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件展品,跨越一个世纪才走到观众面前,苏州昆剧传习所开纪念展啦
来源:紫牛新闻
2021-09-27 09:03:24

一座传习所,一代“传”字辈,找到了昆剧人自己的生命苍穹,昭示着一条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传习之路……9月26日,第九届中国昆曲学术座谈会在中国昆曲博物馆正式闭幕。作为闭幕式的一个重头戏,苏州昆剧传习所纪念展吸引了不少参会学者、专家的目光。此次展览位于中国昆曲博物馆临特展厅内,展期从7月1日持续至12月26日,共有一百件精挑细选的展品参与展览。

100件展品的背后是昆剧一个世纪的积淀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特展厅内的显眼位置,有一面挂满“戏单”的“戏单墙”,“戏单”就是“演出节目单”。苏州戏曲博物馆副馆长浦海涅介绍道:“昆曲戏单是了解当时昆曲演出情况的重要实物佐证,在早先的时候,昆曲演出少,戏单存世少,所以戏单就显得弥足珍贵。”

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昆剧传习所草创时期、上世纪三十年代昆剧新乐府、仙霓社时期、解放初“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到改革开放以来七大院团传承昆曲时期,这面“戏单墙”承载着近一个世纪的历史。

据了解,此次中国昆曲博物馆举办的“庆祝建党百年——苏州昆剧传习所纪念展”共甄选了一百件展品。这些展品讲述了百年“传字辈”的故事,讲述他们传习、传艺、传馨之路的跌宕沧桑,也给予观众一个机会,从一个更近的,更人性的角度接近他们,去理解那个艰难动荡的年代下“遥远的理想”。

“这100件展品的收集不是一蹴而就,是无数人从上个世纪就开始收集,才有了今天的展览。这里面最早的展品是1921年,距离现在已经100年了,这个展览用了一个世纪的时间才走到观众面前。”浦海涅说道。

沈月泉之父沈寿林三善堂昆曲抄本

穆藕初藏昆曲《缀白裘》

70年前的一把“赠扇”背后的故事

一百件展品件件都是精品,每个展品背后都是一个故事。苏州中国昆曲博物馆浦海涅向记者介绍了一把来自1953年的“赠扇”。

这把扇子的主人是沈传芷先生。1953年,沈传芷因公奉召,前往北京表演戏剧,在北京待了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在北京的这段日子,来自北京、天津共40余名曲友、曲家邀请沈传芷一起畅谈昆剧的表演艺术。兴趣相同,相谈甚欢,在离开北京之前,这40余名曲友、曲家便联合作了一把扇子,赠送给沈传芷先生。

“这把扇子的背后是天南海北的昆曲演员、爱好者之间的惺惺相惜!”浦海涅说。

除此之外,浦海涅介绍道,在活动现场,还有传字辈新乐府昆班时期所印唱词本、顾传玠、朱传茗《贩马记》唱片、1983年江上行记录《传字辈老艺人回忆录》等珍贵藏品。

一代又一代昆剧事业的接班人正在路上

在100年前,昆剧传习所于苏州成立,培养了大批“传字辈”演员,为深陷困境的昆剧艺术保留下了存亡继绝的星星火种,将昆剧传入新中国,继而培养了江苏“继”字辈、“承”字辈,浙江“世”字辈、“盛”字辈以及上海昆大班、昆二班等新生代演员,才有了昆剧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世界文化遗产的辉煌今天。

“太平世界,因人物而繁盛;梨园天地,赖优伶而生存”。没有“传”字辈就很难有昆剧艺术今天的局面和明天的希望。“传”字辈的前半生是演剧的苦难历程,后半生在党和国家的关怀扶持下,“传”字辈艺人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昆剧事业的接班人。

此次举行的第九届中国昆曲学术座谈会围绕昆曲入遗20周年暨苏州昆剧传习所创办100周年、昆腔史论、声腔音乐、昆腔传奇、表演艺术、剧目建设、昆曲艺术的高校教学与传播等专题进行了深度研讨,有力地促进苏州与全国各地的文化交流,并为苏州昆曲保护工作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也必将是对苏州昆曲、对苏州传统艺术的有力促进。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非遗和工艺美术促进处处长李红表示:“我们将持续发力,把苏州的传统艺术保护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努力创作出更多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优秀文艺作品,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做出更大贡献。”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玉琴 文图、视频剪辑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