从而产生抵触心理。江苏作为戏曲大省,剧种繁多,艺术实力深厚,大团名角汇聚,传统经典与新创精品数不胜数。如何兼顾传统与创新,如何能够更为全面的展示江苏戏曲艺术风采与发展态势,是每一届中秋戏曲晚会都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纵观历届中秋戏晚,都能在兼顾均衡的情况下,在剧种、剧目、演员的选择上和节目的编排上,突出重点,展现出不一样的精彩。能够坚持十五年而不令人感到重复,实属不易。

今年的中秋戏晚,情况尤为特殊,夏末新冠疫情突袭南京,文娱演出目前尚处于有限恢复阶段。在这样不利的局面下,2021中秋戏曲晚会以直播的形式,在逆境中打出了一手漂亮的“王炸”。除了增加各网络平台的渠道创新之外,在节目的展现形式上,则以现代技术为传统戏曲赋能,使戏曲艺术呈现出一种年轻化、格调化、时尚化的态势。

晚会首次使用了360度自由视角环拍技术,并运用斯坦尼康、穿梭机等专业设备,使画面呈现更加立体,用极富特色的电视语言创新戏曲艺术。现场录制与摄影棚、外景拍摄相结合,形成更丰富的视效效果;顶机位与航拍、升格等主流摄影手段相结合,将戏曲优美的走位动线与艺术家的表演多角度、全方位呈现。在武戏环节中,慢动作的运用,不仅更为清晰的展现了高难度的技巧,整体画面格调也让传统程式呈现出一种商业大片的视觉冲击。对于较少进入剧场,甚至于完全不了解戏曲艺术青年观众来说,相较于传统的舞台演出,这种近乎电影的展现形式,也许更易让他们接受。而通过虚拟、抠像、穿梭机等技术手段,虚实结合,则令戏曲的经典片段展现出唯美古风的视觉效果,也与如今青年人群中流行的汉风元素不谋而合,增加了青年群体的接受度。

以传统为根基,以现代技术为手段,以时代审美为包装,这是今年江苏中秋戏曲晚会能够“出圈”并在网络上引发热议的重要原因。今年的中秋戏晚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更可以视作一个开端。在艺术之外,戏曲有着强烈的文化属性,与其他类型的传统文化有着共通之处。是否可以借助于这种共同点,进行引流,引发其他类型传统文化爱好者对戏曲的关注,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另一点上,也必须要认识到,如果没有精通于戏曲艺术本体的主创团队对基准选题进行把关,那么创新就极其有可能走上歪路,从“移步不换形”变成喧宾夺主,乃至买椟还珠。江苏有众多艺术实力雄厚的专业戏曲院团,其中京昆锡扬四大剧种省级院团位于南京并与晚会主创团队有着深入默契的合作,这是中秋戏曲晚会创作的天然优势,也是节目质量过硬的决定性因素。这一长项,是其他省市较难具备的。

作为创新的开端,也许未来江苏中秋戏曲晚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单纯从技术角度来说,如何更好的把控现代技术与传统戏曲融合的节奏,就需要更多的实践。而怎样将通过戏曲晚会入门的“新手”观众留在戏曲艺术的园地中,使他们真正的了解并热爱戏曲,更是一个长久的命题。但正如同十五年前首届中秋戏晚成功举办,踏出品牌打造的第一步一样,既然开始了创新,就必定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前路漫漫,江苏戏曲人必将上下而求索。 云破月

校对 李海慧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