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三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的两大主题论坛之一,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江苏省体育局、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苏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承办的第三届大运河城市文旅消费论坛24日在苏州举行。论坛上,“江苏文旅消费热力榜”发布。榜单从“人气”、“创新”、“场景”三大维度,评选出今年江苏文旅消费的“宠儿”。
大家爱去哪些景点打卡?
《2020—2021年度江苏文旅消费热力榜》发布
本届论坛挖掘运河沿线文旅消费新引擎、新亮点,广泛征集具有示范性和代表性的文旅融合消费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发布了《2020—2021年度江苏文旅消费热力榜》。其中国字号“新地标”——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老”城南“新”延续 ——南京小西湖文化街区项目、“畅而美”旅游目的地——连云港大花果山景区、“江南第一渡”——镇江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等10个项目获评“江苏文旅消费人气打卡地”,“惠游溧阳”系列消费券精准刺激文旅复苏、无锡玉祁青城导社纪念馆打造党史学习教育“红色地标”、苏州姑苏区吴门桥街道横塘驿站项目、常熟红豆山庄景区打造“一站式”旅游度假产品等10个项目获评“江苏文旅消费创新案例”,“秦淮源头,唐‘潮’遗韵”——溧水无想水镇城隍文化街区项目、时代无界,遇见新生——华侨城·运河汇项目、“硬核工业”遇上“诗意旅游”——梅钢工业旅游区、不入苏州城,尽揽姑苏景——“运河十景·吴门望亭”提升项目、常熟红豆山庄景区打造“一站式”旅游度假产品等10个项目获评“江苏文旅消费新场景”。
国字号“新地标”:
一座好的博物馆既是公共文化客厅,也是旅游目的地
榜单中,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作为国字号“新地标”入选。现场在题为《景观 体验 遗产活化——文旅融合下的博物馆与城市》的演讲中,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提出:一座好的博物馆既是公共文化客厅,也是旅游目的地,为一座城市的文旅融合“引流”。
长期以来,世界各地博物馆都在推动文化旅游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博物馆在教育、审美方面契合了旅游资源的核心——吸引力,自2008年我国公立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博物馆旅游日益火爆,博物馆在我国等级景区名单中已经占有相当比重。”负责“中运博”运营的南京博物院2018年为南京带动了16.19亿元的旅游收入,对GDP的综合贡献为26.956亿元。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建设、展览和运营贯彻了高质量发展、文旅融合发展的定位要求,一方面博物馆本身免费开放,让公共文化服务发挥最大的社会效能;另一方面关注观众体验,努力打造一个4A级以上的旅游景区。
中运博今年6月16日开馆以来,实行全员预约,免费开放,试运行期间每日限流1万人,至7月16日共接待游客25.3万人。大数据显示,女性成为观众主力军,年轻人是观众主力。扬州本地观众占54.43%,非本地观众占45.57%。郑晶说:“这是我们非常乐意看到的,我们希望中运博给来扬州的游客提供更为丰富的文化产品的供给,增加外地游客在扬州的停留时长。”
中运博的魅力从何而来?郑晶表示,作为新建博物馆,中运博馆藏文物并不是十分丰厚,但也为提升观众体验提供了探索空间。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不仅是展览空间,还是文化空间、旅游空间、休闲空间以及购物空间。中运博致力于打造综合文化休闲空间,为来自各地的观众提供集展览、学习、活动、剧场、文创、餐饮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线上线下多维度的宣传引流,更多的文化场景也给年青人在博物馆内创造了更多的社交资本,融媒体、自媒体的传播也造就了诸多“网红打卡点”。
“老”城南“新”延续
比“网红打卡地”更重要的,是历史传承和居民生活改善
