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石是观赏石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因质地晶莹、色彩丰富、纹理奇妙、成像逼真,被世人推崇为“石中皇后”,成为南京城一张独特精美的名片。10月1日上午,“美石庆华诞——殷凯生教授雨花石精品展”在南京清凉山公园李剑晨艺术馆开幕,现场共展出殷凯生教授多年来收集的各类雨花石700多枚,不仅有美石如玉、红色文化、成语典故、《红楼梦》和《西游记》人物、宗教人物、名人堂、美女及其他人物、十二生肖及其他动物、花卉与其他植物系列,还有南京及各地风景、四季风光及日月星辰、国宝熊猫、人生百态、如鱼得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坛坛罐罐、帽子集锦和人体器官等各组形态各异雨花石精品。
殷凯生教授
与雨花石的“宿命”——
“这要从初二那年说起……,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雨花石”
提起殷凯生,医疗圈的人并不陌生,他是江苏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不过,退休后的殷凯生,更广为人知的,就是他雨花石收藏爱好者的身份了。
说起自己与石头的缘分,殷凯生笑着说这大概也是一种“宿命”,“初二那年,我去同学家玩,第一次见到雨花石,那块石头的图案像蓝色大海上升起的一轮红日,当时我就看呆了,一个石头上面居然能够出现这么美妙的图案。从那以后,经常眼睛一闭,就是那个画面。即使到了今天,依然历历在目。”当问及第一次接触雨花石的情景,殷凯生动情的说着。“有的东西真的很玄妙,像记忆细胞一样,根植身体。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也许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表情,会让你永生难忘。”
参加工作以后,因为身兼数职,事务繁多,殷凯生无暇认真收藏奇石,也只能是偶尔遇到,把玩一番。“真正开始收藏奇石,是因为年龄关系不做呼吸科行政主任以后,有了一些自己的时间。”
从自身专业出发,在殷凯生看来,收藏雨花石是非常有助于身体健康的,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殷凯生在2015年曾编著出版了《奇石收藏与健康》,书中就写到奇石与健康的关系。殷凯生认为,从收藏与鉴赏角度出发,在心理上,人对于喜欢的事物,体内的肾上腺激素会增加,从而使得身心愉悦;在精神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越来越需要精神寄托,鉴赏过程很充实,不会寂寞。”殷教授举例说,很多人离开工作岗位,远离忙碌的工作状态,很容易忧郁;在身体上,选购、鉴赏和整理的过程中,需要去市场寻觅,后续打理,不知不觉便增加了体力活动。殷凯生建议退休后的老年人都要有个自己的爱好,而收藏雨花石就是特别好的一个选择,再从保健作用角度来说,灵璧石、水晶和桂林鸡血红碧玉等许多奇石,内含有益的物质,更可促进身体健康。
玩雨花石的乐趣——
收藏很有意思,很多时候还是讲究一个缘分
展览现场,一组“十二生肖”的雨花石非常引人注目,其中“龙”的那块雨花石更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而这块雨花石的收藏经历,也让殷凯生记忆深刻,“2014年,我在南京清凉山公园每周一次的雨花石集市上觅石,就发现了这块通体黑色、中央有一条金龙的雨花石,当时对它一见钟情。可是问了价格,高达六万元!远远高于心理价位,只能遗憾地离开。可回去以后,就后悔了,念念不忘。想着下个周六再过去,可不巧,接连两周都在外地出差。”
“终于等到第三周周末,那天晚上都没有睡好,很担心这么好的石头会不会被买走。比平时提前一小时起床,吃完早饭匆匆就去了。结果那块心仪的石头还在,悬着的心才放下一半,又担心卖家不肯降价。当时我准备了现金还带了卡,心想无论如何要拿下,巧的是该石头前几天在拍卖会上流拍、卖家又急用钱,最终九千拿下。买完我就立马走了,生怕卖家后悔。”说话的间隙,殷凯生流露出兴奋与喜悦。
展览现场,一组形似器官的奇石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肝脏、嘴唇、肺、肾脏……记者看到,一块通体泛着朱砂红的石头,圆润饱满,看起来,还真像一颗肝脏。“因为我是医生,一直就关注健康关注人体,我就刻意的收集了一些形似人体器官的石头“,殷凯生告诉记者,结合专业搞收藏,第一不会走弯路,第二搞专题收集,不容易撞车。
写雨花石的专著——
“博大精深的‘雨花石鉴赏’,为何不可称‘学’”
钟南山院士曾在殷凯生七十岁生日时亲笔写下:“像戈壁石那样执着,像雨花石那样多彩”的赞语。近日,殷凯生最新完成的《雨花石鉴赏学》专著也刚刚由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全书384页,展示了殷凯生收藏的1400余枚雨花石彩照,尽显雨花石的靓丽多彩和“无景不包,无像不呈”的鬼斧神工,该书不仅系统深入地阐述了雨花石鉴赏的历史和方法,还首次提出建立“雨花石鉴赏学”的理由和必要性。
殷凯生告诉记者,当时的书名也曾与图书编辑讨论过是否需要有“学”,但他认为雨花石鉴赏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对雨花石地质和产地的认识,雨花石的鉴赏历史与分类,雨花石的美学鉴赏和文化鉴赏,不同种类雨花石的鉴赏方法,以及雨花石的收藏、展示和定价等,是一门有待重视和深入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既然一本《红楼梦》小说的研究可冠以‘红学’,如此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雨花石鉴赏’,为什么不可称‘学’呢”?于是,殷凯生坚定地将此书定名为《雨花石鉴赏学》。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彦文
校对 徐珩