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尽量保留既有建筑,在守护城市记忆的同时,让老城焕发新活力?作为南京22个历史风貌区之一,小西湖片区承载着南京老城南的历史记忆。在这些“新地标”中,就有“老建筑”重构新风貌,全新打造出的热门打卡地。比如,南京小西湖文化街区、“一条青果巷,半部常州史”的常州青果巷。就南京项目而言,《“老”城南“新”延续 ——南京小西湖文化街区项目》引人注目,它被视为“老”城南“新的”延续。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小西湖历史风貌区地处南京老城南核心区域,但历经沧桑后的面目全非,曾一度“沦”为老旧棚户区。“文、旅、居,这三个字代表了我们进行小西湖项目更新改造的初衷。‘文’代表着历史传承,‘旅’代表着活力激发,‘居’代表着民生改善。”在主题演讲中,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后研究院、江苏省勘测设计行业协会城市建筑再生工作委员会秘书董亦楠介绍说,小西湖拥有数百年漫长历史,作为历史文化街区,承担着历史传承的使命;此地又邻近夫子庙,有旅游功能。更重要的是“居”,在改造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居民的居住意愿,要让世世代代住在这里的老居民住得舒适舒心,正常生活不会被干扰打乱。
在改造中,小西湖文化街区并非“大拆大建”、“推倒重建”,而是保留了传统老城空间格局和肌理的同时的,实现“共生院落”。董亦楠以两组四合院公房为例,改造前的建筑质量较差,破烂不堪。改造中,除沿街两户承租人外,大多数居民自愿搬迁。设计师们尊重留下来居民的意愿,帮他们改造了住房条件,增加了厨房、卫生间和阁楼。
另外,他们还利用一些腾迁出来的面积,做了一个社区规划师办公室,旁边一个院子改为多功能空间,附近的小西湖小学常在这里举办红色故事会,非遗技艺交流等活动。在小西湖片区更新中,还设置了口袋公园、剧本杀、欢乐茶馆、创意西餐厅、24小时书吧等充满青春活力的空间,使得整个街区更有魅力和创意,吸引了更多游客和年轻人纷至沓来。
此外,对于一些居民私家院落的更新,采用了打造“共享院”的理念。有一座比较大的宅院,夫妻两个人不想离开,但是又没有钱去改造他的房子,后院破败不堪。经过协商,设计方在征得夫妻二人同意后改造这个院落,改造完成后,屋主自愿将院子向街巷开放,与邻居游客和谐共享 ,此处成了人们来到小西湖必定打卡的一处景点,居民以前的封闭状态被改变了,他们变得更加开朗,会主动跟游客交流,成了“网红居民”。
如今居民的居住环境提升了,原汁原味的老城南建筑、老街巷肌理和那份城市烟火气,也被保留下来。独具思想的艺术展馆与悬挂晾晒的腊味,一墙之隔;新潮极简的网红店铺和白墙黑瓦的古建筑,隔街相望。不仅解决了原居民“房屋年久失修”、“公共配套设施缺乏”、“违章搭建侵占”等困扰多年的问题,也让小西湖焕发出新生机,在当下成为网红打卡点。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花了6年的时间,大概完成了小西湖片区三分之一面积的更新,还有大量工作等待后续完成,包括对历史遗址和景观的重塑。 “网红不是我们做这个项目的初衷,我们更多还是做历史文化传承,居民生活的改善,并通过适当引入业态来激活街区,这是我们最重要的目标。” 接受采访时,董亦楠说,“目前已经完成了一期,前期居民自愿动迁了一部分地块,做了一些业态的引入,也帮助一些老百姓去改造他们的家,他们会把一些不用的房子出租。我们下一阶段的重点会放在这些老百姓自宅的改造上,提高他们生活的品质。”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江苏文旅消费人气打卡地
1、国字号“新地标”——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2、“老”城南“新”延续 ——南京小西湖文化街区项目
3、“畅而美”旅游目的地——连云港大花果山景区
4、“江南第一渡”——镇江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
5、讲好吴地万年文化故事”——苏州吴文化博物馆
6、“中国郁金香第一花海”——盐城大丰荷兰花海
7、洪泽湖畔,千年风雅——蒋坝河工风情小镇
8、“江南名士第一巷"——常州青果巷
9、“水、绿、古、文、秀”——大洋湾生态旅游景区
10、万亩荷花“映日别样红”——金湖荷花荡景区
江苏文旅消费创新案例
1、“惠游溧阳”系列消费券精准刺激文旅复苏
2、无锡玉祁青城导社纪念馆打造党史学习教育“红色地标”
3、苏州姑苏区吴门桥街道横塘驿站项目
4、常熟红豆山庄景区打造“一站式”旅游度假产品
5、常州金坛后稷现代有机农场生态平衡复兴“农业文明”
6、句容茅山打造“铁军东进战地、苏南抗日堡垒”红色文化主题教育示范区
7、水街、欧风花街、新弄里串成的盐南夜生活节
8、洪泽湖周桥大塘遗址公园文化为魂整合旅游资源
9、金湖尧想国文化旅游区沉浸式尧文化体验打造
10、“江南运河新钞关”苏州浒墅关古镇项目
江苏文旅消费新场景
1、“秦淮源头 唐潮遗韵”——溧水无想水镇城隍文化街区项目
2、“时代无界 遇见新生”——华侨城⋅运河汇项目
3、“硬核工业”遇上“诗意旅游”——梅钢工业旅游区
4、不入苏州城,尽揽姑苏景——“运河十景·吴门望亭”提升项目
5、梦里水乡的“最美村落”——九龙口淮剧小镇
6、大运河畔的平行旅程——2021京杭大集项目
7、稻乡田园,渔歌四起——淮安市淮安区流均水韵田园鱼米小镇
8、城市人文新地标——东台图书馆综合体
9、“碧波上的红色风景线”——镇江文旅集团 “大江见证,红色传承”教育线路
10、“猫主题游玩岛屿”——白马湖三岛奇遇记
校对 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